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一味強調臨帖是一種誤導

書法一味強調臨帖是一種誤導

書法人相互交談,經常能夠聽到臨帖的議論,諸如「臨得少」、「繼續臨」、「臨的要像」等會脫口而出。當繼續追問臨什麼帖、臨誰的帖時,總會有共同的答案:「喜歡誰的就臨誰的」。這種是是而非又不置可否的回答,猶如一盆霧水,讓人分不清東西南北。學習書法應該臨帖,是古往今來的經驗之談。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推動書法發展的動力源是什麼。

如果說數千年來,書法以識讀和記事為前目的的書寫,那麼規範嚴整是前提,即使是民間快速書寫的行草書也是以容易識讀為前提的。眼下,我們所能夠見到的古代書法真跡,絕大多因實用而流傳。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然途徑,否則,就可能被譏笑為旁門左道。今天,電腦複製成為文字交流的主要工具,徒手書寫已完全被審美所取代,摹仿已不可避免地違背藝術規律,書法創作還一味強調臨帖,既不合時宜也不能全盤照搬。

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用筆和結字,書法創作渴求的是自己的書寫語言,目的不同方法就會南轅北轍。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書法專業報刊的臨帖感言,內容千篇一律,方法大同小異。臨帖作為方法深深紮根於歷代書法人的頭腦之中,眾說附會,缺乏深究,一問三不知的現象時有發生。

現實的教訓令人痛心,靜下心來看看我們的書壇,也都毫無例外地從臨帖中走來,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絕大多數不是重複古人,就是重複自己,真正有點創意的屬鳳毛麟角。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都是臨帖惹的禍。

字的實用書寫,其實非常簡單,每個筆畫有入筆、出筆和入出之間的運行,入筆有方圓和不方不圓之分,出筆可能不規則的多一些,中段運行有提有按會出現粗細,毛筆運動過程的提按比較複雜,需要強大的控筆能力。

所以,學習書法,首先是提高控筆能力。沒有控筆能力,挺不住筆毫,提不起按不下,點畫沒有力度,就會失去生命意味和個性風格。其次是提高用筆能力。筆鋒運動時如何擺動、提按、頓挫、留駐,是通過對眾多書體的研究感悟得來的,僅限於某家某體,就會出現不能出帖或離開帖就不會寫字的現象。第三是提高結字能力。結字雖有一定之規,但不能局限於既有成見,字形可大可小、可方可圓,點畫可長可短、可粗可細,創變的空間很大。

明確寫字需要的能力之後,面對的就是臨帖問題?是通過臨帖練筆力還是找用筆和結字。假如練筆力,長期臨一種帖,可能筆力有所增長,但痼癖習慣也會隨之產生;假如找感覺,每種帖的感覺都不一樣,固守一帖,感覺只能是一個人的;假如學用筆,每種帖的用筆差別不大,即使有差別也很微小;假如學結字,漢字結構的基本規律人人皆知。

再說漢字書寫不是在書體急劇轉換時期,用筆和結字不會產生大的變化。篆到隸、隸到楷的轉變,用筆和結字的變化可能大一些,同一字體內部的用筆和結字變化也不會太大。所以,我認為,學習書法是尋找自己的用筆習慣和結字規律,而不是重複別人。

用筆習慣和結字規律,其實對書家個體來說並不複雜。仔細分析歷代大師的經典作品,其用筆和結字也只是在共同規律上的細微變化,有的在入筆,有的在出筆,有的在運筆中甚至稍微加點動作,個性化的用筆就出來了。結字更是如此,打破傳統規律的結字而靈活運用方圓、大小、長短、粗細,在習慣上有別於他人,也就是你的書寫風格。這樣以來,臨什麼帖就很明確了。

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真正的高手臨帖,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臨帖,臨出來的帖,更多體現的是自己,有帖的一點筆意就不錯了。之所以出現入不了帖或出不了帖的現象,是我們誤把練筆力當成找用筆和結字的結果。因此,我們必須把學習書法的過程分階段來進行分析,明確每個階段必須把握的重點,循序漸進,日積月累,終能有所收益。

用筆和結字的一般規律,必須首先掌握。橫平豎直、藏頭護尾、上下協調、左右一致、內外疏密是書寫漢字的基礎,讀書人基本明白這個道理。立志以書法為職業的人,更需要清楚它的地位。能不能寫得工整,對後來影響巨大。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揭示出基本用筆和結字的重要性。凡是學過漢字的人都會寫字應該是一種常識,會寫字不等於寫好字。所以,熟練掌握用筆和結字的一般規律,是每個書法人的必修課。

渴望達到理想境界有兩個途徑:一個是,我們在讀書和工作時頻繁接觸到眾多的印刷體字,點畫的規範程度遠遠超過手寫的,稍加留心並有意識地加以摹仿,很快就能掌握;一個是,選擇部分規範的樣字,按照「永字八法」的經驗適當臨習,以掌握用筆和運筆的基本技巧。這一步對書寫漢字的人來說是跨不過去的坎,必須掌握,所不同的是,對書法家的要求可能會更高更嚴一些。

手與腕的控筆能力是根本,也是學習書法的核心問題。一個人今後能否成為書法家,這一關突破不了,永遠停留在寫字上,找不到運筆的發力點,只能是個寫字匠,而成不了藝術家。

所以,提高控筆能力是關鍵。提高控筆能力的前提,必須熟悉手與筆之間的關係,感悟筆鋒處於何種狀態與紙面磨擦能夠產生最大的彈性。點畫的力感是由筆鋒的彈性產生的,如果筆鋒沒有彈性,寫出的點畫是死的,沒有生命力,就登入不了藝術殿堂。柔軟的筆鋒彈性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一種機械運動原理,就是筆毫本身必須束散自由,通過手與腕等外力的擺動和提按,使筆鋒處於快速運動之中,並始終保持筆毫的堅挺與柔韌。這種狀態是一個長期的微妙的感覺過程,手和筆必須始終處於一種比較穩固一體的狀態。

雖然筆鋒上下左右運動,但在書家的感覺中筆鋒始終被全身的力氣提著運行的,即使往下按也有一種向上提的感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筆鋒的豪健。這一狀態的尋找因人而異,有的可能一點即明,有的可能終其一生也難以體會到。因此,掌握控筆能力,猶如學武術先練體力,是個長期的過程。比如,掌握很多武術套路和技巧,沒有強大的體力作支撐,你永遠勝不了體力強大而缺乏技巧的人。

書法也是一樣,你掌握了用筆方法,而缺乏有力靈活的控筆能力,你仍然寫不出有力感的字。練習控筆能力,不局限於臨帖,方法多種多樣,既可以徒手體會也可以只練筆畫,既可以用軟筆也可用硬筆,但有一條必須銘記,如果長期臨某一家的帖練習控筆能力,一旦形成習慣很難消除。有的人為什麼出不了帖,就是這個原因造成的。

尋求適合自己的用筆和結字。當掌握了用筆和結字的一般規律後,就要向深處和特色進發,不能僅限於一般規律,而是根據審美個性到浩如煙海的字跡中尋找自己喜歡的那種用筆和結字。歷史上傳下來的字跡很多,有甲骨文,有青銅文,有石刻文,還有眾多的原始墨跡。

古代的實用墨跡與今天的書法使用的工具類似,更容易體會到毛筆的運動軌跡和用筆技巧。契刻文字容易保存,數量繁多,風格多樣,雖然失去書寫性,但歲月和日光侵蝕的痕迹往往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字形結構千姿百態,可供任意選擇。選擇的途徑。

首先是收集,就是把存世的字跡盡量分門別類收集起來,以佔有更多的資料。

其次是普遍閱讀,就是無論是什麼字跡都儘可能地看一遍,熟悉不同字體、不同載體呈現出來的文字現象,做到心中有數,明確自己眼下的書寫處於何種狀態。

第三是選擇性的精讀,就是在眾多的字跡中選擇三五種自己喜歡又有別於一般字跡的碑帖,細緻剖析每個字的結字和點畫的用筆,找出異同和特點,歸納整理出規律性的東西。

第四是重點臨摹,就是根據精讀的體會,選擇若干不同結構的字形,抽出若干不同用筆的點畫,細心進行臨摹,具體時間可以根據臨摹的效果而定,或一年半載,或十天半月,一切著眼於熟練掌握的程度。

臨摹要特別注意出入鋒的變化和提按的輕重,以體現出結字和用筆特點。比如,王羲之的內懨,王獻之的外拓,歐陽詢的堅挺,顏真卿的厚重,蘇東坡的隨意,米芾的靈動,必須通過臨帖細心體悟,發現容易把握和表現性較強的用筆。至此,學習書法可以說已經入門,接下來的是綜合自己的所學,發揮自己的敘事語言,強化個性風格,尋求書法創作的整體感覺,向更高層次邁進。

學書的階段是個動態的過程,因人而已,不可固守。臨帖貫穿學書始終,並非始終必須臨帖,死臨帖臨死帖是不明智的。臨帖雖然重要,但應區分主次、明確輕重,需要臨什麼帖,不需要臨什麼帖,心中必須有數,不能人云亦云,被動草率。有沒有這種分辨能力,是學書明智不明智的分水嶺,也是一個人適合不適合學書的檢驗標準。

堅持階段性與長期性的統一,是臨帖必須把握的一個重要原則。打基礎與有意識的風格追求,是臨帖的重點階段。必須選好帖,把所選帖的信息讀懂,把每個點畫的粗細長短、出入筆都弄得清清楚楚,然後靜下心來持續臨上一段時間,這時的臨帖不易間斷過長,避免出現事倍功半的現象。假若真正下苦功夫,其進步應該是相當明顯的,十天二十天就會有變化。如果變化不明顯,就應該停下來立即調整,等心情平靜下來再繼續臨。

除此之外的臨帖,主要是找感覺,尤其是創作之前,選一份鍾情的帖臨臨,找找筆意,創作出來的作品會感覺一新。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帖臨到底,既是重複別人,也是重複自己,百害而無一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毛澤東文革時的書法手跡透露天機
學習書法如何讀帖更有效?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