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水滸傳》與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制度:遊民、地主和讀書人

《水滸傳》與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制度:遊民、地主和讀書人

《水滸傳》講述了一群被逼上梁山,聚眾為寇的江湖好漢的故事。這些江湖好漢不事生產,不種地、不經商,整天「鬥地主」。當然,他們的鬥地主不是打撲克,而是舉起「替天行道」的大旗,不斷攻擊大地主莊園,用搶來的財富生存和發展。《水滸傳》故事的背後,其實體現了古代中國小農經濟制度存在的系統難題。

水泊梁山與小農經濟

梁山好漢108將的身份很特殊,他們不是官員,也不是農民,而是存在於中國歷史夾層中的遊民。古代中國是小農經濟的社會,整個社會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管理者,就是官員、讀書人;一類是生產者,即地主和農民。因為商業規模一直不大,且依附於農業,商人可以視為地主或農民;還有一類就是遊民(也稱流動的群氓,簡稱流氓),遊民既不讀書,也沒有土地,更不想從事生產,遊走在社會的灰暗地帶,靠違法的勾當討生活。

三千年來,中國社會的穩定,是依賴於管理者和生產者兩大系統的穩定:皇帝坐鎮京城,統率一個文官集團,負責管理水利和稅收,這是中國的政治系統;各地的地主,將土地出租,或僱傭農民為他們耕田,再加上自耕農的自給自足,這是中國的經濟系統。

皇帝和文官,從上而下,縱向的統治全國,他們負責社會的穩定,而社會秩序基本上是靠民間的自組織:土地的掌握者地主,以他們祖傳的專業管理知識,打理農業的耕種和收穫,解決大量人口的就業問題。這是中國社會三千年不變的小農經濟規則。

兩套系統,互相支持,又互相隔絕。地主和農民不管國家大政,皇帝和文官也不插手各個地方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皇帝和文官負責稅收,提供公共服務,保證農業發展的穩定外部環境。地主懂得農業的經營之道,能夠保證農村的循環發展。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國小農經濟是一個穩態系統,所以中國小農社會從秦朝一直延續到了漢朝。

小農經濟很穩定,但也不代表不存在問題,所以中國歷史上總會改朝換代,通過王朝更迭來「複位」小農經濟,解決小農經濟崩潰的問題。而水泊梁山眾好漢的出現,跟改朝換代的原因如出一轍,具體而言,中國小農經濟的崩潰有幾個誘因:

首先,天災導致饑荒,僱傭農民被辭退,自耕農破產,這些人變為流氓和遊民。例如,晉惠帝時期,由於自然災害「頻歲大飢」,百姓不得不「流移就谷」。

其次,苛捐雜稅,壓榨民力,民不聊生。例如,跟水泊梁山並列的方臘集團,就因為北宋的苛捐雜稅「因民不忍」,所以聚集了「貧乏游手之徒」,為了生活最終「起而亂」。

水泊梁山故事的起因,就是晁蓋等人劫持了蔡京搜刮的「生辰綱」,雖然他們的目的是求財,但也包含了一種對於苛捐雜稅的反抗思想。如果說晁蓋僅僅為了劫持朝廷財物,發一筆財而逃亡山中,那就無法解釋水泊梁山除了108將之外其他寨徒的來源了。構成水泊梁山的人力基礎是遊民,這些人正是小農經濟產生的副產品。

井田制與水泊梁山的人力基礎

遊民的出現,體現了小農經濟系統內部的貧富差距問題。古代的經濟結構,不可避免地存在貧富差距現象,中國小農經濟的貧富問題,源出於周代的井田制。

井田制規定土地分成九塊,八戶人家各得一百畝,各自耕種,中間一塊,八戶共耕,產出上貢給王室,算是稅收。這個經濟結構看上去似乎很穩定,可是隱藏著變化的種子。農業社會,人口就是生產力,每一戶農家,為了抵禦因為人少而干不完農活的風險,就會盡量多生育子女。每一塊田的農戶,耕種數十年後,必然會有數目不同、良莠不齊的子女。

有的兒子勤快,有的兒子懶惰,例如甲家兒子少,卻好吃懶做,乙家兒子多,卻個個勤勞。幾代之後,甲家農田長滿野草,逐漸荒廢,乙家因為勤勞積聚了財富,就可以把甲的土地買過來。乙家因為勞動在第一線,精於農業管理,自己的財富多了,子孫就不必再種地,靠僱傭甲家人或僱傭其他地方的失地農民來替自己幹活就行。

又過了幾代,井田制被廢除,但井田概念留下來,千百年演變,有人的土地面積大,有人的土地面積小。勤勞的農戶,積聚了錢,逐漸不用自己耕種,僱傭其他農民代勞,變成大地主。有懶惰者,失去土地,只能變成佃農,或者遊民。遇到大災大荒,或者苛捐雜稅,佃農和遊民因為沒有土地,沒有財產,沒有「身家性命」,再加上生活水平低,沒有什麼可顧忌的身後事,所以敢鋌而走險,嘯聚山林,成為綠林流寇。

從這裡可以看出,水泊梁山的人力基礎,其實來源於小農經濟系統內部存在的痼疾——因土地兼并而出現的貧富不均問題。在中國歷史中,因為小農經濟的結構特徵,總會出現土地兼并,也總會出現遊民。佔據水泊,劃地為王的梁山好漢並不特殊,他們跟歷朝歷代的遊民集團一樣,不事生產,破壞秩序,就連他們打出的「替天行道」的口號,也並不高尚,只是為了生存而已。

水泊梁山的活動目標和經濟願望

所謂的「替天行道」,就是以整個山寨的遊民為基礎,發動對大地主的攻擊,比如梁山核心成員確立以後,第一件事就是把攻擊目標瞄準了富甲一方的祝家莊。祝家莊離梁山不遠,是典型的中國大地主塢堡莊園,祝家掌控整個莊園,裡面有大量佃農和奴僕為其服務。在三打祝家莊的過程中,還出現了撲天雕李應的李家莊和扈三娘所在的扈家莊,這兩個莊園也都是大地主。

梁山攻擊祝家莊,一方面是為了獲得金錢、糧食,用以維持山寨的運轉和寨徒的生存,另一方面,由於山寨內多是失地遊民,所以仇恨地主,他們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幟,其實就是為了回到人人有地,人人有產的理想狀態,這是他們的活動目標和經濟願望。

但實際上,梁山的所作所為,並沒有實現自己的願望,他們的行為帶來的唯一後果,只是破壞了經濟。因為在小農經濟的系統中,並不需要遊民,即便剔除掉整個遊民群體,社會還是能照樣運轉,而他們的出現,往往意味著破壞經濟的現象。所以,遊民想靠一己之力扶正經濟結構,實現人人安樂的狀態,這樣的目標必然不能實現。其實,在古代中國的小農經濟中,唯一能夠扶正經濟結構的群體,是讀書人。

讀書人在小農經濟中的作用

在小農經濟中,皇帝和文官,自知不懂稼穡之術;地主和農民,也自知不懂得治國方法。這兩套系統,各自運行,互相支持,也互不干擾。一旦朝廷出現昏庸的皇帝,文官肯定會積極進諫,哪怕丟掉性命也在所不惜。於是民間的農民和地主,自然而然地對讀書人非常敬重,希望他們博學明理,進京考取功名之後,能輔助皇帝理政,政通人和,天下太平。

穩定的社會環境,可以促進社會的生產,地主和農民既仰仗知識分子,在後者提供的管理服務之下,又為後者提供了生活支持。隨著社會產品和財富的增加,文化也會大繁榮。例如中世紀的歐洲被譽為黑暗時代,萬馬齊喑,到了17世紀借著航海貿易發達,產生了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式的奢華建築,以彰顯物阜民豐。中國也一樣,政治清明的時代,天下太平,文化大發展,使中國在古代世界一直處於發達的狀態。因為有讀書人在小農經濟中的斡旋,中國農業經濟幾千年擁有維持和諧的基因,中國社會大致上保持著穩定的狀態。水泊梁山眾好漢想要體現和讀書人一樣的作用,但他們又力有不逮,沒有匡扶社稷的功能,這是小農經濟的結構決定的悲劇。

水泊梁山與小農經濟

梁山好漢不是讀書人,即便裡面有讀書人,他們也放棄了自己的使命和身份,蛻變成了遊民。水泊梁山眾人之所以命運多舛,是因為不能在小農經濟中佔據一席之地。中國古代經濟系統沒有給他們留下生存的空間。他們要生存,必然要攻擊地主和朝廷,這是與整個社會為敵的逆歷史潮流行為,其失敗是必然的。

《水滸傳》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作者技擅雕龍的寫作手法,還在於這個故事背後隱藏的古代中國小農經濟的問題。通過《水滸傳》,我們看到了古代中國經濟結構的固有問題,為讀懂中國歷史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參考資料:

《水滸傳》施耐庵

《中國通史 宋遼金元史》王明蓀

《中國大歷史》黃仁宇

《中國古代經濟簡史》復旦大學

《中國文化史》杜正勝主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5000年古墓中的彩色岩畫,有「兔子人」「烏鴉人」等
火星表面疑似出現「人工符號」,畫面傳回地球是「星際迷航」標誌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