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用影像保護民族音樂,「不值得記錄」的日常是最珍貴的文化

用影像保護民族音樂,「不值得記錄」的日常是最珍貴的文化

作為較早運用影像記錄民族音樂的學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蕭梅曾經歷過許多荒誕時刻。

田野調查過程中,她很多次看到,一群攝製組突然闖入,舉著晃眼的大燈,把演出現場照得燈火通明。為了拍攝一個完美鏡頭,要求當地老百姓將神聖的祭祀活動重複表演;為了營造篝火漫山遍野的壯麗景象,他們把柴火堆成「井」字形,企圖讓火燒得更旺。「當地老百姓不幹了,這是燒死人才會搭的形狀。」這些闖入者以居高臨下的方式侵入鄉民的生活,為外界塑造了一種美好而詩意化的景觀,卻遠離真實。

8月26日至8月30日,由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第一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集中向學界、公眾放映40多部作品,以多元視角,展現主流視野之外的民間音樂,是更廣袤土地上的音樂生活的真實記錄。這也是華語音樂影像志作品首次密集展映。

與紀錄片不同,影像志更注重學術價值與客觀呈現。這些展映作品並不以追求美感與戲劇性為目標,普通觀眾會覺得枯燥、平淡、缺乏美感。但它們是都市人了解民間音樂、民族傳統的途經,更重要的是,它們能夠鼓勵更多人主動參與記錄民間音樂,激發他們了解禮俗儀式的興趣。

在所有人都能夠使用影像記錄日常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影像志作者,留住當下最珍貴的資料,這對於文化研究、闡釋、留存和傳承有重要意義。

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上海音樂學院黨委辦公室副主任韓斌說,文化傳承首先是拿到「真東西」:「否則傳了半天是個假古董,大家以為這是真的,就這麼傳下去,那不行。影像志的作用就是把真古董保護起來。」

紀錄傳統的變遷

如果肖邦能夠活到錄音技術誕生的那一天,演奏者就不必為風格化的演奏究竟如何處理而深感煩惱;如果能夠用影像將孫文明的胡琴演奏記錄下來,二胡專家們就不會耗上數十年時間爭論不休。在蕭梅和韓斌看來,技術手段的進步能夠填補研究中的諸多空白。影像歡騰的時代,音樂文化的表現形式能夠得到立體的捕捉和呈現。

「這不是一次突發事件,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談及此次影像志展映活動時,青年民族音樂學者、聲音藝術家程俏俏告訴第一財經。在籌備展映的大半年中,基於人類學研究的音樂紀錄片《大河唱》、《盲國薩滿》在社會層面引發廣泛討論。在這個時間節點推出影像志展映,恰逢其時。

作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高等音樂學府,上海音樂學院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始對中國傳統音樂進行音像記錄。上世紀50年代,賀綠汀邀請民間藝人走入高校課堂教學,使用錄音錄像保存多位名家大師的珍貴資料。新千年後,上音堅持用影像記錄音樂實踐,積累了豐厚的學術資源。

由於是首屆音樂影像志展映,起初主辦方對作品報名數量還有些許憂慮,但最後共徵集到來自全國各地63部影像作品。更讓他們驚喜的是,這些作品的主創不但有音樂學者、人類學學者,也有來自民間社團的業餘愛好者,電視電影專業的教師、學生,以及電影導演、音樂人。他們耗費數月、數年時間調研、採風,深入苗族、傣族、壯族、佤族、怒族、納西族等多個少數民族村落,記錄他們的音樂、樂器、民俗與禮儀,留下一批寶貴的影音資料。

從這些影像資料中,觀眾能夠清晰地看見傳統的變遷,民俗在今天的情狀。20年前,蕭梅使用錄音和文字方式,記錄下黔東南苗族的祭祀舞蹈「反排木鼓舞」,將這門偏居一隅的民間藝術推介至更廣闊的視野;20年後,盧鳳嵐的影像志作品《反排木鼓舞》記錄了民族舞蹈在今天的發展,它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進入到當地小學教育,深入參與當代生活慶典,成為推動公共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群主》記錄壯族歌圩傳統在今天的呈現方式,網路時代,山歌歌手線上組建山歌群,延續著傳統對歌習俗;《丟失在這裡,住在這個村》是金沙江中下游傣族首部影像志,也是一部女性為製作主體、注視女性的作品,它通過非遺傳承人口述史與影像對話的方式,講述時代變遷中族群流離與漂泊的生存狀態,它也是拍攝者與被拍攝者緊密合作的一次嘗試。《柳琴》跟拍了柳琴戲老藝人製作生命中最後一把琴的經過,創作團隊成員楊竹馨告訴第一財經,拍攝過程中他們與老人建立了深厚感情,老人將這把琴贈予了拍攝團隊:「這是老人一生中見過的最好的琴。」

如果說過去的田野調查中,學者會抱著「下去」採風的心態進入鄉民的生活,如今學者和研究對象以更加平等的方式相處、合作,以更豐富的視角共同完成影像志的創作。比如,由民族音樂學家安東尼·西格和亞馬遜部落村民共同創作的影像志作品《蘇亞人為何歌唱》,就是彼此分享、共同創作的成果。這也是展映的目的之一,將學術倫理與學術規範推廣到更多有志於創作影像志的人士中去,鼓勵他們創作有價值的作品。

發現真實中國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蕭梅一直進行著田野調查,記錄著各式各樣的民間音樂及其表演方式。

她看到,越來越多人開始意識到自身所處文化的重要性,主動邀約她拍攝戲曲演出,這些戲曲雖然不知名,但極有可能根植於深厚傳統,是連接歷史的重要環節。在她的影響下,女兒程俏俏也成為一名民族音樂學者。在上海音樂學院中國儀式音樂研究中心「聲音中國」項目組,她擔任以「侗族大歌」為主題的影像民族志導演和拍攝。

程俏俏第一次接觸到侗族大歌是在蕭梅的辦公桌上,彼時蕭梅正投入侗族大歌的世遺項目。程俏俏從史料中了解到侗族村落習俗,女人從出生到死去,都有一個伴隨她終生的歌班,歌班裡的成員會成為她一生的姐妹。當程俏俏自己深入當地採風調研時,發現真實情況與過去理解有些許不同。

她拍攝的《回家——侗族小黃村春節禮俗志》,以東莞打工的貴州侗族村落小黃村姑娘鳳雲的生活為線索,連續三年記錄當地春節禮俗。她看到,在這裡的每一個女人,從出生、結婚到老年都會有自己的歌班,通過唱歌學習知識、尋找配偶,她們的歌與生活完全重疊,也是身份認同的重要標誌。近十年,小黃村青年外出打工,鳳雲也是其中一個,在東莞,她結識和她一樣會唱侗族大歌的姑娘們,組建新的歌班,將這種傳統延續下去。

只有親眼見證、親身經歷過了,才知道過去對傳統民俗充滿了詩意想像,程俏俏意識到,通過媒介塑造的印象不一定真實,只有真正進入不同的文化空間,接受他們的習慣,才能看到實相。女孩們第一次看到程俏俏拍攝的作品時哭了:「她說這是她看到的最真實的關於她們生活的影像,它讓她想起她的生活有多苦,看到它就想回家了。」

程俏俏告訴第一財經,如果只是記錄美,那麼傳遞給別人的就只有美,呈現真實的東西,就可以引發一些思考,促進對他人了解的慾望,增進彼此的理解,這是更重要的事情。

作為青年學者,程俏俏一直覺得,應當將學術成果與更廣泛的公眾交流。田野調查的素材還能有更多元的表現形式,在拍攝侗族大歌影像志的過程中,她邀請兩位電子音樂人同行,他們將侗族大歌的靈感融入音樂創作,製作黑膠唱片,在不同場合推介給更多聽眾,基於研究素材,程俏俏與上海當代藝術館合作策劃展覽,通過視覺與聲音裝置的呈現,向城市青年介紹侗族人的節日文化與禮俗傳統。

「城市青年很少能夠接觸到中國更廣闊的鄉村生活,但實際上中國大部分土地上都是鄉村生活。」程俏俏說,希望這種影像的傳播和創作能夠讓人們更多理解彼此:「在你身邊的陌生人,他可能是家鄉唱歌最棒的人,他有自己的故事,如果你願意去接近和了解他,學會包容不同的文化和習俗,而不是用異樣的眼光看待別人,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安定。」

「真正能保護傳統的只有當地人」

程俏俏在微博發出影像志展映的消息時,很多年輕人留言表示很感興趣,也想拍攝自己家族的禮俗和儀式。過去,那些看上去不值得記錄的日常生活中,有著珍貴的文化資料,當他們主動以文化眼光觀看自己的生活,便能捕捉到一些珍貴時刻。

「學院的牆無法圍住音樂影像志的發展,作為現代生活不可或缺的手段,影像能夠在更廣泛的大眾層面發揮作用。」蕭梅告訴第一財經。在今天,年輕人更願意看影像而非書籍,影像成為更有效的手段,如同橋樑將學術成果轉化成大眾可以接受的樣態,更有效的傳遞知識。

蕭梅在一篇論文中指出,中國傳統音樂的研究,除了古代文獻和考古文物,我們面對的所有田野資料都是與時代共生的,難道我們可以說這些對象只是「活化石」,而我們只關注「過去的東西」嗎?關注變遷,關注發展,關注生態,關注傳統音樂如何從被保護的遺產轉化為向當代敞開的資源。這是理論和實踐需要回答的一個問題。

在推動科研之餘,音樂影像志的前進也作用於公共文化發展,利用影像手段來搶救、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次展映作品大多是關於非遺文化的作品,但蕭梅、程俏俏認為,那些還未成為非遺或落選的藝術同樣值得關註:「沒有被評上將來也可能會成為非遺,而落選的藝術很可能會被人們遺忘。」

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韓斌提到「活化傳承」的問題:「活化傳承是指傳統消逝之後再復原,在我們這個時代,有條件去拍攝,那就儘快記錄下來,不要等到它異化直至消亡之後,再去談復原,那就很困難了。要把眼前的、正在發生的事情重視起來。」

這些大量的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錄,是否能夠真正遏制傳統民俗與音樂衰亡的速度。楊竹馨覺得,如果有一天,人們在看到《柳琴》之後對這門手藝產生興趣,並藉助影像資料製成柳琴,這或許就是這部影像志作品的價值和意義:它留存了這門手藝,並將之延續下去。

在蕭梅看來,學者無法將傳統封存在罐頭盒子里,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必然會衰亡:「傳統是一條河流,它不可能只有來自長江的水,它由很多不同的水流匯入,傳統是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傳承下去的。」

但程俏俏一直覺得,「外來人談保護還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態度」。作為研究者,她沒有能力、更沒有權利去談保護傳統:「真正能保護它的只有當地人。」

(本文圖片由第一屆華語音樂影像志展映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應對凈息差收窄,眾銀行拓展非息收入
中國5G商用提速,國際玩家深度參與產業鏈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