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皇帝和西瓜:從清朝台灣進貢西瓜說起,淺析清朝進貢制度及意義

皇帝和西瓜:從清朝台灣進貢西瓜說起,淺析清朝進貢制度及意義

中國朝貢制度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演變成三種進貢行為:一、朝貢,朝貢是別國向中國進貢,這一行為體現了華夏傳統里的外交關係。二、常貢、例貢,是指地方向朝廷進獻的貢品以及對貢品品種、數量和時間的制定。三、個人官員的進獻。本文就以台灣進貢西瓜為例,探討清朝個人官員進貢的制度。

自康熙統一台灣之後,台灣有特色的產品就開始被進獻給清廷,而在所有物品中,台灣的西瓜最具有特色,康雍乾三朝,台灣官員進獻的西瓜尤其多,從一個小小的西瓜,卻可以窺探清廷官員進獻的制度以及更加深入認識和了解台灣。

康熙時期,西瓜在台灣被稱為「萬壽果」,而之所以有這個別名,是因為「康熙間以萬壽節前貢至京師」,在史料當中,關於台灣最早進貢西瓜的記載是在康熙五十二年四月,但至於台灣最開始是什麼時候向清宮進貢西瓜,已經無法考察。

台灣本地也有西瓜,但進貢的瓜種則是由康熙所賜,康熙皇帝一般在年初賜瓜種給台灣,直到十二月份台灣的西瓜才會成熟,因為台灣的氣候要到八月份才得以播種,十二月才得以成熟,清朝史料中,關於台灣西瓜的記載也頗多。

康熙畫像

康熙五十四年,康熙第三次試種御賜瓜種,但由於受到颱風的影響,結果很不理想,康熙大怒,閩浙總督滿保誠惶誠恐,連忙上報康熙,奏摺上寫著:「五十四年聖主恩賜西瓜籽,奴才於六月派人帶至台灣,八月播種,生長頗好,正值開花時節,九月十五日遇大風,滕斷花落,損傷大半。奴才聞報,甚懼,急忙添派人員,共同加意培植」。為了得到康熙的寬恕,滿保還帶來了許多瓜種,康熙見此,說:「西瓜事小,有何關係」。

其實台灣進貢西瓜遇到的問題和阻礙一直都不小,由於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康熙御賜的瓜籽總是種不出好西瓜。康熙五十八年,閩浙總督滿保又上奏:「御賜西瓜籽於八月播種,十月莊稼收割之後,乃為西瓜長大之季,因雨水少,瓜大較往年稍遜。十月二十九日由台灣裝船來,由於澎湖侯風耽擱十五日,故而年內未能運至」。

為了保證每年有西瓜進貢,台灣當地的官員也想出了不少辦法,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分地進行種植,而且效果不錯,康熙六十年,朱一貴在台灣起義,導致西瓜籽無法送到台灣,一直到了當年的閏六月才抵達台灣,官員就將西瓜籽分種於台灣縣和南路觀音山兩個地方,但也遭到了大風破壞,台灣縣的西瓜全部被大風破壞,一個未獲,還好觀音山的地勢比較低,經過細心培養,獲得了八十多個西瓜。

由上資料可以看出,康熙時期,台灣向清宮進獻西瓜的制度已經非常成熟,一般而言,每年年初,皇帝會賜給台灣瓜種,閩浙總督和福建總督會帶著瓜種,派人赴台,並於八月份開始進行播種,並於多處進行種植,讓專人進行管理。

待十二月份,西瓜成熟時,從台灣裝船運送至廈門,再運至福州,由福建閩浙總督派人擇優將西瓜再運往皇宮,待到正月十分,清宮中仍可以享用西瓜,康熙初期,台灣進貢西瓜的數量並沒有定,康熙五十七年,下旨:「八十個足矣」,不過這裡的八十個其實應該是160個,是指閩浙總督和福建巡撫各八十個,進貢的西瓜品種既有皇帝御賜的品種,也有本地的西瓜品種。

清朝皇帝喜愛吃西瓜,吃西瓜也成為了皇家的傳統,康熙年間,清宮西瓜主要由台灣進貢,但其它朝有所不同。

雍正和乾隆朝,西瓜的進貢制度大體上都遵循了康熙年間的規定,但在進貢數量和品種上有所改變,康熙皇帝所賜給台灣的是何種品種的西瓜籽並沒有詳細記載,但雍正朝,賜給台灣的則為當時有名的喇嘛種西瓜,「竊閩省敬進上用之瓜,每年俱應八月中赴台灣擇地布種,恭請皇上將喇嘛種賜給督臣衙門,一併帶往台灣......」

喇嘛種並非是西藏的品種,而是山東德州的品種,在當時聞名全國,後來在雍正朝中後期,又改為山西榆次種。

雍正朝在進貢數量方面有所改變,雍正元年,雍正就給福建巡撫下旨:「發下瓜種,所種轉年進五十個足用」,給閩浙總督下旨:「賜籽西瓜,來年進八十個足矣」。雍正六年,因為前一年進貢的西瓜比較多,雍正崇尚節儉,對督臣說:「瓜進多了,此無用之物,專為供獻之用,三四十個足矣,可通知撫、提一體而行可也」。

少數民族進貢

也就說雍正要求一共就進獻四十個,平分下來,督、撫、提每人進獻13個就夠了。在這之後,台灣進貢來的西瓜就大大減少,康熙朝每年為160個減少到了雍正朝的40個,到了乾隆朝,西瓜進貢的數量又再次減少。「福建督撫每年進瓜十圓,提督不必進瓜,種亦不必發去」,也是在乾隆時期,進貢西瓜的制度被停辦,「乾隆間奉旨停貢,其種遂失」。

但具體在哪一年不再進貢已經難以考察,最遲的記載在乾隆二十七年 ,在雍正年間,雍正就要求不再進貢台灣本地的西瓜,要全部用御賜的瓜籽,「其泉州、本地之種皆不必進,路遠徒費,不中用」。

那麼,作為貢品,從台灣到京城跨越了幾乎整個中國,運送時間需要耗費多久呢?其速度快得驚人,正常速度之下,如果沒有颱風,七日之內就可以從台灣送達京城,如果遇到風雨阻攔,可能需要十多天或許一個月才能到達,從福州到北京的距離大約有五千里,共有74個驛站,在這麼多地方輾轉,官員們是如何保證西瓜新鮮的?

清末進貢

其實主要歸功於季節,進貢時間為十二月份,那會極寒,有利於西瓜的存儲,因此,一旦遇到颱風天氣,官員們都很緊張,如果耽擱久了,西瓜變質不適合食用,官員就會遭到處罰。

西瓜進貢到宮內後,主要用途有三個:一是食用;二是供奉和祭祀,三是賞賜給大臣,得到貢品賞賜的大臣來說,這是極為榮耀的事情,不過台灣西瓜抵達時是冬天,冬天食用西瓜,遠沒有在夏天那麼好吃。

清初,官員以個人的名義向皇帝進貢是一件很常見的事,但為了討好皇帝,前去進貢的皇帝也越來越多,人一多就逐漸形成了一種共性,到後來,官員進貢也需要資格,但史料並沒有記載,所以不知道康雍乾時期,到底要多少品級的官員才能夠有資格進貢聖上。但台灣自進貢西瓜以來,一直都是閩浙總督、福建巡撫以及福建水師提督的特權,但乾隆年前,福建水師提督被取消了進貢的資格。

乾隆畫像

其次是進貢時間的確定,清朝官員進貢的時間多半都是每逢年節以及萬壽節,官員們為了表達心意,以及慶賀皇帝,都會將當時應季的珍品送給皇帝,而台灣進貢西瓜由於在正月間,所以屬於年貢的範疇。

還有官員進貢的經費來自何處呢?清朝官員給皇帝進貢所需要的費用主要來源三個地方,第一就是養廉銀,養廉銀除了私用以外,有時候也要取出一定額度為國家辦事。第二就是國家報銷部分經費;第三則是商人來墊付資金,各自官員在其管轄範圍人,讓經商的商人們拿出一部分資金,用來籌辦貢品。

官員之所以耗費巨資來籌辦貢品,其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討好皇帝,聯絡聯絡君臣感情,表達自己對皇家的忠心,以此來獲取皇帝的寵信,為了,官員們在進貢物品時,都會進行誇大其奇效,而台灣當時進貢西瓜,在北京地區來說屬於反季節的水果,實屬少見,也因此才得到康熙皇帝的大力支持,每年還御賜西瓜籽。

為了獲得皇帝換新,閩地官員更是想盡辦法給皇帝進獻新奇的物品,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朝福建地區的官員給皇帝送去了冬瓜、王瓜、冬茄、番酸、番芥、亞蕉、芒果甚至是巨魚的牙齒,康熙對此有時候也很好吃,「朕還未見過番酸,曾欲看看」,但這些東西只是在於新奇,康熙並不喜歡,並不像西瓜那樣多次進貢。

而巨魚牙齒則是乾隆朝時,乾隆提起過一次,官員們才會去置辦。

千邦進貢 萬國來朝

清廷之所以需要台灣每年來貢,其實這也是清朝統治以及彰顯實力的方法,台灣地處偏遠,每年和朝廷的聯繫也就只有進貢的時候,在政治上,進貢的意義深遠,僅從進貢本身而言,就說明了當時清中央政府對台灣地區的統治和教化。

而台灣番民也會主動向皇帝進貢新奇的東西,例如康熙五十六年,台灣當地居民就向皇帝進貢了七條獵狗以供皇帝打獵使用,在康熙朝和乾隆朝,台灣當地的番民們每年都會選舉代表進京朝拜皇帝,以此來表達台灣當地番民願意服從清朝的統治和教化。

簡而言之,台灣向清朝進貢西瓜自康熙朝開始,一直延續到了乾隆朝後期,雖然源於何時,終於何時不得而知,但進貢和發展趨勢和進貢制度都在逐漸完善,台灣進貢西瓜,不僅表達了清朝統治者對台灣的關心,更象徵著清朝對台灣的教化,在消息傳播緩慢的年代,進貢成了清廷了解台灣的途徑,而台灣番民自動進貢新奇物品,也表達了台灣原始居民對清朝統治的服從和忠心,雖只是一個小小的西瓜,可其含義深而遠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曉雨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他是國軍上將中的另類,穿著土得掉渣,多次被人以為只是個警衛員
考古隊挖掘商朝的陵墓,發現早就被破壞過,專家:周武王說謊了

TAG:曉雨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