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我媽幫我帶孩子,竟然得了抑鬱症」

「我媽幫我帶孩子,竟然得了抑鬱症」

當年輕人為了生計奔波的時候,

老年人也在為年輕人奔波。

不久前,在網上看過一則新聞報道

65歲的王奶奶最近一個多月夜不能寐,8月份的時候,去武漢市精神衛生中心睡眠障礙病區,被診斷為抑鬱症。

究其原因,竟然是王奶奶和老伴長期分居兩地分別幫女兒和兒子帶孩子。王奶奶在武漢帶孫子,老伴在山東帶外孫,一年到頭來只有暑假和過年才能相聚兩次。

經過診斷,王奶奶心臟也不是很好,老伴在今年還查出得了胃潰瘍,對於這樣的結果,王奶奶無奈又自責。

為了兒女,這些老人不得不退休之後再次「上崗」,遠赴他鄉,幫著兒女帶孩子,成了「老漂族」。

雖然有機會和兒女生活在一起,但陌生的環境,不一樣的生活習慣,帶孩子的各種辛苦,他們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快樂。

朋友小敏,休完產假後,孩子就交給了老媽幫著照顧,老媽把老爸一個人留在老家,這幾年是咬著牙幫她把孩子帶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

一次不經意中,小敏看到了老媽寫的帶娃日記。

直到看到這篇日記,小敏才懂得老媽一個人在這個陌生的城市,和一個不會說話的嬰兒,是怎樣熬過漫長的一天又一天。

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留在大城市拼搏,他們的父母也開始做北漂、上漂。

或許你不曾注意,但「老漂族」已經不是個別家庭的特例。據2018年的一項統計顯示,中國的老漂人口已接近1800萬人次,其中43%的老人離鄉是為了照顧晚輩。

特別是二胎全面開放後,「老漂族」的群體在擴大,漂的時間也更長

很多人會說,完全可以請個保姆呀,何必折騰父母。

但是層出不窮的保姆虐待幼童的報道,讓家長們害怕。

而在國內,我們的家長雙方都出去工作,直接問題就是孩子無人照料,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爺爺奶奶們就不得不背井離鄉,開始漂泊了。

日本NHK把鏡頭對準了這個人群,曾製作了一檔關於中老年人的紀錄片《中國的爺爺奶奶們,在大城市中掙扎著》。你會發現,「老漂族」或被自己,或被家人捆上的重負,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01

進一步老漂,退一步空巢

紀錄片首先提到的是侯珍的故事,侯珍來自山東,女兒卻把家安在了廣州,而且工作十分繁忙。前兩年,她的外孫出生了,她就從山東趕來照顧外孫。

本想待上一兩年,等孫子快上幼兒園就回老家,不曾想二胎政策一開放,她的第二個外孫又來了,這一待就是5年。

侯珍的生活很簡單,但她總說自己沒時間,因為她全部的時間都用來做家務了。每天早上在孩子們上班之前要把早餐做好,白天一整天都在照顧外孫,整理房間,洗衣服,洗尿布,晚上在孩子們下班回來之前要把晚飯準備好。

侯珍的生活是大多數「老漂族」的日常,在一次社區「老漂族」聚會中,侯珍說,我們就是來當保姆的,和保姆做的活沒有任何區別。

其實,對於上一輩人來說,他們不害怕幹些辛苦活,他們害怕的是漂泊在異鄉的孤獨感。

剛到廣州時,侯珍很不習慣,最大的問題不是氣候、不是飲食,而是語言不通。她說雖然廣州和山東都屬於中國,但語言不通,給她的感覺就是身處異國他鄉。

侯珍在買菜,總要重複多次,才能讓對方理解菜名。

除了語言不通,來到異鄉的他們還沒有朋友,繁重的家務活更是限制了他們交朋友的時間與機會,即使小區里有熟絡的人,也不過是打個照面。

侯珍的父母,丈夫,朋友,同學都在山東,她在山東生活了一輩子,沒想到老了,反倒開始漂泊了。

她的丈夫不能來廣州陪她,因為要留在山東照顧雙方的父母,兩夫妻只能偶爾打個電話,詢問對方的近況。而孩子們每天結束一天疲憊的工作後,也沒有閑情再和她聊天了,侯珍常常很想家,想儘快回去。

很多老漂族其實都像侯珍一樣陷入了「精神空巢」,與電子時代的年輕人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城市沒有他們熟悉的休閑娛樂,飲食氣候不能習慣,鄰里之間不再有雞犬相聞,更別提與孫輩們可能存在更大的隔閡,諸如此類,都是他們要面對的情感考驗。

除了思鄉心切、生活圈過小,陷入「精神空巢」,「老漂族」還面臨著有病難看,醫保難報等窘境。

侯珍就是如此,去年她胃一直不舒服,想到醫保也報不了,就隨便在藥房開了點葯。沒想到查出來是胃潰瘍。她本來想回老家繼續治療的,孩子不同意,就還是留在廣州治癒了。侯珍說:「一輩子掙下點養老保險,到老了卻用不上了,有時不明白這一切到底為了什麼。」

中國的醫保制度是按地區管理的,人隨著年紀增大,身體總出問題,正是需要用醫療保險的時候,但是這些「老漂族」卻無法使用,晚年的醫療保障也喪失了,而我們能做的就是呼籲國家完善社保制度,多加考慮這類群體。

來到了異鄉,沒朋友,沒兄弟姐妹,甚至和相守一輩子的老伴過起了新時代的分居生活;他們工作幾十年,好不容易攢下了養老保險,來到這裡卻不敢生病,不敢吃藥,當孩子們在大城市站穩腳跟,他們卻開始漂泊的生活......

誰也不想在一生的黃昏中漂浮不定,但對一些家庭來說,讓老人從四面八方來到子女所在的都市,是生活無奈、被迫的選擇。

02

隔代教育,邊嫌棄邊依賴

紀錄片突顯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隔代教育問題,也就是祖父母來教育小孩,張富森、張玉仙家庭就是如此。

張富森的兒子、兒媳都在河北邯鄲打工,而他們一直和兩個孫子在農村老家生活。前年,兒子事業有了很大起色,自己開了工廠,就把老兩口和孩子接到了城裡。

但他們還是很忙,很少回家,所以教育孩子的重心就壓在了爺爺奶奶身上。

爺爺奶奶教育孩子往往會陷入一個局面,那就是太溺愛孩子,孩子們完全不聽話。

這天,一家人在吃飯,孩子們還在打遊戲機,父母很生氣,爺爺奶奶在一旁好言相勸。面對批評,孩子們不敢對父母有所反抗,但是卻對爺爺奶奶表現出不耐煩,可見他們一點都不怕爺爺奶奶。

接著父母對爺爺奶奶說:「我們平時不在家,你們一定要對他們管得嚴點。」

可是父母一走,爺爺奶奶又恢復慈祥臉,孩子們開始肆無忌憚地打遊戲。

紀錄片還提到了一個小細節,每次張富森爺爺去幼兒園接孫子,發現幾乎都是爺爺奶奶在等孩子出來。

有時候,一個孩子出來,孩子馬上就把書包遞了過去。

老師看見了就喊孩子的名字,叫住他,然後讓孩子自己背上書包。

但是一出門,老人就趕緊把書包跨在自己肩膀上,心疼孩子,怕把孩子壓壞了。

爺爺奶奶就是這樣愛著孩子們,雖然都是以愛的名義,但是過分溺愛,會讓孩子從小就養成一些壞習慣,比如不自律,脾氣大,沒有禮貌

而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缺失,也會給孩子的性格、心理造成很多影響。

比如說,很多父母把孩子全托給老人,久而久之竟然會對孩子感到陌生,聊天都陷入尬聊。

孩子的愛好如何?脾氣如何?飲食如何?作息如何?語言表達如何?父母一無所知。

而父母的忽視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他會想父母是不是不愛他,然後會往深處想,父母都不愛我,是因為我不夠優秀嗎?如此一來,孩子的自卑感就會增強。

父母可以請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但一定不要全權託付,即使是做得再好的爺爺奶奶也不能取代父母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

關於隔代教育問題,還湧現出來一個現象,那就是父母對爺爺奶奶也不理解。如果準備要爺爺奶奶幫忙帶孩子,就要理解他們。

那對於老人的付出,子女又是怎麼看的呢?

記得電視劇《金婚》有這樣一段,女主角文麗的婆婆從四川趕來幫忙照顧孫子,婆婆用的是一些鄉下的舊方法,比如,用嘴給孩子餵奶。

這在文麗眼裡實在不能容忍,她很嚴厲地斥責婆婆,婆婆沒想到自己每天辛苦帶孩子,洗尿布,做家務,自己的兒媳都沒看在眼裡,反倒來嫌棄她傳統的帶孩子方式。

她一氣之下就要回四川老家了。

如果是請老人幫忙帶孩子,就必定會有拉鋸戰,因為兩代人的觀念畢竟是不同的。可是一發現問題,年輕父母們總是覺得自己擁有正確的理念,於是去斥責老人,這樣對老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03

晚年除了孩子還有什麼?

國產紀錄片《三日為期》里的老許,就活出了自己老年的精彩生活。

退休2年的他表示要為自己活,因為騎行的愛好,即便到了古稀,也每天充滿了激情。

紀錄片中更有74歲廣東大爺和80歲老夥伴結伴自駕走西藏。

不是開車是騎摩托,他們的口號是「在家等死,不如出來找死。」

很久前關注的花甲背包客,也刷新了傳統的養老模式:60多歲退休老夫妻,在退休後背上行囊,一句英語都不會說,兩人給孩子留下遺囑,要遊歷全世界30多個國家。

他們表示,不喜歡老年人這個稱呼,覺得暮氣沉沉,還造了一個新詞描述老了也依然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花甲青年

所以當真老人就喜歡家裡蹲,守護子女嗎?反正也無事可做,就得帶孩子嗎?老人也有無限可能。

為什麼他們可以做回自己呢?除了老人自己的主動選擇,少不了背後家人的支持和鼓勵。

而大多數老人的養老,他們的未來,作為子女的你問了嗎?給機會選了嗎?太多做了主觀決策:

我媽什麼都不缺,送的禮物連包裝都沒拆;

我過年玩Kindle,老爸一直盯著看,買給他又不要;

我媽很奇怪,住我那兒時衣服都不放柜子,喜歡疊起來放包里放床頭。

你看,他們的世界,我們越來越不理解。也許他說過我忘了,也許我問過她沒說,或者只是我沒問、她沒說。

未來終歸是他們自己的,替老人做決定前多一點的溝通,當他們對未來沒主意時,多一點的建議,即便他們堅持守護,我們也能多一點的理解,看懂他們的心疼和好意。

更重要的是,當「漂」成為老人的無可奈何時,當他們說「你走吧,我來」時,能看到他們的辛勞,並發自內心的感恩。

中國老人的養老是刻不容緩的問題,他們的現在就是我們的未來。

要想老了不無奈,除了做好自己,還需社會的重視和關注。

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中國孩子們

優媽問了一下身邊的人,大多數人小時候都是在爺爺奶奶身邊長大的。

網上有許多人回憶爺爺奶奶的愛,「爺爺掰著手指頭和我算著說,今年我八十五,你一年回來兩次,若我還能活五年,那我還能見你十次。」「放假來奶奶這玩兩天好嗎?前兩天託人來裝了wifi的。」

然而淚目之餘,似乎沒有人思考:為什麼中國父母的晚年生活就只有帶娃?

日本的老人,在退休之後會開始尋找新的工作,他們有的在便利店打工,有的去餐館幫忙,讓自己忙碌起來,即使是晚年,也可以自主選擇生活,而不是被迫地去他鄉漂泊。

西方的老人,退休之後的晚年生活更是多姿多彩,即使是幫子女帶娃,似乎也不會像中國的爺爺奶奶這般,把自己綁在生活的瑣碎里。

中國人則是自古講究「天倫之樂」,在老人看來,含飴弄孫就是幸福,為家庭奉獻餘熱也是天經地義的。

而在這無私奉獻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國父母沒有什麼興趣愛好,退休之後,如果不帶娃,就會陷入無所事事的狀態。好些催婚的父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什麼時候給我們生個孫子玩玩?」

如果父母操勞一輩子,晚年就只能把帶孫子當成愛好,想來也是挺心酸的。

你會讓父母成為「老漂」嗎?

是否幫子女帶孩子,從來就是父母的自由。

而從子女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父母來照顧孫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方面的確是因為工作繁忙,急需幫手,另一方面,則是受中國社會「一個孩子,全家來帶」的情況影響。

西方媒體經常會報道中國這種撫養孩子的現象,因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國外父母是一人帶幾個孩子,而中國則是幾個人去帶一個孩子。

難道是中國人能力不足嗎?當然不是,有時只是方法不對罷了。不懂得如何合理安排時間,不懂得如何放心地把孩子交給老師,總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這樣自然需要花費更多的人力,但很多時候都證明是沒有必要的。

所以,即使父母願意,做子女的是否應該主動考慮一下父母的處境,如果自己有能力帶孩子,能否出於解放父母老年的目的,不把孩子完全甩給父母呢。

為了生活,不少年輕人選擇在城中堅守,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年邁的父母,卻為了和子女團聚或照顧孫輩,離開故土,落腳異地。不少子女為了盡孝道,希望父母能在城市中團聚,團聚之外,老人們在遭遇新生活環境的種種不適之外,還要忍受孤獨和思鄉的煎熬。

為子女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們,漂泊的晚年難言幸福。而我們如果無法改變現狀,能否多想想,怎樣能讓我們的父母「漂」得快樂一些。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朱丹猛誇袁弘,羨慕張歆藝:「眼裡有活」的丈夫,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
從乞丐到影后,等了初戀40年,至今未婚,六旬美人的倔強與優雅

TAG:育兒大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