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股票 > 美聯儲的違憲與羅斯福獨裁

美聯儲的違憲與羅斯福獨裁

私募工場(Funds-Works),素以嚴謹的調研和犀利的觀察,捕捉基金的潛台詞,嚴選底層標的,為投資者診斷私募、把脈資產。

來源:全球宏觀對沖 |

貨幣的功能:

1.計價單位2.交換媒介3.價值貯藏4.延期支付

貨幣的特徵:普遍接受性

金首次成為貨幣: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貨幣的種類逐步減少,人們開始選擇最適合充當貨幣形式的商品,而且幾乎無一例外地,這種商品被鎖定在金銀上面。在歐文·希夫所著的《最大的欺詐》 (The Biggest Con)一書中,就描述了黃金成為貨幣的先天條件和優勢。

首先,黃金色彩鮮艷,有光澤,是唯一不褪色、不生鏽的金屬。

其次,黃金的單位體積價值高,便於攜帶。試想一下,如果以羊作為貨幣,那麼在匆忙之間我們又該如何攜帶呢?

再次,黃金易於分割,便於鍛造,可以滿足不同數額的支付需求。

最後,黃金易於識別,便於測量。黃金的這些優點也使得借貸成為一種可能,因為你借出的是黃金,收回的還是黃金。

早期的銀行業

由於貨幣可以借貸,銀行業早期的規則便隨之產生,同時還出現了「貨幣儲備」和「貨幣替代」等概念。中世紀的商人往往輾轉於不同的城市之中。每到一座城市,他們都會向當地的金匠交納一定數額的費用,以便存放自己的黃金。這樣一來,由金匠出具的收據便成為最早意義上的紙而,這些所謂的「紙幣」就是典型的貨幣替代品。

作為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貨幣替代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代表儲備的貨幣替代品,一是以「銀行票據」為形式的貨幣替代品。後者僅僅對金匠具有實際價值。金匠必須儲備足夠多的黃金,以備不時之需,因為那些商人隨時都有可能取走他們存放的黃金。如果放貸數額過大,而儲備不足,那麼就有可能引起儲戶的懷疑,進而引發競相擠兌的連鎖反應。最終結果就是金匠破產。這也就是說,紙幣相對於黃金儲備必須要足夠保守才行,唯有如此才可以維持儲戶的信心,並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擔憂。如果1971年美國沒有放棄金本位制,那麼現在美國的經濟狀況或許還不至於如此糟糕。

美元的由來(憲法與當前美元發行體系相悖)

在美國《憲法》中有這樣一個條款,那就是國會具有「鑄造貨幣、調議其價值、釐定外幣價值以及制定度量衡標準」的權力。這就意味著國會有權將美國的金銀-也就是先前的貨幣-鑄造成金屬幣。《憲法》第一條第十款明確規定,各州「不得鑄造貨幣;不得發行紙幣,不得指定金銀幣以外的物品作為償還債務的法定貨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確保金屬幣的金屬價值與票麵價值相當。

1792年的《鑄幣法》最先將美元定義為371.25格令純銀,這剛好是兩班牙銀元的重量。西班牙銀元是當時美洲殖民地最通用的貨幣。在美國,作為合法貨幣,它一直流通到1857-1863年,美國國會通過財政部長提出的《國民貨幣法》,第一律形式規定在全國範圍內實行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並發行類似子金匠黃金收據的金幣券。該券票面上印有「持有人可憑此兌取斂幣樣,是由美國財政部發行的、以百分之百黃金為儲備的貨幣。金幣關流通到1934年,因為時年出台的《黃金儲備法》明令禁止私人持有(珠寶、首飾、特殊收藏品、工業用或專用黃金除外)。此外,美國還發行過銀幣券,銀幣券與金幣券基本類似,並一直到1963年。

1913年《聯邦儲備法》與美元衰退

1913年,美國國會通過《聯邦儲備法》,即《歐文·格拉斯法案》,建立了政治上獨立的聯邦儲備系統,由此邁出了完全放棄金銀支撐體系的第一步。新建立的聯邦儲備系統的主要職責包括監管銀行系統、通過購買和出售政府證券管理貨幣供應(即貨幣政策),並充當整個銀行系統資金轉移的票據交換所。雖然美聯儲在貨幣政策和通貨膨脹領域所扮演的角色是我們將在後面所講的內容,但之所以在這裡提及,是因為建立美聯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為了提供一種「優先貨幣」。這是一種由私有的國家銀行發行的貨幣,可取代資質不一的個體私營銀行以票據形式發行的所有紙鈔。

聯邦儲備銀行的新舉措之一,便是引入了一種名為聯邦儲備券的新貨幣。按照規定,持有聯邦儲備券的人可以在任何一家聯邦儲備銀行兌換或其他任何法定貨幣」。這些法定貨幣包括國庫券、金幣或銀幣以及最初發行的聯邦儲備券雖然仍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卻引入了其他形式的合法貨幣,如銀幣和以金銀為支撐的國庫券等,這就削弱了美元與黃金之間的聯繫,也為日後兩者完全脫鉤做了鋪墊。

美國獨裁者:羅斯福沒收國民黃金並隨後將美元貶值60%,對外轉嫁危機。1933年4月5日,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幣、金條,停止黃金的貨幣流通,美聯儲以20.67美元比一盎司來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黃金。1934年1月15日,羅斯福簽署《黃金儲備法案》,將黃金由每盎司20.67美元提升到每盎司35美元。

1933年4月5日,美國政府下令人民上交全部的金幣、金條,停止黃金的貨幣流通。羅斯福總統簽署了第6102號法令,法令中規定「在美國境內,囤積金幣、金塊、金證券是違法的。」作為對沒收黃金的補償,美國民眾被沒收的每金衡盎司黃金可得到20.67美元的補償。任何拒絕上繳黃金的人都將面臨1萬美金的處罰(通貨膨脹後,約20萬美金不到。)以及最高十年的刑期。美聯儲以20.67米元比一盎司來收取老百姓手中的黃金,從而使美聯儲迅速積蓄了大量黃金。一旦政府相信已經收繳了足夠多的黃金,政府就提高黃金價格,每一盎司黃金價變為35美元(大約相當於今天的600美元)一夜之間,美國美元就貶值60%(相對黃金而言,當時貨幣還以黃金這一硬性資產為後盾)該法案到1974年才被廢止。

金銀支撐體系的終結

1934年的《黃金儲備法》將「黃金」字樣從聯邦儲備券票面上剔除,新增的贖回條款寫道: 「本券是對一切公私債務的法定支付手段,可在美國財政部或任何一家聯邦儲備銀行兌換法定貨幣」。雖然只是措辭上的變動,但現在來看,這絕不是一個好的徵兆。不過,由於當時政府操作微妙,並未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1963年11月2日,贖回條款被取消。這樣一來,所有的美國貨幣就失去其原本固有的實際價值。也正是從那一天起,美國由憲法確立的以金銀為基礎的貨幣體系轉化為由政府授權的貨幣體系。儘管聯邦儲備券的票面上仍保留有「本券是對一切公私債務的法定支付手段」的字樣,但這一切已經不重要了,因為從根本上講,它已經分文Ti了。就這樣,聯邦儲備券從先前以金銀為支撐的合法票據轉化為僅限於在持有者之間自由流通的、一文不值的紙幣,而發行方卻不需要承擔任何責任。這也就是說,如果美元還有什麼價值的話,那將完全取決於它的購買力,而它的購買力取決於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美元供給的規範性。

布雷頓森林體系、國際金本位與儲備貨幣地位

正如我在第三章中所談到的一樣, 1913年設立的聯邦儲備體系原本是為了負責履行美國中央銀行的職責,以提供穩定的和彈性的貨幣供給,但不想卻就此鋪築了一條通往金融地獄的死亡之路。取代僉幣券和銀幣券的聯邦儲備券最終成為一文不值的「綠幣」,而設立的中央銀行則被完全置於政府的控制之下。這與美國開國元勛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因為他們制定的憲法尤其禁止當前這種貨幣欺詐行為。按照憲法的規定,各州不得使用金銀幣以外的任何物品作為償還債務的貨幣。憲法並沒有賦予聯邦政府「創造」任何法定貨幣的權力,也沒有授權政府發行信用票據,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紙幣。事實上,在最初的憲法草案中,這些權力原本是包含在內的,只不過最後被取消了。所以,政府是沒有權力印製鈔票的。也就是說,除了鑄造金銀幣之外,政府是不允許製造其他任何貨幣的。

憲法之所以沒有賦予聯邦政府這一權力,是因為制定者並不希望政府擁有創造通貨膨脹的權力。先前,他們都曾親身經歷過大陸幣所帶來的嚴重後果。獨立戰爭期間,美國發行大量大陸幣,致使紙幣所允諾的清償力失去了相等的信用,無人願意接受這一貨幣。時至今日,人們還將不值錢的東西稱為「不如一個大陸幣」。

所以,美國憲法的制定者很清楚他們應該怎麼做。他們知道早先的希臘城邦和羅馬帝國都曾遭遇過通貨膨脹的危害,所以不希望美國政府重蹈其覆轍,因此最終沒有賦予政府發行紙幣的權力。

然而,在多年之後,政府卻成功擺脫了憲法的限制,並最終設立了一個有權印刷貨幣的機構—美聯儲。這樣一來,它就獲得了憲法以前並未賦予它的權力。

回顧美聯儲的歷史:

1907年建立建立聯儲

1907年, 《紐約時報年度財務評i》 (New York Times Annua,Financial Review )的發行人,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 )第一次提出建立聯邦儲備的建議。沃波爾提議組建一個中央銀行體系,以緩解當時緊張的經濟形勢。沃波爾的合伙人之一,雅各布.H.希夫(JacobH. Schiff)也警告說,如果缺少這樣一個中央銀行,整個國家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影響深遠的貨幣恐慌。」事實正如他們的預言。臭名昭著的「荷蘭移民後裔信用恐慌」於1917年10月爆發了。很多證據都可以表明,這一事件的起因至少在部分上可以歸結於缺乏強有力的銀行控制體系。即使密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 )和安娜·舒瓦茨(Anna Schwartz)也認為,大恐慌的嚴重性絲毫不亞於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美聯儲沒有對美國的貨幣供給採取適當的管理。

隨後,議會通過了創建聯邦儲備系統的《歐文一格拉斯法案》(Owen-Glass Act),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 )於1913年12月23日簽署了該法案。

貨幣是一種公共商品,中央銀行就是生產這種商品的公司。美元是美國的中央銀行--美聯儲發行的,依照美國「聯邦儲備法」( Federal ReserveAct),美聯儲卻是獨立的,連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也不能干涉,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公司」。美聯儲有2000多名員工,年度預算將近3億美元(2007年),自負盈虧,專有一名委員負責公司的運營。美聯儲決策機構由7名委員組成,全部由總統提名,並經國會通過,任期為14年,比國會議員和總統的任期都要長得多。決策機製為「投票制」。這7名成員全部為國家公職人員,不得兼職於營利機構,也不能擁有股票,更不能打理自己的生意。美聯儲指導並監督下屬的12家聯邦儲備地區銀行開展信貸業務。設在全美國的數以干計的銀行網點只是一個簡單的存貸機構,收款放款而已。美聯儲僅僅有權力決定存款準備金率,以及窗口貼現率等操作手段。但是,經營美元商品的「公司」卻不是美聯儲,而是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縱委員會( 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 FOMC)。美國的長期利率-聯邦基準利率的決定權並不在美聯儲手裡,而是被FOMC控制。這個委員會由美聯儲的7名委員和12家聯邦儲備銀行的董事長組成。FOMC的主席也是投票產生,雖然傳統上是美聯儲的主席兼任。12名銀行董事長每次只可以投5票。這樣,19人的委員會投出12票決定FOMC和美國的貨幣政策。就是說,如果美聯儲的其他6名委員反水,美聯儲主席也不一定是FOMC的主席。對長期利率的調整採用投票制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當FOMC要調整聯邦基準利率時,會指示美聯儲設在紐約的「公開市場交易櫃檯」買賣財政部的政府債券(就是國庫券),每天的交易通常是數十億美元。美聯儲賣出國債,通過交易把貨幣抽離經濟,促使短期利率上升,就好像踩剎車;買進的作用則相反。

以前的聯邦基準利率調整是暗箱操作,今天都是公開透明信息。美聯儲主席是對外宣布和政策之人,也是美國總統和美國國會要了解FOMC的長期利率政策必須「傳詢」(作證)之人,所以曝光率相當高。這就是多少年來,人們一直誤認為是美聯儲在操作美元的貨幣政策的緣故,格林斯潘擔任了14年的美聯儲主席一職,故而有格林斯潘的「大師的時代」的說法。有意思的是,格林斯潘出生之際,卻是美元取得國際貨幣壟斷地位之時(1926年)。

美聯儲管理的聯邦儲備銀行中屬紐約聯邦儲備銀行的實力最大,代表著華爾街利益。如果財政部長也來自華爾街-如柯林頓時代的高盛證券公司的董事長羅伯特·魯賓和小布希政府的亨利·保爾森就擔任財政部長,就會有「華爾街美國」和「國會美國」之爭。

美國總統有財政部(負責國債發行)和預算管理局(負責政府預算開支),也有自己的經濟政策委員會,國會眾參兩院也都有自己的金融委員會和預算委員會。正是這些機構和職能的聯動,構成了美國的貨幣政策和經濟政策的確立、實施。

美聯儲的工作職責只是創造合適的貨幣環境,維持就業(保持經濟增長)和穩定物價(防止通貨膨脹)。因此,保持美元的購買力是其基本任務。放手讓美元貶值並不是美聯儲的初衷,強勢美元也不是美聯儲的功勞。強勢美元其實是由其他國家對美元的強勢需求煉成的,這種外部需求的內因又是以美國的國家信用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霸權做擔保的。外匯市場上,各國貨幣就是參與競爭的商品,作為國家法定貨幣的美元、英鎊、歐元和人民幣等也都是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必然存在競爭,存在傾軋,存在大魚吃小魚的現象。換言之,就存在壟斷,就存在寡頭和霸權。這些貨幣商品之間的競爭,是在交易市場即匯率市場按供需關係這一基本原理來進行的。資本是趨利的,投資到生產部門獲利多的背後是金融部門的獲利少。反之,如果投資到金融市場(它們往往體現為股票和債券)能產生更多和更快的利潤,生產部門往往就會缺乏資金。對一個國家而言,如果一國能吸引外國資本,比如經濟增長和收益率有優勢,該國貨幣就對外資有吸引力,而外幣是不能在該國流通的,於是就被要求兌換為本國貨幣,於是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就使該貨幣的匯率有升值的壓力。美元是國際貨幣,也是參照物,所以一國貨幣的升值壓力主要體現為美元的升值壓力。這種壓力就是投機資本所謂的升值預期。以中國為例,中國便宜的地租和廉價的勞動力以及巨大的消費市場吸引外資來投資辦廠,同樣也帶來了投機資本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套利慾望。換言之,付地租、工資和購買原材料,收購中國企業和其他資產,以及購買中國的商品和進口資源類產品,都需要人民幣,資本套利的熱錢也需要人民幣,於是人民幣匯率就走強了。強大的需求決定了人民幣的匯率升值。正是"供給與需求」這一古老永恆的原理決定著一國貨幣的漲跌。市場需求又取決於什麼呢?當然是一國法定貨幣後面體現的國家信用價值。貨幣之爭,其實是國家實力之博弈。供需關係原理是我們分析匯率市場、理解貨幣競爭和美元金融謀略最基本的出發點,也是制高點。忽視了這個基本原理,必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導致可怕的短視和誤導。在全球化的初步擴張時期(1500-1914年),以英國為中心的新興的資本採用「金本位」的貨幣政策,即黃金是國際貨幣,也就是硬通貨。

美聯儲的法定職責與現狀

要了解我們今天的處境,首先需要認識美聯儲所承擔的職責。美聯的主要法定職責包括:對銀行進行監督和管理,通過買賣美國國庫券實施貨幣政策,並維持強大的支付體系。美聯儲由12個地區儲備銀一個董事會和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ederal Open Marketmittee)成,作為美國的中央銀行,它的現有活動已經超越了最去定範圍。比如說第二項和第三項職責:通過買賣美國國庫券來實施貨幣政策,並維持美元價值。

現在實施貨幣政策無疑是美聯儲當仁不讓的職責。他可以通過制定利率達到確定美元價值的目的。此外,儘管最初對美聯儲實施貨幣政策的方式有著嚴格限定,但今天的手段已經遠遠不止於買賣國庫券了。

至於「強大的支付體系」, 1913年的定義對此存有較為嚴格的限制,但是,如果當年那些決策者們看一看今天的美國經濟,不知道他們會有何感想。在那個孤立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很難會相信,議會竟然會把影響全世界匯率價值的生殺大權交付給美聯儲。

如果最初的法案為美聯儲立下這樣的規矩:美國必須保持金本位,不知道今天的美國貨幣政策會變成什麼模樣。歷史總是喜歡留給後人以無數的不解之謎。而美元也許是世界金融史中最大、最令人費解的謎團之一。也許只有時間才能解開這些謎團。

我們如今的法幣制度的貨幣基礎依然是「金本位」。

在美元貶值的情況下,除了要了解如何配置資金以實現利潤的最大化之外,拋售美元以賺取利潤的投資策略也值得一試。在前列的國家,才擁有真正強大的貨幣,這是最基本的經濟學常識。認識到以投資黃金來規避美元貶值風險的重要性之後。沒有任何一種東西能像黃金這樣,體現著最純正、最根本的價值。從歷史上看,很多文化都認同黃金價值的永久性。例如,古代埃及把大量的黃金作為法老的隨葬品,他們認為,死去的人還可以在來世使用黃金。在爭奪引發世界戰爭的導火索中,掠黃金資源無疑是其中之一。為什麼黃金會有如此之大的誘惑力呢?答案在於:黃金是唯一真正的貨幣,它的價值不會因政府的意志而改變或是被控制,不幸的是,這也正是美國政府執意廢除金本位的根本原因。美聯儲可以隨意對利率或是美元流通量發號施令,但黃金的價格卻只能聽從於市場的供求力量。

全天候的美元保值工具:黃金。

黃金是最基本的美元保值工具。它是世界上唯一不承受任何負債的全球性貨幣,也是「最純粹的貨幣」。因此,黃金經常會成為一種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擔保。儘管購買黃金在本質上算不上是投資,但是,在經濟形勢存在極大不確定性的環境下,購買一點黃金「保險」很可能是相當不錯的投資。

「如果說黃金不是商品,那麼它又是什麼呢?是一種保值工具」,《格蘭特利率觀察家》 (Grant s Interest Rate Observer)的編輯吉姆·格蘭特(Jim Grant)認為, 「但是,我認為它是一種保值套利工具。它的價值取決於其自身的成本以及所規避的風險程度。對於黃金這種保值套利工具來說,它的風險就是美元的價值。」1971年廢棄黃金本位制無疑是美國經濟的一個歷史轉折點。

到底是什麼讓美元的命運如此痛苦呢?毫無疑問,美元不過是其自身成功的犧牲品。對於美國人來說,成功的到來易如反掌,就像嚼口香糖一樣輕鬆愜意,無論是Levi s和可口可樂,還是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貓王)或是布蘭妮.斯皮爾斯,還是麥當娜,都無一例外。每個星期都會有上萬億的美元湧入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場,從基輔(烏克蘭共和國首都)到卡拉奇,無論是大型企業,還是小作坊,甚至是地下黑市,美元都是人們趨之若的財富。但是到了今天,美元的流通量太大了,以至於因為無法承受的重負而傷及自身。20年以來,美國人已經習慣於赤字消費。造成美元出現今天問題的,只有一個原因。美林證券(Merrill Lynch)的首席經濟學家,戴維·羅森伯格(David Rosenberg)指出, 「泡沫不過意味著一個東西:債務。而美國的經濟正在充斥著這樣的債務泡沫。」你也許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形:某某先生持有的信用卡和未償還貸款已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從另一方面看,這只是越來越多的債務。

金本位被破壞,損害了美國的購買力。

過多的貨幣發行量直接導致美國的貿易赤字,一旦盈餘轉變為赤字,就永遠也不可能再翻盤了。它進一步加重了美國的債務形勢,使得美聯儲可以肆無忌憚地印製鈔票,這正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局面。今天的教訓已經足以說明黃金本位制的重要性了。我們把本應屬於市場的經濟控制權交給了一個只會修修補補的政府。

20世紀著名的經濟學家路德維格·范墨西(Ludwing von Mises )就一直堅信,決定貨幣政策的應該是市場力量,而不是政府:由於貨幣本身即源於商品,它不應當受制於政府的法令或是社會契約,解鈴還需系鈴人,因此,決定貨幣政策的權利應該交還給市場。銀行也應該像市場經濟中的其他任何行業一樣,服從於市場競爭的選擇。范墨西在其眾多著作中反覆指出: 「堅持貴金屬貨幣制度的意義在於,這種制度可以保證貨幣的價值不受政府干預的影響。」這就是當代貨幣問題的根本癥結所在。在脫離了金本位之後,我們已經不可能再認為,市場本身就能糾正商品和服務交換中的價值問題。而這正是造成美元貶值不可避免的原因。包括美國政府和美聯儲在內的權利機構至今還沒有認識到,經濟是不可能人為控制的。但正如范墨西所說的那樣,今天所出現的美元貶值,並不僅僅是貨幣政策的結果,而是從屬於一個更廣泛的社會趨勢。

我們一直在利用陌生人的善良。

「我們就像是毫無信用的表兄弟,一直在不停地借錢,信誓旦且地承諾還錢,但是卻從來沒有兌現過諾言",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 量基金的創始人之一), 「最終,人們只能和他一刀兩斷。」如果以現金償還債務的話,美國根本沒有能力履行其債務人的義務。如果債權國家開始拋售美元而不打算支持美元的話,這點儲備也許用不上3分鐘就告露了。世界上最主要的儲備貨幣正在不斷的衰竭,而且幾乎完全失控,這有點難以想像,是吧?但是,英國政府在1992年試圖促使英鎊貶值的時候,恰恰就是這麼想的。儘管英國政府採取了種種努力,但最終還是放棄了標準純銀制的貨幣制度;於是,英鎊開始大幅縮水,英國也因此而被趕出了為建立歐元所確定的匯率機制(Exchange Rate Mechanism,ERM),據說,僅在著名的黑色星期三那一天,貨幣投機家喬治·索羅斯就賺了20億美元。如果美元在某一天出現自由落體式的跌落,投資家們賺再多的錢也不足為奇。

美元一直在貶值從來沒有反轉過,美元周期

美聯儲反覆宣稱,他們在政策調整方面不會輕舉妄動,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很難判斷美國的不動產或房產狂潮到底還將持續多久。隨著越來越多的貨幣投入市場,美元將日益泛濫,最終,美聯儲將無力控制美元相對於外國貨幣的價值;更無法控制美元的購買力,這一點是確信無疑的。美聯儲的貨幣政策「只是在資產市場出現漲價的情況下,讓大多數投資者獲得幻想中的財富", 6馬克·法布爾(Marc Faber,瑞士著名金融投資專家。—譯者注)曾經在2003年12月說, 「但是,貨幣購買力的喪失卻很難被人們所察覺。這似乎像是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

2004年,財政部長約翰·斯諾(John Snow)曾經尋訪世界各地,試「把美元的價格談下來」。目的何在?一句話:債務。美國的國家債務經超過了7萬億美元,僅在2003年支付的利息就達到了3180億美元。但是美聯儲和財政部卻一直在盤算著以越來越疲軟的美元償還債務的策略。不過到現在為止,效果似乎還不錯。自2002年12月以來,美元對歐元已經貶值了25%。與2000年10月的最高點相比已經下降了50%。當然,這已經不是第一次有預謀的美元貶值了。

從尼克松取消金本位並隨即終止布雷頓森林體系下匯率機制後的34年間,美元先後經歷了五個重大時期:

1.1972-1978年的弱勢美元(7年)

2.1979-1985年的強勢美元(7年)

3.1986-1995年的弱勢美元(10年)

4.1996-2001年的強勢美元(6年)

5.2002-2011年的弱勢美元(10年)

6.2011-2017年的強勢美元(7年)

7.2018-2025年的弱勢美元(7年?)

美聯儲降息

美聯儲明白降息是最差的選擇,降息了仍舊還是鷹派指引,直到窮途末路還繼續否認事實。這不過是表演給全球資本看,讓你們不敢輕易離開美元體系,一旦那天嘴硬都不敢了,出清時刻就來了。經濟數據沒有意義,美國經濟受到美股與美油上漲支持,這一輪是美國的貨幣瘦身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加息周期,降息預期是合理的。美聯儲嘴硬是為了管理市場預期而已。美國經濟沒有數據顯示的那麼好,一旦股市和油價下行,越降息經濟越差。美國經濟體是一個低儲蓄高負債超前消費老齡化金融經濟體,放鷹管理降息預期全球資金會繼續流入美國,一方面繼續收鑄幣稅另一方面降低美國經濟實際利率,這對美國經濟有利。一旦降息預期確定那就是出清的時候,降息短期不來,越往後越大,越降息經濟越差。

美國經濟是個特殊的經濟體(貨幣與消費核心國,是全球經濟的金融與消費部門),美國金融部門對美國經濟正負反饋都很強,從0利率開始到3%以內越加息海外資金流入美元越多,經濟越好,而越降息海外資金留出美元越多經濟越差美聯儲深知此間邏輯也不想降息,但是架不住企業部門,家庭部門,國債部門,地方醫保與社保部門完全無法承擔3%以上的利率,隨著老齡化的加深全球可承受的利率中樞不斷下移,中國也不除外,不過是因為嬰兒潮晚了十年,榮衰周期晚了十年罷了。

美聯儲加息預期與鷹牌表態不停的吸引全球美元迴流。當新興國家美元被耗盡枯竭的時候就會發生新興國家的金融危機。這時候繼續加息預期與鷹牌表態如果無法吸收到更多美元迴流的時候,下一個崩潰的就是美元本身,然後是美債,然後是美股。美元指數將是美股見頂的先行指標。

美國經濟是消費支撐,美國20%的人口貢獻了50%的消費,美國QE壓低利率推升了房地產與股市雙泡沫,雙泡沫受益的20%人口繼增加開支,減稅受益還是這些人消費支撐繼續,但這些的前提是房地產與股市不進入下行周期。美國經濟除了高端製造業OSM原創設計,就剩下金融了(房地產與股市,泡沫尾聲,下行周期已至),特朗普強硬的貿易戰必然推高通脹,這種推高通脹是破壞性的,美聯儲需要被迫加速緊縮貨幣政策應對,美國的企業債券市場(美國垃圾債風險已經產生,)將是第一個崩潰的地方,然後是美元(美聯儲釋放的流動性又被美國政府舉債釋放,中國是外匯管制封鎖了全球最大的美元需求方中國中產階級),然後是美股和美房地產進入下行周期,最終美國經濟將失去全部的經濟增長原動力後開始修復。美國過去100年始終是全球經濟的龍頭,龍頭倒下中國龍二也必將跟著下去,但是儲蓄率保證了中國還可以重啟財政政策率先復甦,未來中美將展開十年的全球經濟龍頭競爭,中國中產階級將是中美經濟勝負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undsWorks 的精彩文章:

1982年-2007年:信託業整頓史
未來5年的「核心資產」是什麼?

TAG:Funds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