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發掘經濟史研究的當代價值

發掘經濟史研究的當代價值

8月25日,由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中國經濟史研究》編輯部主辦的「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路徑、制度與思考」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會議主題,熱議經濟史研究的當代價值。

從歷史視角研究中國發展問題

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許多挑戰、風險、考驗都是前所未有的。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張道根表示,這需要學者在理論上、思想上對國內外的深刻變化有更清晰準確的認識與判斷。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二,但是越往後,發展遇到的問題、挑戰、不確定性和風險將會越大。從歷史的視角、從世界變化的視角來研究中國發展問題,一定會對學者的學術研究有很大啟發。

近代上海經濟的變遷是中國近代經濟史的縮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沈開艷認為,近代以來,上海的開放和包容促進了近代中國經濟的發展,對這段歷史的經驗與教訓加以研究總結,具有現實意義。

《中國經濟史研究》主編魏眾強調了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性。他認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思維方式的學者,在交流中會產生大量的思想火花和智慧結晶。這不僅有助於形成新理論和新方法,也有助於發現新材料和新問題,從而對學科發展形成助力。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原館長沈祖煒認為,經濟史研究既要傳承歷史學的實證研究,重視資料整理和歸納,重視史料考證和分析,又要採用經濟學的方法,重視經濟數據的統計和理論推導。

汲取歷史經驗

日本信州大學教授久保亨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歷史的積累。19世紀末以後,中國通過農業生產獲得的部分財富被轉向國內的近代工業投資,這成為促進中國工業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農村所有制結構和經營模式的改革對農業產生重要影響更是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林滿紅提出,晚清時期,中國的貨幣制度並不健全。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採用金本位,但中國仍採用銀本位,國際金銀比價也就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間的匯率。1874—1911年,中國主要用以對外貿易的銀幣相對其主要貿易對手國所用的金幣大幅貶值,但因為沒有完備的金融貨幣制度,清末中國各種貨幣泛濫發行,沖銷了匯率下跌對貿易收支可能帶來的好處。

近代中國企業由於多種原因,在發展經營中普遍存在「負債經營」現象,這對研究今天的企業債務問題很有啟發。復旦大學教授朱蔭貴認為,當社會環境以及內外條件適宜時,「負債經營」這種發展模式可以取得一定的成功,20世紀20—30年代出現的中國民間資本企業集團就是明證。但是這種發展模式風險極大,一旦社會環境以及內外條件發生變化,這種發展模式就很有可能難以為繼。嚴格來說,這些企業集團在某種意義上都是「泥腿的巨人」,無法經歷大風大浪的衝擊,這是中國近代企業發展史上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和問題。

拓展經濟史研究的全球視野

中國經濟史學會會長魏明孔提出,從全球視野研究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非常有價值。中國目前處於深刻的轉型時期,我們必須全面認識中國國情。經濟史研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歷史經驗值得總結,歷史教訓也不能忽略。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杜恂誠以1910年上海發生的「橡皮風潮」為例提出,在產業布局全球化的情況下,國際經貿形勢對相關產業具有巨大影響。近代東南亞一帶的橡膠種植園是世界重要的粗膠生產基地之一。當時,眾多跨國橡膠公司在香港註冊,並在上海融資,在橡膠種植園當地及上海分別委託專業的機構代為管理。1910年,因大批橡膠公司同時興起,造成「橡皮風潮」,引發大量錢莊倒閉。從「橡皮風潮」後到全面抗戰前,上海的外商橡膠公司經歷的各個發展階段,與世界市場對粗膠產品的供需態勢以及時局背景密切相關。

近代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深度嵌入世界經濟體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王國斌認為,「一帶一路」倡議闡明了為實現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而服務的承諾。過去幾十年來,西方更多從富強的角度看待國家、全球經濟和政治,而沒有提出新的願景。中國領導人不僅表達了自身自19世紀後期以來就有的實現富強的願望,而且這些表達正在被重新定義為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即為了確保子孫後代的發展利益,應該更有意識和更直接地去處理在當前環境下涉及全球共同利益的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楊揚:準確把握中國特色政黨外交的時代特質
地方立法的「四個堅持」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