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一錘定音,「大城市化」來了!

一錘定音,「大城市化」來了!

優先發展 " 大城市 " 還是 " 中小城市 ",終於有了定論。

近日,中財委召開第五次會議指出:

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增強其他地區在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邊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

這段表述意義深遠。

它不僅明確經濟空間結構之變,"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 " 在其中處於關鍵地位,而且更進一步提出,要增強這些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力。這可視為最高決策層對城鎮化大戰略的一錘定音。

至此," 大城市化模式 " 終於呼之欲出。

01

" 大城市化 " 來了

諸多跡象表明,中小城鎮化戰略正在逐步退出,大城市化取而代之。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在此前後,"國家中心城市 "、" 推進城市群發展 "," 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 "、" 收縮型城市要瘦體強身 "先後進入規劃。

這是影響深遠的新變化,表明我國城鎮化戰略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大轉向。

過去一段時間,以縣域為主導的城市化一度佔據主流,無論是建設用地指標、財政投入還是政策紅利,都向這些地方投注。

然而,實踐證明,即便政策不斷,中小城市並未留住人口,也未能發展出足夠有優勢的主導產業,更未能實現整個區域的均衡發展。

相反,無論如何限制,人口、資本和產業,都還在向大城市聚集。北上廣深的資金總量和高新產業數量,在全國都是首屈一指。廣深杭成渝這些頭部城市,每年的常住人口流入量都以數十萬計。

與此對比,一些三四線城市陷入收縮困境。最近,黑龍江鶴崗和甘肅玉門頻頻刷屏,這些地方普遍面臨著經濟增速下滑、收入增長過慢和人口持續流失的困境。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在於大城市化更符合客觀經濟發展規律,也與城市擴張的邏輯相契合,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同樣證明了這一點。

更關鍵的是,我國城鎮化正在進入後半場。如果說上半場以農民工進城為標誌,後半場的關鍵就在於培育經濟增長極,而 " 以中心城市引領城市群發展 " 無疑是重中之重。

這一切都表明,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將是優先發展對象,小城鎮將處於從屬地位。

02

國家中心城市:誰是第十個?

在所有大城市中,國家中心城市無疑具有重要地位。

國家中心城市,是我國城鎮化體系的最高層級。按照官方說法,國家中心城市居於國家戰略要津、肩負國家使命、引領區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代表國家形象的現代化大都市

目前,我國已確定九大國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廣州、重慶、天津、成都、武漢、鄭州、西安。

不難看出,這些城市都是區域門戶和交通樞紐,在全國經濟矩陣中都處於領先水平,且都對應著強大的城市群,這些城市在各自城市群中處於主導地位。

這九大城市,綜合優勢突出、地理區位一流。北京作為首都,地位超然。上海代表華東,廣州代表華南,天津代表華北,成都重慶代表西南,武漢代表長江中下游,鄭州代表中原,西安代表西北。

目前,第十個國家城市之爭如火如荼。全國已有至少七大城市將國家中心城市作為衝刺目標。

這七大城市包括長三角的南京、杭州,山東的青島、濟南,東北的瀋陽,東南的廈門,中部的長沙。

那麼,誰最有可能晉級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

從地理區位來看,東北需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從經濟實力來看,杭州南京一馬當先,不過長三角已有上海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參閱《誰能躋身第十個國家中心城市?》)

從人口分布來看,人口過億的大省山東似乎也需要一個國家中心城市,而濟南和青島則要首先面臨 " 二選一 " 的競爭。

那麼,最終誰能勝出,我們拭目以待。

03

城市群:誰是第四大城市群?

與國家中心城市一樣,城市群的地位正在變得日益重要。

根據十三五規劃,我國共規划了 19 大城市群。這些城市群分布了大江南北,幾乎覆蓋了所有重要區域,成為區域協調發展和城市競爭的重要支撐。

這 19 個城市群定位不同、成熟程度不一,有的規劃已經出台,有的還停留於概念,有的尚不具備形成城市群的條件。

這是 19 個城市群及其中心城市:

三大世界級城市群:珠三角(廣州深圳)、長三角(上海杭州南京合肥)、京津冀(北京天津)。

南方區域(3 個):長江中游城市群(武漢、長沙、南昌)、海峽西岸城市群(福州廈門)、北部灣城市群(南寧)。

西南區域(3 個):成渝城市群(成都重慶),黔中城市群(貴陽)、滇中城市群(昆明)。

北方區域(6 個):中原城市群(鄭州)、山東半島城市群(青島濟南)、遼中南城市群(大連瀋陽)、哈長城市群(哈爾濱長春)、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原)、寧夏沿黃城市群(銀川)。

西北區域(4 個):關中平原城市群(西安)、呼包鄂榆城市群(呼和浩特包頭)、天山北坡城市群(烏魯木齊)、蘭西城市群(蘭州)。

在這 19 個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已經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都已步入正軌,發展相對成熟,城市融合更好,說是中國最成熟的三大城市群,並無疑義。

那麼,誰會是城市群的第四極?

前不久出台的《2019 年城鎮化重點任務》已經透露端倪,根據文件:

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紮實開展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情況跟蹤評估,研究提出支持成渝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政策舉措,培育形成新的重要增長極。

有序推動哈長、長江中游、北部灣、中原、關中平原、蘭州—西寧、呼包鄂榆等城市群發展規劃實施,建立健全城市群協調協商機制。加快出台實施天山北坡、滇中兩個邊疆城市群發展規劃。

可見,在粵港澳、長三角和京津冀之後,成渝城市群將會是重點打造對象。

而長江中游、關中平原等城市群則是 " 有序推動 ",至於天山北坡、滇中則還處於 " 加快出台 " 階段。

04

收縮型城市:哪些地方要謹慎?

有的城市在擴張,有的城市在收縮。

今年 4 月,發改委首提 " 收縮型城市 ",明確指出:

收縮型中小城市要瘦身強體,轉變慣性的增量規劃思維,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引導人口和公共資源向城區集中。

這意味著,收縮型城市,正式進入國家規劃視野。這些人口流失、產業衰退、城市空間不斷閑置的城市,未來發展將會受到諸多限制。

那麼,到底有哪些城市在收縮?

目前,這方面並無官方數據。根據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特別研究員龍瀛的研究,在 2000 年到 2010 年間,中國有 180 個城市的人口在流失,三分之一的國土人口密度在下降。

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吳康副教授也曾發布研究成果稱,2007~2016 年間,中國有 84 座城市出現了 " 收縮 "。這些城市都經歷了連續 3 年或者 3 年以上的常住人口減少。

一般而言,常住人口連續 3 年以上持續流失且缺乏迴流的城市,均可被視為收縮型城市。這一過程,如果伴隨著人均 GDP 減少、財政收入下滑、城市建成區面積縮小,那麼問題更加嚴重。(參閱《官方首提 " 收縮型城市 ",這些三四線城市要小心了》)

根據如是金融對 2014-2017 年人口數據的梳理,發現共有 26 個城市出現連續 3 年的人口凈流出。

這其中,四川有巴中、內江和廣元市三個城市入圍,內蒙古有通遼一個城市,陝西有安康一個城市,其餘的21 個城市都集中在東北三省,其中,黑龍江 8 個,吉林 7 個,遼寧 6 個。

顯然,城市收縮,會顯著影響到資產價格。

房地產的根本支撐在於經濟和人口,經濟衰退,產業衰退,人口外流,那麼原來的房地產價格自然難以維持。

05

沒有大城市,連競爭資本都沒有

大城市化模式在政策上被一錘定音,究竟意味著什麼?

其一,強省會獲得政策加持。要不要做大省會,要不要打造區域中心城市,這在過去爭議不斷,如今方向已經明確:做大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那麼做大強省會就是題中之義。(參閱《百強城市排行》)

其二,未來人口還會繼續向大城市和城市群集中。今年 4 月,發改委出台文件指出,除了北上廣深四大超大城市,其他城市都要放開或放寬落戶限制。其中,城區常住人口在 300 萬以下的大城市,則要取消落戶限制。(參閱《大變局!全面放開大城市落戶限制,哪些城市最受益?》)

一旦大城市的落戶限制不復存在,大城市對農村和中小城市的人口虹吸效應還會更加突出。

其三,大城市不只有虹吸效應,還有溢出效應。發達的中心城市會反哺城市群的兄弟城市。都市圈和城市群之所以被著重提及,就在於它們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工具。

上海大都市圈,廣佛肇,深莞惠的互動,充分證明這一點。深圳製造企業向東莞遷移,深汕特別合作區、廣清特別合作區的橫空出世,都說明了城市群巨大的輻射效應和溢出效應。(參閱《粵港澳大灣區投資指南》)

其四,沒有大城市的區域,恐怕連競爭資本都沒有。這些年的國家大戰略,從都市圈、城市群到自貿區,以及產業和企業的競爭,無不圍繞著大城市布局。如果一個區域沒有大城市作為支撐,那麼恐怕連競爭的資本都沒有。

所以,請接受大城市,認識大城市,並且擁抱大城市。

來源:國民經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馬雲、劉強東、馬化騰,這些大佬的第一桶金是怎麼來的?
英特爾收購Barefoot Networks 加強網路晶元創新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