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秋來,望斷南飛雁,這些詞家卻心境大不同……

秋來,望斷南飛雁,這些詞家卻心境大不同……

「八月雁門開,雁兒腳下帶霜來。」深秋時節,對氣候最為敏感的大雁集體遷徙,向南飛越。這一自然現象,曾引發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客的「詠雁」情結,寄託悲秋,抒發懷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悠悠鄉愁。

漢武帝劉徹在《秋風辭》中說:「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陣陣秋風攜白雲而飛,樹木花草已不復蔥鬱,紛紛飄墜的金色落葉,為秋日渲染了一副斑斕的景色。大雁蒼鳴,歸雁聲聲。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代詩人韋應物由尚書比部員外郎出任滁州(今安徽滁州市)刺史。初夏離京,秋天到任。從朝中大員貶謫到地方任職的韋應物獨坐在高齋之中,外面是秋風蕭瑟、秋雨綿綿。秋天的雨夜漫長而又寂寥,孤燈長伴,孤影為侶,靜靜地聽著外面漸漸瀝瀝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聲音。在這樣一種蕭瑟凄寂的環境氣氛之中,詩人不免要觸動羈旅他鄉、遠遊為宦的思鄉情思。這時,在寂寥的秋雨之夜由遠及近傳來大雁的鳴叫聲,顯得分外凄清,撩動詩人無盡的鄉愁,使因思鄉而徹夜不寐的詩人浮想聯翩,寫出一首五絕《聞雁》:「故園眇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

唐代詩人李白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飲高樓的豪情逸興,筆下淌出「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的詩句。這是一幅壯闊明朗的萬里秋空畫圖,也嶄露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

晚唐詩人杜牧也有詩曰:「帶霜南去雁,夜好宿汀沙。驚起向何處,高飛極海涯。」王勃的《騰王閣序》里則有「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的佳句。

北宋范仲淹在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時,寫過一首抒懷詞《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秋天到了,西北邊塞的風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飛回衡陽了,一點也沒有停留之意。黃昏時,軍中號角一吹,周圍的邊聲也隨之而起。層巒疊嶂里,暮靄沉沉,山銜落日,孤零零的城門緊閉。將士們的英雄氣概交融於艱苦生活,意境開闊蒼涼。南宋詩人陸遊有「霜高木葉空,月落天宇黑。哀哀斷行雁,來自關塞北」的名句,誦之亦不免讓人垂首。

元代戲曲家王實甫的《長亭送別》云:「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藍天白雲,遍地黃花,秋風四起,仰頭望去,卻看見成群的雁兒正向南方飛去,讓人心底頓生深秋涼氣,不免又增加幾聲悲傷的嘆息。同時代作曲家吳西逸在秋夜酒醉後,看到周圍景色有感而發,創作一首小令《清江引·秋居》:「白雁亂飛秋似雪,清露生涼夜。掃卻石邊雲,醉踏松根月,星斗滿天人睡也。」全曲意境瀟洒,色彩淡雅,格調清新,白雁、雪、雲、月、星斗,組成一幅靜謐清涼的秋夜畫面,素雅之色襯淡泊之情,深刻地表達了作者遠離污濁塵世、回到大自然懷抱的追求,高雅的情操才是他的所歸。

現當代詞家中,毛澤東的「望斷南飛雁」更是氣勢磅礴,令人蕩氣迴腸。1935年10月7日,紅軍在寧夏六盤山的青石嘴擊敗了前來堵截的東北軍騎兵團,掃清了阻礙,擺脫了追敵。那天下午,一鼓作氣翻越六盤山時,毛澤東站在海拔超過2500米的頂峰,遠眺西部的高天白雲。秋氣清朗,西風長嘯的陝北已遙遙可見,再凝望空曠秋高的天空,南飛的大雁列陣,紅軍的旗幟在獵獵西風中漫卷,正在前進中的紅軍隊伍儘管衣衫襤褸,但是精神抖擻,士氣高昂。毛澤東心情振奮,豪興遄飛,頓時詩興大發,一抒胸中情懷,寫下《清平樂·六盤山》的詠懷之作:「天高雲淡,望斷南飛雁。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此境宛若一幅壯美雄闊、情景交融的詩情畫。其景,磅礴奪目,其情,摧人奮進。詩人的視角由近及遠,情感由喜悅到激昂,意境高遠,壯志勃發,讀之令人心潮澎湃,豪情滿懷。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阿拉生活當中額人工智慧,儂曉得伐?
上海檢察機關已批准逮捕涉黑涉惡犯罪案件231件739人,制發檢察建議30餘份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