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梨園裡的15個小屋,這個江蘇村落能被建築設計喚醒嗎

百年梨園裡的15個小屋,這個江蘇村落能被建築設計喚醒嗎

夜幕降臨,泗陽縣果園村的梨園深處,忽然亮起一片熒光,如同燈光秀,不斷變幻色彩。等村民聚攏上前,才看清這是在一片混凝土上建起的「竹林」。孩子們一層層攀爬而上,大人則坐在夜色里乘涼休憩。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詩人王維在《竹里館》寫的幽深竹林里的隱居生活,如今成了一幅現代鄉村的現實場景。除了這個被命名為「竹里館」的村口集會場所,還有極簡建築「方間梨楔」、兼具休息和果品展覽功能的「芳木為鄰」、由無數板凳搭建而成的露天「凳子劇場」……15個形態各異的「梨園小屋」,藏匿在林間,成為果園村獨特的景觀,一路帶領著外來者探索梨園。

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泗陽縣城北30多公里的愛園鎮果園村,素有「百年梨園」之稱。今年8月,「2019UIA-CBC國際高校建造大賽」在這裡展開實地建造。這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個獲得國際建築師協會(UIA)官方認可與支持的建造類競賽,也是目前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國際建造競賽之一。

在18天的緊湊工期內,來自國內外30家知名院校組成的15個聯合團隊,以「梨」元素為核心,從當地梨果產業出發,設計並建造出一個約百坪尺度、功能多樣的「梨園小屋」,探索設計和產業聯動下的鄉村振興途徑。

「鄉村振興有很多的切入途徑,CBC建築中心能從設計文化藝術產業的角度切入,是很有價值的。無論在設計、文化藝術層面,還是產業上,如何給鄉村帶來吸引人聚集的因素,為鄉村提供經濟收入來源的產業,賦予它更多的文化藝術成分,都會對鄉村振興產生影響。」作為本次大賽評委之一,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呂品晶如是說。

8月18日,國際高校建造大賽閉營當天,主辦方CBC建築中心邀來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學者、策劃人組成的評審團,對15個景觀小品進行探討斟酌,最終選出「梨園小屋」前三名。

「建築師能不能參與到產業中,帶來一些基礎?我相信是有的。」OPEN建築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主持建築師李虎認為,無論對鄉村還是城市而言,設計的力量都是強大的,而且這種力量,並不單一局限於建築設計。

重塑百年梨園

走進果園村,最醒目的就是村中七棵古梨樹。相傳,這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起栽種至今的古樹,也為這裡帶來產業名片。

泗陽地處蘇北平原,位於淮海經濟圈、長三角經濟圈、沿運河城鎮軸的交叉輻射區。作為漢代泗水古國的都城,這裡氣候溫和,自然資源豐富,五大水系交匯於此,當地特產的「泗果園白酥梨」遠近聞名。

但跟大多數中國鄉村一樣,果園村作為華北地區村莊的典型代表,也遭遇著人口流失、老齡化的問題。果園村雖有豐富自然資源,但產業仍然單一,市場競爭力不足,缺少特色發展路徑,上下游產業配套也亟待完善。

呂品晶認為,果園村的特別之處在於其歷史悠久的果樹種植。村中古樹貫穿著從古至今的歷史,也延續著未來,是具有生命力的傳承。在互聯網時代,果園村的特色瓜果、手工製品等也可以藉助互聯網力量,銷售至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以此帶動村莊發展。

而一場以「梨園小屋」為題,首次採用中國內地與國際或中國港澳台聯合組隊的「1 1」競賽新形式,從來自23個國家的101所建築高校中甄選15組方案進入現場建造的建築大賽,則是從設計的角度,激活本土產業,重塑鄉村生活。

就在白酥梨即將成熟的夏末,上百名國內外建築學師生出現在小村莊里,他們戴著安全帽,搬磚頭、抬木料、焊接切割,在村民好奇的目光中,開啟為期18天的鄉村建造。

在華南理工大學和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建築研究院合作的「竹里館」建造過程中,村裡的婦女成了得力幫手,通過僅三個小時培訓,6位當地婦女學會製作竹子節點預製的四道工序,完成切割、拉毛、抹膠、模具固定與拆卸。村民每日工作8小時,能產出600多個竹節點的預製。

「竹里館」搭建時,請來了兩位當地木工,配合學生們的圖紙,僅用三天半時間就完成了10層4米高的建造封頂。作品完成當晚,當學生們用數字方式控制燈光效果,在夏夜的果園內實現互動變化效果時,「竹里館」宣告落成,成為果園的標誌性入口夜景。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帶隊老師熊璐認為,「竹里館」是典型的村民共建的體系,也是簡易可推廣的體系,「它真正把嶺南建構技術帶往了鄉村。我們的價值就在於設計一種鄉土化的、低技的建構,用設計激活鄉村活力。」

播下設計種子,留住鄉土基因

李虎認為,農村是一個非常大的話題。不同地區、不同氣候帶面臨的問題都不太一樣,「如果從建築和設計的角度來說,需求和介入點也應該有所不同。鄉村建設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需要非常深刻地去研究和發現問題,找到設計的切入點和突破點。從問題引發的設計,才是真正有意義的。」

他印象最深的作品是昆明理工大學和斯洛伐克技術大學完成的「方間梨楔」,這也是15個景觀小品中,最接近建築的作品。

原本上千畝果園中,並沒有果農的休息區。售賣水果的當地人,通常也都是席地而坐,白酥梨直接堆放在地上。「方間梨楔」是在梨園一隅置入的極簡生活體驗裝置,它簡潔而實用,不但可以作為當地人休息場所,也可作為村民聚會、遊客停留的空間。

呂品晶則對「凳子劇場」、「爬梯劇場」記憶深刻,農村最常見的板凳變成了建築的元素,最後成為村民公共生活的劇場區域,與村民生活發生緊密聯繫。兩個劇場如何被利用,如何融合,他認為值得深入研究和觀察。

設計如何改變鄉村?呂品晶認為,要看設計的建築作品是否跟特定環境發生關係,是否跟特定場所融合,是否在建造邏輯上有好的想法。15個形態各異的公共裝置、建築散落在果園中,承擔著休憩站、劇場、垃圾回收站、展覽館、茶室的功能,由點及面,激活村中「負面空間」。

深圳湯樺建築設計事務所總建築師湯樺認為,鄉村振興的課題對今天的中國來說十分宏大,農村人口流失,老人和兒童留守,土地荒廢,都是普遍的問題。他常在深圳遇到很多從鄉村來打工的年輕人,經常問他們,家鄉的土地還在不在?但答案從來都是,沒人再去耕作,就荒廢在那裡。同樣,鄉村住宅和生活空間也被完全荒廢。

「鄉村的房子一旦沒人住,很快就破敗了,沒有任何生氣,這是一個蠻嚴重的問題。我經常在想,我們該怎麼幫助鄉村?現在很多的鄉建,都是為了給鄉村帶來活力,讓鄉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都跟隨整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的步伐而進步。」湯樺說,CBC建築中心歷經樓納、德陽、夏木塘三屆建造大賽的沉澱,已經在年輕一代建築師內心播下鄉村建設的種子。

華中科技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教授李保峰也認可建造大賽在設計層面的意義,用集群的設計或是多學校、多國家的設計來製造鄉村影響力,提高當地的知名度,「但是從更宏觀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產業層面來說,做得還不太夠。」

當建築師們離場,作品被留在果園的土地上,如何延續建築設計的生命力,是李保峰認為更重要的事情,「這些作品應該是一粒種子,可以在這裡生根發芽,變成具有當地基因的、地域性的東西。」

當設計的力量注入鄉村,建築師們更期待看到那些背井離鄉務工的人重返故土,昔日鄉村恢復活力,成為有生活、有詩意的田野生態社會。

(圖片由CBC建築中心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智飛生物現一筆大宗交易折價近10%,總成交金額達6.59億元
泰禾黃其森再度釋放公司信心,稱會降低持股比例引入戰投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