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實在太大太重了,除非它是空心的才合理?

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實在太大太重了,除非它是空心的才合理?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然天體,它的直徑是3470千米,體積是地球的1/49,質量則是地球的1/81,從太陽系行星與衛星的比例來看,確實大了點,但不能因為大就懷疑人家月球撒!但一直有一種傳聞認為月球是空心的!到今天為止我們也很難考證這個觀點到底是什麼時候出現的,但大概的說法有兩個來源:

一是兩位蘇聯天體物理學家米哈依爾·瓦西里和亞歷山大·謝爾巴科夫分析了從月球帶回的岩石之後,撰文發表在《真理報》上的文章,他們認為:「月球可能是外星人的產物。15億年以來,月球一直是外星人的宇航站。月球是空心的,在它的內部存在一個極為先進的文明世界。」

二是NASA在上世紀70年代登陸月球時,曾經用上升級火箭撞擊月球實驗,結果月震儀接收到了持續不斷的震蕩,看上去就像大鐘上"Duang"的撞了一下!

當然除了上述幾個空心理由外,還有如下幾個理由,別以為很幼稚哦,還挺有說服力的!

三、月面撞擊坑都很淺,甚至猶如一層硬殼保護層

四、月球密度比地球要低得多,因此它是一個空心結構

我們先不忙來給出月球是否是空心的答案,以上幾個理由,我們一條條來羅列事實,看看是否能成立!

一、關於蘇聯天體物理學家米哈依爾·瓦西里和亞歷山大·謝爾巴科夫發表在《真理報》上的文章

對於這個結論我們只能呵呵了,作為天體物理學家,怎麼能如此不專業,一塊月岩的分析就能得出這種不負責任的言論,還能能發表在真理報上!我們相信兩位天體物理學家不會給出如此論調,最大的可能是斷章取義,比如將兩位物理學家的假設性理論摘取了,藉以科學家的名義夾帶了某個編輯的私貨,這種案例是很多的!

二、NASA在月球上的撞擊實驗,產生的震蕩經久不息,得出結論是月球空心!

其實NASA當時的結論是月震儀精度不高,並不能判斷月球內部的結構!將NASA的結論篡改為自己想要的結果,這是謠言的另一種模式,而這種非常具有迷惑性!

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即使月震經久不息又能代表什麼?月球表面乾燥無比,不像地球有那麼多山川河流,還有海洋等多種阻尼性質的結構,月震經久不息,地球震蕩很快結束,這不是證明了地球是實心的么?

儘管月球比較小,但仍然有類似地球一樣的結構,從外部到內部有月殼、月幔以及月核等三個層圈。月球的各個圈層分解主要是月震波速變化為依據,在月殼中,地震波速變化是比價平穩的,但在月幔和月殼交界處,有些部分並不連續,而是會發生突變。這主要是月層結構發生了變化,由月殼向月幔過渡了!這個位置大約位於月表一下約65千米處,阿波羅的月震實驗表明,從此處開始,月震波速從7千米/秒上升到8千米/秒!因為空心結構不再支持月震波傳遞

這句話圈出來,要考試哦,如果是空心結構的話,阿波羅月震實驗就不會有這個結果了!

三、月面撞擊坑都很淺,這是為什麼?

這可能是最能迷惑人的一個觀點,月球薄薄的表面下有一層高強度外殼,因此小行星根本無法撞穿這個結構,因此月球表面留下的都是淺淺的隕石坑而已!但事實上只要從撞擊過程來了解下我們就知道,只有質量比較小的隕石才會留下明顯的坑,而超級隕石撞擊則直接導致熔岩湧出,會將撞擊坑填平,因此我們根本就見不到那個深深坑!

上圖是雨海和冷海之間的柏拉圖環形山,直徑高達100千米以上,這個巨大的結構已經不能用撞擊坑來形容了,因為中間幾乎就和月海一樣的結構!

上圖就是大型小行星模擬撞擊下的「撞擊坑」,這幾乎是可以用岩漿海來形容的一個世界,因此在月面不存在超大型撞擊坑,只會存在「月海」!

各位有興趣可以數數,月球正面有幾個海,這些都是月球形成早期時的超級小行星撞擊下,月幔湧出所致!

四、月球平均密度很低?

這個我們似乎應該從太陽系各大天體的平均密度來比較下,到底是低還是高,或者中等!

月球在這些天體中確實比較低,但不知各位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徵,即固態天體的密度和它們的大小大致呈正比例,地球在這些固態行星中比較大,密度也最高,而冥王星最小,密度也最低,大致呈現的比例是一致的,這是因為天體越大內核越緻密,而表面卻差不多,因此平均密度才會有變化,如果不考慮這個因素,那麼冥王星更有理由成為一個中空的天體,因為它的密度只比水高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 的精彩文章:

1500年前瑪雅國王棺蓋浮雕,猶如一工作宇航員?
1986年上映的大片知道海市蜃樓原理,為啥我們現在還在糾結?

TAG: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