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鳳陽乞丐入手,來看鳳陽花鼓譜詞,為什麼滿是對朱元璋的怨恨?

從鳳陽乞丐入手,來看鳳陽花鼓譜詞,為什麼滿是對朱元璋的怨恨?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田地,小戶人家賣兒郎。唯有我家沒得賣,肩背鑼鼓走四方。」

這首膾炙人口的民謠相信很多人都聽過,尤其是配合鳳陽花鼓的曲調,聽起來悅耳動聽的同時,又略感凄涼。

為什麼略感凄涼呢?

因為這個民謠的出現往往伴隨著一類人出現,這類人就是鳳陽乞丐,甚至一度成為招牌,人們一提到乞丐,第一印象就是來自鳳陽!

我們再看給這段民謠配樂的鳳陽花鼓,鼓很小,像我們平時吃飯的瓷碗那麼大,鼓槌也很細,兩根,猶如筷子一般。是的,鳳陽花鼓最早的原型就是一雙筷子、一隻碗,這是鳳陽乞丐的初級裝備。也正是憑藉著這套裝備,行走四方,並逐漸演化成一種曲藝形式——鳳陽花鼓。

可是我們仔細看這個歌詞,不由得倒吸一口涼氣,鳳陽,乃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按理說,朱元璋當了皇帝,必然是集中全國的力量,大力發展鳳陽才對,鳳陽人本應富裕,怎麼會又賣田,又賣孩,去當乞丐呢?

這就要從明朝洪武年間到永樂年間浩浩蕩蕩地移民政策說起:

移民並不是明朝首創,但是被朝廷強制大規模移民的,明朝應屬第一家。

歷史上幾次規模宏大的移民,主要受戰爭影響:

比如東漢末年至西晉初年,由於中原地區連年戰爭,導致:

「中原戶口,十不存一。」

一方面中原人們往相對安定的南方逃亡,另一方面北方和西方的少數民族也不斷內遷,這也是造成南北朝對峙的原因。

再有唐朝天寶年間的「安史之亂」,造成中原人民大量南移:

「天下衣冠士庶,避地東吳,永嘉南遷,未盛於此。」

再到後來宋朝的「靖康之難」,整個宋朝皇室都南遷,同時帶動很多人民跟著南遷。

但這幾種遷移都是因為戰爭導致,是人民一種自發的行為,但明朝移民就不是那回事了,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官方強制移民規模最大的一次移民:

由於元末戰亂,再加上中原地帶連年天災,導致人口大量流失,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面對中原地帶土地荒蕪,人煙稀少,財政收入劇減,開始策劃大移民:

「喪亂之後,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務。」

現在的中原地帶,凡是有家譜的家族,回去翻翻家譜,往往會發現一個出場頻率最高的詞——洪洞大槐樹。那麼恭喜你,我們是老鄉,都是從明朝初期相對富裕的山西遷過來的。

那麼鳳陽這個地方,並非富庶之地,按照移民的特點,必然不會作為首選。而且移民鳳陽只是明朝大移民潮流下的一個小環節,為什麼其他地方的移民不出乞丐,偏偏鳳陽的移民跟乞丐掛上了鉤呢?

其實,這完全是朱元璋好心辦了壞事!

這件事還得從朱元璋登基之後,關於首都建在哪裡的爭論說起: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應天)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但是就都城設在哪裡,朱元璋犯了難。

按照我們的理解,他是從南京(應天)起家,定都南京是順理成章,但是當時的環境下,定都南京有很多問題。

最大的問題就是天下未定,北方還在戰爭,而從南京運送糧草去北京(大都),成本太高。如果是走陸路,送一車糧草到北京,還得帶一車糧草路上吃,走水路,並不暢通,走海路,又是危險重重,即使不翻船,沿途的海盜都惹不起,真正能送到北京,只有40%的成功率。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有點小迷信:

因為自古以南京為首都的朝代,大都短命,比如東吳、東晉,以及南北朝時期的宋、齊、梁、陳。最多的也不過百年,所以,南京絕非朱元璋的首選都城,不過此時的元朝尚未滅亡,天下還有大片土地不在朱元璋手中,所以一時之間也選不好都城。

朱元璋比較特立獨行,登基之後,他手下的大臣們,也不敢輕言定都之事,這事必須由皇上親自定奪。

正應了項羽那句話: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錦夜行,誰知之者! 」

朱元璋跟我們千千萬老百姓一樣,也是很愛慕虛榮的,同時也是為了報效自己的家鄉。於是他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另類方案,那就是兩京制,大力建設老家鳳陽,成為大明朝的中都。

該位置在臨濠(原濠州),朱元璋給改名叫中立府,並給了一個建設這裡的理由:

「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

既然是建設中都,那麼人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鳳陽連年饑荒,不然的話,當初朱元璋也不會起義。所以當時人口稀少,為了建設自己的家鄉,朱元璋就連續遷移了四種人到鳳陽:

第一類人是工匠,建設中都必不可少的人,這類人很多,估計有十來萬之巨,都是從全國各地拉來的;第二類人是軍隊,這也很正常,建設好了中都,總得有人守衛,況且建設的過程中也需要軍隊來監管;第三類人最慘,是江浙地區的富人,被朱元璋強令遷移過來;第四類人則是罪犯,一種是無惡不作的罪犯,被發過來做苦工,另一種則主要是皇親國戚或官員,是被關押在這裡的。

「二月甲午,宥雜犯死罪以下及官犯私罪者,謫鳳陽輸作屯種贖罪。」

但鳳陽這個地方,建了六年後,最終還是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一方面這個地方確實無險可守;二是沒有城池基礎,硬建,成本太高;三是激起了民憤,要知道元朝之所以被推翻,就是因為徭役過重。

當然,還有一條原因在於,朱元璋的手下大部分都來自鳳陽,一旦到了鳳陽,擔心自己會被架空,不利於統治。

中都雖然沒有建立起來,但是人卻遷了過來,其中的工匠隨著建設中都的工程停止,大都又被招到南京建城。而軍隊嘛,中都不建了,自然也不需要這麼多,大都駐防其他地方去了。唯有第三類人,也是數量最多的一類人,命運實在悲慘,恨透了朱元璋。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遷這類人到鳳陽呢?

其實恨都是相互的,他們之所以恨朱元璋,是因為朱元璋先恨的他們。要知道,江浙富庶地區本就是張士誠統治地,張士誠這人千不好、萬不好,卻對老百姓很好。當初紅巾軍起義遍布全國時,是江浙地區的富戶資助張士誠,作為報答,張士誠保護他們的生命及財產安全。這也導致,朱元璋打張士誠時沒少費勁,奪得天下之後,自然對這群人恨之入骨。

把這群富人趕到鳳陽,本來朱元璋是希望他們來發展鳳陽經濟的,可惜鳳陽這地方:

「三年惡水三年旱、三年蝗蟲災不斷!」

再加上土地就那麼多,物資也不富裕,外地富人前來,無疑拉高了當地消費水平,結果富人活不下去,本地窮人也被折騰的夠嗆。

這種日子確實不好受,江浙的富戶就想盡辦法想回去,可惜朱元璋頒布有命令,是嚴禁他們離開鳳陽府的。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想了一個好辦法,那就是每到農閑的時候,一般是冬天,成群結隊地以乞討為生,走回江浙的家鄉。等到來年開春之後,再成群接隊地從老家回到鳳陽,畢竟地還得種,荒還得開……

而鳳陽花鼓這句「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必然不是明朝時期敢唱的,畢竟朱元璋殺人可是不眨眼的。真正讓這首民謠傳播出去,實際上已經是清朝時期,鳳陽還是那個鳳陽,還是天災不斷,人們不敢抨擊當今皇上,只能把老朱拉出來背鍋了。

但不管怎麼說,朱元璋的鳳陽移民政策,無疑是釀成這個場景的原因。當然,除了鳳陽移民之外,其餘中原地帶的移民,無疑是一利好政策。

本想把家鄉建設好,沒想,自己卻背負罵名,被這些鳳陽乞丐給傳遍了天下,而真正受益的原住鳳陽人,又有幾個出去要飯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角風發作 的精彩文章:

大明王朝:高翰文請罪之前,為什麼要把沈一石賬冊背誦給海瑞聽?
劉備臨終前,為什麼把軍事大權交給了李嚴,而不是諸葛亮?

TAG:楊角風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