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賦予科技人員項目管理權 能否確保高質量成果

賦予科技人員項目管理權 能否確保高質量成果


  來源:科技日報


  「總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宏觀和整體上管住,發揮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對於近日六部門發布的《關於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關自主權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上海財經大學常務副校長徐飛表示,它的價值取向非常明確,就是最大限度解放生產力,著重強調遵循科研規律。


  《意見》提出,要改革對高校的評價方式,減少過程管理;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在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中向優秀團隊和導師傾斜。徐飛認為,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加強宣傳,讓高校、科研團隊和科研人員都能夠知道這些政策。「把政策用對、用好、用足,讓政策真正落實、落地、落小、落細,並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完善。」

  管理應服務於完成科研任務、產出科研成果這一目標


  《意見》指出,要減少過程管理,突出創新導向、結果導向和實績導向,對高校和科研院所實行中長期績效管理和評價。


  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教授、微電子集成系統研究所所長儲濤告訴科技日報記者,若主管部門的考核、評估過多,高校就會疲於應付,自主權也無從談起。一旦評價的指揮棒有所偏頗,還會產生負面效果。「只要涉及到評價,無論是評價什麼,相關的目標、規劃都還是由一線老師制定,增加的依然是一線工作人員的負擔。」《意見》中提到,評價要突出創新導向、結果導向和實績導向,儲濤也提醒,「創新導向」和後兩者有較大差別,畢竟創新不能按結果論,尤其不能功利化。


  「作為一線科研人員,我希望主管部門能盡量少管、少評,給予高校和高校的科研人員充分信任。」儲濤感慨,「學校的口碑不是評出來的,是實實在在干出來的。」

  「可能最理想的狀況是,不管過程,只要結果,即看是否實現當初承接項目時承諾的目標。但現在還無法做到完全不管。」徐飛說,這就需要把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中長期管理和短期管理、量化管理和綜合績效評價有機結合起來。「信任不能代替監督,監管仍然必要」。


  不過,無論怎麼管,都要服務和服從於圓滿完成科研任務和產出高質量科技成果這一目的。


  其實,在科研項目結果評價方式上,近年來也有所改變。徐飛說,以前科研項目結題、驗收時更看重的是「量」,關注你完成了多少論文,申請了多少專利,出版了多少著作等;而現在結題時,考量的是「綜合績效」,更加強調「質」,強調標誌性成果,會綜合考量項目創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看成果的創新性,不再單單是「數數」。


  名額傾斜是大勢所趨,增加名額需求依然存在


  對於人才,《意見》也指出,具有相應授權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研究生招生計劃分配中,要向承擔科技重大專項、重點研發計劃等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的優秀團隊和導師傾斜。

  徐飛表示,對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學來說,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是非常重要的稀缺資源,研究生名額投放,也要以績效為導向,「這是資源配置的改革」。徐飛表示,改革已經在一些學校實施。「開始時可能會有老師不適應、有情緒,但這是大勢所趨。」他強調,對學校來說,需要制訂一套公開透明體現績效導向的研究生指標分配規則,對教師形成正向激勵。


  不過,對儲濤來說,問題不是研究生名額如何分配,而是能不能有名額。


  儲濤所在的學院是國家九所示範性微電子學院之一,但作為海外高層次引進人才,他的「優待」也只是頭五年每年可保證一個博士生名額;而學院的普通老師,則需要等上三到四年才能分到一個博士生名額。「僧多粥少」的現象,在辦學實力強的學校或學院尤其突出——優秀老師進得多,但博士生名額沒有或者只有少量增加。


  「沒博士」,成了令人頭疼的問題。「有些很有能力的老師,沒有博士生名額,看到國家項目不敢爭取,只能放棄,這是一種損失。」儲濤現在帶著一個二三十人的團隊,但他的博士生目前也只有一名。老師們也想過自己花錢培養博士生,但很難操作,名額也相當緊張。儲濤期待,教育部門能夠增加對國家緊缺、急需領域的博士生名額投放;也綜合考慮各高校的實際情況,給有實力的培養單位增加博士生名額。「能否在博士生入口上適當放寬,允許部分教師自籌經費培養博士生。如果擔心博士生培養質量,主管部門大可以嚴把出口關,設立導師責任追溯制。」儲濤建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時間從未流逝,過去與未來可能只是錯覺
天天離不開耳機?50%年輕人有耳背風險 還容易痴呆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