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股票 > 十年一變,中美產業變遷對比

十年一變,中美產業變遷對比

私募工場(Funds-Works),素以嚴謹的調研和犀利的觀察,捕捉基金的潛台詞,嚴選底層標的,為投資者診斷私募、把脈資產。

作者:海通策略 荀玉根、姚佩、吳信坤 |

來源:股市荀策(ID:xunyugen) |

核心結論:

美股領漲行業十年一變源於產業變遷,1968-82年漂亮50獨領風騷、82-90年服務消費領漲、90-00年科技股崛起、00-07年金融能源領漲、09年至今科技再次引領。

A股產業變遷同樣十年一變,1990s體制改革後基本消費興起,2000s城鎮化加速驅動房地產產業鏈進入黃金期,2008至今品牌消費領漲,科技次之。

從人口、技術、政策三要素出發,對標美國發展歷程,中國未來高速發展產業為科技、服務消費。

8月以來貴州茅台股價持續創下新高,其中8月16日盤中最高價達1065元,有投資者由此認為中國的消費升級才開始,參考美股1968-82年的「漂亮50」行情將會持續很久。拉長視角看美國80年代「漂亮50」也黯然退場,轉為其他行業領漲。本專題結合中美股市過去50年的歷史表現,從影響產業變遷的宏觀因素出發分析產業變遷及股市更迭。

1、美股領漲行業變化源於產業變遷

美股漂亮50在1968-82年震蕩市艷壓群芳,美國進入品牌化消費升級。我們前期報告《中美漂亮50對比-20170517》、《美股漂亮50如何退潮?-20190722》分析過美股漂亮50特指在1968/12-1982/07震蕩市期間美股市場上備受追捧的50隻藍籌股,主要集中在製藥、飲料、食品等消費行業。美股漂亮50的成名之戰發生在1970/07-1972/12這波反彈行情中,當時美股已進入震蕩市,市場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投資者抱團買入業績靚麗的漂亮50股票。

根據Morgan Guaranty Trust所列示的漂亮50名單,可估算在1970/07-1972/12期間漂亮50公司全線上漲,平均累計收益率為142.9%,其中MGIC投資公司、麥當勞收益率最高,分別為673%、585%,而同期標普500僅上漲51%。此後,美股漂亮50股價也曾遭遇波折,1973-74年美股進入下跌階段,期間漂亮50公司股價平均下跌45.2%,而同期標普500、道指分別下跌41.9%、39.6%。雖不是一帆風順,但拉長時間從1968-1982年看,麥當勞為代表的傳統品牌消費整體仍上漲且持續大幅跑贏指數。在1968/12-1982/07震蕩市期間美股漂亮50平均累計收益率為156.6%,而同期標普500下跌1.2%。漂亮50緣起1970s美國「滯脹」背景下的消費需求的大幅增長。1968-82年美國經濟主導產業逐漸從工業向消費和科技轉型,消費需求快速增長,服務消費嶄露頭角,自主品牌消費初步崛起。

1968-82年美國實際GDP年化增速為2.5%,居民收入與消費快速增長,人均收入年化增速為8.9%,人均消費支出年化增速為8.7%,個人消費支出/GDP比重從59.2%提升至61.9%,同時貧富差距縮小,後90%美國家庭凈資產佔比從29.5%升至34.1%,全民收入提高和貧富差距縮小助力傳統消費產業快速擴張。與此同時,1970s美國加速融入全球化經濟,大量廉價商品通過國際貿易湧入美國市場,這加劇了美國各行業內競爭,促使消費品牌理念崛起。

1982-1990年美國醫療、消費服務、科技更強,商品消費升級到服務消費。1982/08-1990/12期間,漂亮50股票走勢開始分化,創新葯、科技漲幅居前,其中代表性公司如迪士尼3.9倍、先靈葆雅漲幅為5.4倍,默克製藥為7.6倍,微軟為8.9倍。而傳統大眾消費品牌龍頭漲幅較少,代表性公司如麥當勞漲幅為2.5倍,同期標普500指數漲幅0.8倍。1980s美國消費進一步升級,由傳統消費轉向服務消費。

整體看1982-1990年期間醫療、娛樂等消費服務表現亮眼,科技股初步崛起,漂亮50分化。這背後的產業背景是1982-1990年美國經濟發生從傳統消費到服務消費的消費升級,科技板塊開始強盛。這期間美國人均收入加速上升、人口老齡化加深與代際財富分化促使了消費升級,消費服務業迎來大發展。1982-1990年期間美國經濟增長加速,收入提升更進一步刺激消費者需求,這期間實際GDP年化增速為4.0%,人均收入從12021美元升至19641美元,人均消費支出從8919美元升至15225美元。從人口看,這期間美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代際財富分化擴大。1982-1990年美國65歲以上老齡人口佔比從11.6%升至12.5%,年齡中位數從30.5歲升至32.8歲。同時,美國代際財富分化加劇促使消費偏向服務,整體上老年人比年輕人更富裕,加之老年人佔比增高,導致老年人所需的服務消費如醫療保健、養老等前景更好,消費服務業開始崛起。

政策導向方面,1980s年代初美國宏觀政策轉向反通脹,以供給管理為主。里根政府通過宏觀政策調控支持高新企業發展,主張減稅降負、增加研發投資,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助推了經濟結構優化轉向科技和高端製造,計算機與電子、信息、醫療保健行業迅速崛起,傳統製造業逐漸衰退。1982-1990年期間美國保健和社會救助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4.6%升至5.8%。相反,美國傳統製造業增加值佔比開始下滑,機械從2.0%降至1.5%,食品、飲料及煙草製品從2.2%降至1.9%,紡織業從0.7%降至0.4%。

1990-2000年科技股強勢崛起,醫藥保健強勢,產業結構進一步升級至科技行業。其中代表性科技、醫藥龍頭如思科1990/12-2000/03期間股價漲幅為562倍,甲骨文為199倍,微軟為52倍,德州儀器44倍,輝瑞製藥為12倍,大幅超出標普500指數漲幅的4.5倍。而美股漂亮50在這一時段黯然退場,代表性公司如麥當勞為4.6倍、百事可樂為2.4倍。漂亮50目前6家公司已被收購,12家已摘牌退市(包含私有化),32家仍存在,當然部分也成長為享譽全球的企業,如百事可樂、麥當勞、強生、寶潔、迪士尼等。1990-2000年期間美國經濟保持增長,人均收入進一步提升,這期間實際GDP年化增速為3.4%,人均收入從19641美元升至30640美元,人均消費支出從15225美元升至23945美元。這時期市場最大的行情來自「科網泡沫」,1994年,Mosaic瀏覽器及World Wide Web的出現,掀起了互聯網第一波熱潮,與科技及新興的互聯網相關企業股價大幅上漲,1995-2000年納斯達克指數漲幅高達571%。標普500GICS行業分類中,軟體與服務行業凈利潤從1990年的6.9億美元升至2000年的180.3億美元,凈利潤佔比從0.5%升至4.5%。1990-2000年期間美國信息業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從4.1%升至4.6%,計算機和電子產品行業從1.7%升至2.2%。

2000-2007年金融、能源行業領漲,美國貨幣政策寬鬆,地產政策支持。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和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為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在2000-2003年間將目標利率從 6.5%的高位下調到 1%,且保持低利率至04年中。從股市表現看美股自2000-2003年初持續走熊,期間標普500最大跌幅48%,2003年開始受益於寬鬆政策刺激,美股再次走牛一直持續到2007年10月次貸危機爆發,這期間受益於寬鬆政策刺激,以能源為首的大宗商品金融化程度不斷加深,能源行業領漲,此外經濟企穩回升後房地產行業大規模擴張,2002-2007年間美國20 個大中城市房價長期保持10%以上的增長,由此帶動地產及金融板塊上行。2003/03-2007/10美股牛市期間,代表性龍頭如CHEVRON 期間漲幅為586%、貝萊德400%、數字房地產317%、高盛268%、西蒙地產248%、埃克森美孚181%,反觀上一階段表現突出的醫療和科技龍頭表現一般,輝瑞製藥期間漲幅-11%、微軟73%、英特爾65%、標普500為84%。反映到行業利潤層面,能源、金融行業業績向好,標普500GICS行業分類中,能源行業凈利潤從2002年的28.6億美元升至2007年的126.18億美元,凈利潤佔比從10.67%升至16.18%。多元金融行業凈利潤從2002年的42.87億美元升至2007年的105.88億美元,凈利潤佔比從16.00%變為13.58%。

2009至今美國科技創新國家戰略,科技股再次領漲。金融危機前後新一輪科技浪潮萌芽,2007年1月蘋果發布第一代智能手機iphone,引領了移動互聯創新發展的浪潮,08年10月搭載Andriod系統的HTC G1發布,智能手機終端進入兩極格局,蘋果、谷歌兩大巨頭帶領美國開啟新一輪的創新周期,全球新一輪產業周期開啟。美股2009/3開啟新一輪牛市至今納斯達克指數漲幅480%,其中代表性龍頭公司NETFLIX股價漲幅5875%、亞馬遜2703%、英偉達2135%、蘋果1789%、德州儀器1020%、微軟995%。新一輪美國科技股的崛起背後是政府對科技產業的支持,2009年美國白宮首次發布《美國創新戰略1.0》,提出推動私營部門科技創新,加大創新投資。2015年10月《美國創新戰略2.0》發布,繼續強化教育、科技,持續創新以促進經濟。受益於互聯網技術升級,新興網路媒體嶄露頭角,大型科技公司提供優質流媒體服務並從中獲利,科技板塊基本面整體向好。2009-2018期間,NETFLIX、亞馬遜、蘋果歸母凈利潤年化同比增速分別為29.7%、30.7%、29.8%,而同期納斯達克、道瓊斯指數成分凈利潤年化同比增速為11.4%、6.0%。

2、中國股市產業變遷:十年一變

2008至今:過去十年消費板塊領漲,科技板塊次之。近年來消費升級現象逐漸引起重視,其實中國自2008年起能夠觀察到明顯的消費升級現象,消費升級至今已持續長達十年,同時得益於中國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科技實力也取得長足進步。

從資本市場來看,若將2008年10月28日上證綜指1664點視為下一輪牛市的起點,可以發現2008年以來消費和科技板塊整體表現優秀,但消費板塊表現更強,科技板塊僅在12/12至15/06創業板牛市期間表現亮眼,長期看遜於消費板塊。

從細分行業來看,自2008年10月28日上證綜指1664點以來,整體漲幅前五的行業分別:食品飲料(857%)、家電(817%)、計算機(466%)、建材(458%)和電子元器件(455%),其中食品飲料行業中的白酒漲幅達到1220%,而同期上證綜指漲幅僅為67%。12/12至15/06期間,創業板漲幅達到590%,計算機和電子元器件行業漲幅分別達到833%和328%,但2015年後出現了較大下跌,15/6/12至19/8/9間,計算機行業跌幅達到65%,電子元器件跌幅達到40%,故長期看消費板塊表現更優。

從代表性個股角度看,2008年10月28日以來貴州茅台、古井貢酒等白酒類股票,以及格力電器、蘇泊爾等家電類股票漲幅十分可觀,其中貴州茅台漲幅1589%、格力電器2232%、蘇泊爾1515%、古井貢酒3529%、伊利股份2847%,顯著高於全部A股漲幅的中位數62.3%。深入分析可以發現,這些漲幅居前的消費類股票都有著堅實的基本面支撐,消費升級顯著提高了這些股票的業績表現,2008年來以上個股凈利潤複合年增長率均顯著高於全部A股的平均水平:貴州茅台25.75%、格力電器31.68%、蘇泊爾22.96%、古井貢酒42.72%、伊利股份68.68%。消費股的優異表現來自於宏觀基本面的堅實支撐,這一時期正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長、消費水平快速提高的關鍵階段。

從宏觀經濟數據來看,2008-2018年間GDP從31.9萬億人民幣增長至90萬億人民幣,實際GDP年均增長率達到8.1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5781元上升至39251元,全體居民消費水平從8707元上升至25002元。

與此同時,2008年開始城鎮居民家庭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均進入了快速下降通道,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2008年37.90%下降至2018年27.70%,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從2008年43.70%下降至2018年30.10%。消費升級強化了最終消費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從2008年開始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貢獻率呈上升趨勢,並於2018年達到76.2%,成為我國GDP增長的第一大動力。

1990s:體制改革激發經濟發展活力,消費意識覺醒推動消費品和家電先後崛起。回顧A股近30年的發展歷史,從整體上看中國股市每十年就會出現一輪產業結構的更替和變遷。1990s是我國改革開放全面展開的關鍵時期,經濟建設成為時代主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取得了長足提高。1992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制度層面為經濟體制改革掃清障礙,中國改革開放步伐明顯加快,經濟建設進入快車道。從國內經濟運行來看,經濟總量迅速上升,居民收入水平快速提高,上世紀90年代中國實際GDP增長率大幅提高並維持在10%左右,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於1997年突破5000元人民幣關口。

改革開放的迅速推進帶來了經濟快速發展,收入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為提高廣大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創造了可能,喚醒了廣大人民的消費意識。總量角度來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月度數據也從1990年的低點554億元上升至1999年的高點3383億元,漲幅超過600%。廣大人民不再滿足於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為了實現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用百貨、家用電器逐漸進入消費視野。以家用電器為例,購買冰箱、洗衣機、彩電成為風靡一時的社會時尚,是富裕家庭的標準配置,從1990年到1999年,中國城鎮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的冰箱數量從42.33台上升至77.74台,彩電數量從59.05台上升至111.57台,基本上實現了翻倍。在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下,滬深兩地的證券交易所在90年代初期先後成立,拉開了中國發展證券市場的序幕。

上世紀90年代,先後迎來了90-93、96-01兩輪牛市,第一輪牛市上證綜指從100點上漲至1559點,第二輪牛市上證綜指從最低點513點上漲至2245點。長期以來,由於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一直處於短缺經濟時代,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難以得到滿足。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90年代正是消費品需求集中釋放的時期,消費品類的股票表現優異,但是第一輪牛市初期(90/12-92/05)因股市成立不久,上市公司數量十分有限,未能觀察到明顯的行業表現分化現象,隨著上市公司數量的顯著上升,第一輪牛市後期(92/11-93/02)漲幅居前的公司出現了許多消費品公司的身影,例如海立股份、豫園商城、金楓酒業等等。第二輪牛市期間(96/01-01/06),以青島海爾、春蘭股份、四川長虹和深康佳為代表的家用電器行業的巨頭開始嶄露頭角,家電行業尤其在第二輪牛市的第一階段(96/01-97/05)表現優異,在98年1月9日市值最高點時,家電行業總市值佔全市場的比例為7.6%,對比市場當時16.0億的市值中位數,四川長虹、青島海爾、春蘭股份、深康佳A的總市值分別為市場中值的40.6倍、8.0倍、5.7倍、4.2倍。

2000s:入世使得中國能夠分享全球化紅利,城鎮化水平加速提升推動房地產產業鏈行業進入黃金期。二十一世紀初,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浪潮席捲整個世界,全球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國際產業轉移迅速展開,大量製造業企業轉移至中國,中國逐漸成為全球性的製造基地,進入工業製造時代。與此同時這一時期,我國25-39歲住房剛需人群達到階段頂峰,城鎮化率從2000年的36%升至2010年的50%,住房需求集中釋放。政策層面的變化也為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1998年7月,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全面結束住房實物分配,2003年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開啟了房地產市場化的進程,商品房銷售維持了多年的高速增長,00-10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累計同比年度平均值為22%。

入世和房地產新政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對外貿易和房地產產業推動中國經濟步入高速增長時期,進入了新一輪的景氣周期,尤其表現在鋼鐵、汽車、石化、電力及金融等行業,這些行業景氣度也提升了相關行業大盤藍籌股上市公司的價值,在這一背景下股市在03-04年迎來了鋼鐵、石化、汽車、電力和銀行為代表的五朵金花行情。從2005年開始,地產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並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地產產業鏈相關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表現優異,尤其05-07年、08年底-09年兩輪牛市期間,地產產業鏈全面發酵。在05-07年牛市之中,上證綜指創紀錄的從998攀漲至6124點,固定資產投資為核心的地產產業鏈迅速崛起,上游的有色金屬、煤炭開採等,中游的工程機械、卡車、鋼鐵、建築建材,以及下游的地產出現產業輪動現象。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4萬億投資疊加寬鬆貨幣政策推動下,股市於08年底-09年再次出現一輪牛市,地產產業鏈表現依然突出。

3、未來十年中國主導產業在哪裡?

對標美國發展歷程,中國未來主導產業為科技 服務消費。從人口、技術、政策三個決定性的影響因素來看,當前中國與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美國十分相似,面臨著類似的發展機遇。

第一,從人口層面看,2018年中國人口平均年齡已達到38歲,60歲以上人口佔比達到17.9%,2018人均GDP為9800美元。在1982-2000 年期間美國65 歲以上老齡人口佔比從11.6%升至12.4%,年齡中位數從30.5 歲升至35.4歲,人均GDP從14399美元升至36305美元。隨著人口平均年齡高峰接近40歲,類似於1980s的美國,中國開始對於投資、醫療、養老等服務需求增強。

第二,從技術層面看,1980s是美國產業結構升級的關鍵時期,以計算機及電子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在七十年代後期逐漸崛起,佔GDP中的比重突破2%,位列製造業子行業之首。當前中國正在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在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全球技術浪潮中,中國在5G領域牢牢佔據著國際領先地位,擁有全球近四成的5G標準必要專利,同時移動互聯在中國加速滲透,全球工業4.0進一步強調數字化、智能化的未來發展趨勢,深度學習、知識圖譜的發展使得人工智慧在各項應用中都有了大幅提升,同時計算成本的下降、大數據和相關支撐技術的發展,推進了科技的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人口結構的改變、信息技術的快速進步將為科技(信息科技、人工智慧科技)、服務消費(醫療、教育)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第三,從政策層面看,1980s美國宏觀政策由需求管理政策向供給管理政策轉變,里根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效率和競爭力的結構調整政策。當前中國供給側結構性調整也迅速推開,科技創新、服務消費已經引起了政府、社會、企業的高度重視,相關政策舉措正在推行。17年1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增強製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部署加快推進位造業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切實增強製造業科技含量和核心競爭力,推動我國製造業加快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服務消費方面:16年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17年印發《關於進一步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持續釋放內需潛力的指導意見》。18年印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19年3月《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圍繞推動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強化工業基礎和技術創新能力,促進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製造強國。」,「推動傳統消費提檔升級、服務消費快速興起,發展消費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培育消費新增長點」。

綜合人口、技術、政策因素,科技和服務消費有望成為新時代經濟由大變強的主導產業,而這其中必將誕生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藍籌。

新時代主導產業:科技 服務消費。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行業必然成為新時代的主導產業。綜合人口、技術、政策因素,從新時代宏觀背景下把握未來產業趨勢,並對照1980年代美國經驗,我們認為科技 服務消費有望成為新時代經濟由大變強的主導產業。

科技細分領域:

5G系統是實施十三五規劃、「寬頻中國」戰略和「互聯網 」行動計劃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5G最革命性的意義在於與工業設施、醫療儀器、交通工具等的融合,滿足工業、醫療、交通等垂直行業的多樣化業務需求,包括系統集成與行業解決方案、大數據應用、物聯網平台解決方案、增值業務和行業應用等,最終實現萬物互聯。從產業鏈視角看,5G產業鏈上游包括網路規劃、無線主設備以及傳輸設備,這是5G規模組網建設的基礎,也是最先投資建設的部分。下游為終端設備、運營商及應用場景,用戶通過設備及運營商獲得5G網路的使用享受。其中,終端設備將不局限於手機和電腦,還將涵蓋家電、汽車、穿戴設備、工業設備等,應用場景將涵蓋VR/AR、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無人駕駛等諸多領域。上游的基站是網路建設的基礎,因此5G的大規模建設,搞基站的參與者最先受益。此外,外包建設服務幫助電信運營商建設基站、鋪設光纖、維護網路等,也將最先受益於5G基站建設。基站建好之後需要接收和發射信號,天線系統板塊其次受益。下游的終端設備方面,考慮到5G建設我國相對領先,2020~2022年或將是5G換機高峰期,預計國內5G用戶滲透率將從10%提升到60%左右,帶動國內智能手機出貨量恢復增長。

新能源汽車是重要戰略新興產業之一。「電動化、智能化、共享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孕育新生,推動汽車產業的能源動力、生產運行、銷售使用的全面變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廣度改變著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的核心內涵是由電力驅動的汽車能源動力變革,可分為純電動汽車和燃料電池汽車,使用這兩種燃料載體均具有驅動高效率和運行零排放的特點。智能化的核心內涵是汽車運行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出行方面體現在智能網聯和自動駕駛,研發生產方面則體現為智能製造和工業互聯網。共享化則是汽車消費方式的變革,人們出行的舒適度、便捷度和安全度是重要的規劃方向。在這一變革驅動下,科技創新呈現出平台化、開源化、場景化、融合化、顛覆性新趨勢。如今,「汽車 」的跨界融合創新風起雲湧,汽車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在產品技術層面深度融合,「新一代汽車智能交通 智慧能源 智慧城市」在系統層面呈現融合發展趨勢,智能新能源汽車成為未來發展方向。

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未來大方向。面向未來,移動行業在構建智慧連接的過程中,5G和人工智慧、大數據將扮演重要的作用。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GSMA)提出的智慧連接(Intelligent Connectivity)將基於5G、AI 和大數據的相互協同。所謂的智慧連接有兩個層面,一是5G和物聯網帶來的連接層面,另一個是智能的層面,是基於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應用而來。尤其是在與垂直行業應用整合時,單靠人腦的算力是遠遠不夠的,只有藉助人工智慧的科技手段,藉助5G帶來的高速率和低延時能力,通過海量數據的收集、清洗、建模、反饋等方式徹底改變用戶使用和消費內容的方式,並賦能行業應用和流程重塑,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2年人工智慧產業規模將達到1573億元。5G和物聯網機遇將推動企業向去中心化和邊緣計算轉變,進而讓電信運營商和雲服務商在為廣泛的企業部門提供服務方面進入既競爭又合作的局面,並通過先進的連接和分析來全面改革運營。

服務消費細分領域:

老齡化加劇、消費升級、資本支持等因素推動醫療服務行業長期穩健發展。2018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4949萬人,佔總人口的17.9%,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6658萬人,佔總人口的11.9%。自2000年開始,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60年代嬰兒潮逐漸進入老年,中國的老齡化趨勢將進一步加速。人口老齡化加劇是醫療服務快速發展的催化劑。同時,中國醫療服務市場逐步開放以及國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帶來居民消費水平提高,伴隨著人們自身的保健意識逐漸增強,醫療服務等需求逐漸擴大。政策方面,19年6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醫保局等10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社會辦醫持續健康規範發展的意見》。《意見》立足社會辦醫的定位和發展方向,加大政府支持社會辦醫力度,推進「放管服」,簡化准入審批服務,支持公立醫療機構與社會辦醫分工合作,優化運營管理服務,完善醫療保險支持政策和綜合監管體系。隨著新醫改的深入推進,國家逐步放開醫療市場准入,醫療服務行業的高成長性和高毛利率吸引社會資本不斷湧入,在醫療服務市場化的大趨勢下,多元化醫療服務主體蓬勃發展。

多層次教育需求逐步釋放,教育消費意識形成。自2011年開始,我國開始實施「雙獨二孩」政策,2013年進一步放開為「單獨二孩」政策,2015年開始實施全面二孩政策。伴隨著二孩政策的逐步放開,我國的二孩生育率不斷攀升,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自2011年以來,我國一孩生育率雖明顯下滑,但二孩生育率、三孩及以上生育率都呈現上升趨勢,「4 2 1」的家庭結構逐步向「4 2 2」轉變,教育需求與日俱增。同時,較前代父母而言,90後新生代父母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所處經濟環境更好,更加註重子女的教育,有意願、有能力進行早期教育消費,由此形成了學前教育、在校教育、校外教育多層次基礎教育市場。此外隨著人力資本重視程度加深,在職教育、互聯網 教育也成為重要市場,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2020年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將達到3150億元。19年7月29日,國務院就基礎教育改革發展作重要批示:基礎教育關係到每一個人,是提高國民素質、實現國家富強的基礎性工程。同時提倡教育的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積極發展「互聯網 教育」。「互聯網 教育」依託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先進技術,有能力衍生出更為個性化的教育服務形式,不僅可以提高用戶體驗,還能讓更多的人通過互聯網享受到教育機會,將市場做大。

風險提示:向上超預期:國內改革大力推進,向下超預期:中美關係明顯惡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undsWorks 的精彩文章:

邏輯的力量
傳統投資模式正在失效:沒錢可投、無法退出、收益不佳、跟風效應

TAG:Funds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