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產業基礎高級化 發展邁向高質量

產業基礎高級化 發展邁向高質量

堅持應用牽引和問題導向,圍繞各領域產業基礎能力的薄弱環節,整合資源,補齊發展短板

引導市場進行產業鏈要素集中投入,解決「下游不信任上游、上游找不到下游」的難題

健全知識、技能、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的機制建設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26日召開,研究推動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水平等問題。會議指出,要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和超大規模的市場優勢,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產業基礎能力包含哪些要素?當前,我國產業基礎能力總體處在何種發展水平,如何進一步推動產業基礎高級化?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

產業基礎能力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

「產業基礎能力是對產業發展起基礎性作用,影響和決定產業發展質量、產業鏈控制力和競爭力的關鍵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李燕解釋,它主要包括產業發展所必需的基礎關鍵技術、先進基礎工藝、基礎核心零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等工業「四基」。

產業基礎能力考驗的是一國各個產業的「綜合成績」。中央黨校經濟學部產業經濟學教研室主任李江濤認為,其中涉及各產業的基礎理論研究能力、應用基礎研究能力、新興技術產業化能力以及全球產業鏈管控能力等。

「基礎理論研究能力旨在實現引領性、原創性產業理論的重大突破,而應用基礎研究能力則面向關鍵共性技術、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等的顛覆性突破。」李江濤說,新興技術產業化能力重在產業技術的商業化應用,全球產業鏈管控能力指向建設全球產業支配體系,只有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才能為經濟可持續增長提供強大的產業動力源。

堅實的產業基礎能力是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條件。那麼,當前我國的產業基礎能力表現如何?

縱向看,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基礎能力進步飛速。「通過承接勞動力密集型的加工製造業,我國迅速融入國際產業分工體系,一躍成為世界製造業大國。」在李燕看來,這一工業化過程讓我國在部分領域實現了關鍵設備和技術的國產化替代,產業基礎能力大幅提升。

橫向看,借勢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浪潮,我國新技術新產業突飛猛進。李江濤認為,目前在量子通信、5G等領域,我國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能力已世界領先,為下一步的具體產業化和佔據世界產業鏈高端奠定了雄厚基礎。

目前面臨「缺芯」「少核」等難題

新形勢下,為何要提出夯實產業基礎能力,將「產業基礎高級化」作為一場攻堅戰來打有何重要意義?

從內部看,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製造業領域,各種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集中體現在產業基礎薄弱上。中信改革發展研究院研究員朱明皓列舉道,一些「卡脖子」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仍大量依賴進口,部分產品質量可靠性和一致性差,試驗驗證能力較弱。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在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和工業等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在50%以上。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我國每年消費的集成電路價值約佔全球出貨量的33%,但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僅佔全球集成電路總規模約7%,80%的集成電路依賴進口。

「近年來,我國產業基礎能力有了較大提高,但在技術水平的先進性、性能的可靠性等方面與世界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工業經濟所副所長馮媛解釋道,部分關鍵基礎材料、零部件缺失,無法形成有特色、有競爭力的高端產品及系統設備;部分基礎產品性能、質量難以滿足整機用戶需求,導致一些主機和成套設備、整機產品陷入「缺芯」「少核」「弱基」。

從外部看,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劉戒驕認為,當前世界經濟形勢錯綜複雜,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練好內功,增強關鍵和核心技術供給能力,把產業發展的基礎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長期來看,這也是構築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提升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選擇。」李燕說。

「點線面」整體推進產業基礎再造

如今,我國製造業規模居全球首位,是全世界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如何用好優勢,進一步夯實我國的產業基礎能力?

會議強調,要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做好頂層設計,明確工程重點,分類組織實施,增強自主能力。

對此,李燕認為,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就是要堅持應用牽引和問題導向,圍繞我國各行業領域產業基礎能力的薄弱環節,整合各方資源,補齊發展短板。「一些產業或產業鏈要解決核心技術從無到有的問題;另一些產業則要實現從有到優、由優變強的高級化跨越。」

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朱明皓表示,產業基礎再造應以「結構體系」為著力點,由點及線、由線及面、點線面結合,整體推進。「首先,政府要解決一批『卡脖子』的基礎產品和基礎技術,形成『點』的突破。其次,應引導市場進行產業鏈要素集中投入,解決『下游不信任上游、上游找不到下游』的應用難題,形成『線』的拉動。最後引導各行業挖掘培養『專精特新』冠軍企業,形成『面』的展開。」

此外,受訪專家表示,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應以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

「當前,我國產業基礎能力提升面臨著創新引領意識不足、科技創新體系不完善和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持續偏低等問題。這些問題既是過去長期積累的結果,也是新形勢下提出的新要求。」在李江濤看來,下一步應健全知識、技能、管理等創新要素參與利益分配的機制建設,提升企業家在國家創新決策體系中的話語權,同時加大力度培育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戰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劉戒驕也表示,應通過構建開放式協同創新體系,在資金、初始市場等方面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機構從事關鍵和核心技術攻關,從而進一步改善產業發展的創新環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在線 的精彩文章:

上半年減稅降費1.17萬億 有效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活力
我使館提醒在印尼巴布亞地區中國公民注意安全

TAG:國際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