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寧光:AI+健康技術飛速發展,隱私該如何保護?「中國標準」亟待建立

專訪寧光:AI+健康技術飛速發展,隱私該如何保護?「中國標準」亟待建立

正在舉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主題論壇之一——「2019全球人工智慧健康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ITU(健康醫療人工智慧焦點組)國內對口組正式公布。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國家代謝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寧光代表副組長單位瑞金醫院接受授牌。去年5月,其團隊和阿里健康人工智慧實驗室宣布共同開發糖尿病人工智慧醫生「瑞寧助糖」,基於12萬糖尿病患者、隨訪時間長達13年以上、每名患者約527個數據的基礎上,將用於預判人群未來3年罹患糖尿病或代謝綜合征的潛在風險。作為AI 健康領域的參與者、使用者,他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還有怎樣的期許與建議?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您眼中的人工智慧是什麼?

寧光:人工智慧發展應該包括創新與場景兩大部分。創新包括技術、演算法等各層面,目前如火如荼的5G技術也是支持AI高速發展的基礎,這是行業研究者的核心任務;場景則是使用者應該琢磨的:AI究竟應該運用於哪些現有場景?以醫療為例,預約挂號、病史病例管理、患者網路隨訪等,這些都是現階段可以實現的應用場景,但是複雜的圖像分析、遠距離手術等,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

我想,醫療從業者未來都將成為AI場景使用者,我們的核心任務是找到適合AI發揮最大價值的場景,使之更好地為醫療健康服務。不過,隨著技術發展和場景使用近年來不斷深化,一些新問題也隨之產生了。不同於AI在製造業的應用著重面向生產等環節,醫療健康領域的AI應用最終面向「人」,這就會涉及到諸多法規與倫理限制,如網路處方的隱私保護問題,導致其目前仍無法廣泛鋪開。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AI 健康領域的法律規範制定上有怎樣的特殊性?是否也面臨一些困難?

寧光:可以說,目前發展進入了「無人區」,全球都面臨著相同的問題:沒有經驗可借鑒,但相關法律規範制定必須被提上日程。過去,我們都過分重視技術發展與場景使用,但規則制定者才能真正引領行業發展,掌握國際話語權,正因如此,國家衛健委規劃發展與信息化司副司長劉文先也提到「要尊重和保護個人隱私確保數據和信息安全」的建議。他指出,下一步應加強潛在風險的研發和防範、加強相關法律法規和社會熱點問題的重點研究、高度防止數據偽造濫用,防止侵犯個人隱私,確保AI技術安全、可靠、可控。

其實,AI與大數據的應用中,如何定義隱私與如何在保護隱私的基礎上合理使用數據是最大爭議點。這其中涉及到實景狀態與網路狀態、個體與群體兩個層面。如今,隨著社會大眾個人隱私保護意識的提高,大家都充分重視實景狀態下的隱私權,如肖像權、病歷上的姓名、年齡等個人信息等;但在網路狀態中,這些信息如何被保護?

此外,我們還需要注意到個體數據在大數據中的顯示度問題。舉個例子,對於一個人的影像採集,和對於100個人的影像採集,其實都涉及隱私。以往,我們忽略了群體隱私,尤其在醫療健康領域,某一病種或特殊群體(如艾滋病患者、殘障人士等)的隱私保護應該做到什麼程度?這些都是法律規範制定者應該考慮的。

技術在飛奔的時代,我們也不能忽略軟科學標準規則和法律的制定。現在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補短板,而更應該做好前瞻引領的技術預見,為AI 健康領域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作為醫學專家,也是AI 健康領域的參與者、使用者,您對AI 健康領域的法律規範制定有怎樣的期待?

寧光:我想,政府部門與行業協會學會應該共同攜手來研究這些問題,宏觀地、輪廓地制定規則,達到保證安全、保護隱私、發展技術的目標。中國是個極具潛力的大型市場,比起全面推廣,一些新政策在制定初期,是否可以選擇幾個成熟的區域、醫療機構進行試點,醫保支付等配套政策也同步開放。如近年來已經多有應用的網路診療,在對患者隱私保護、數據收集應用等有了明確法律規定後,也可適當引入收費評估等,推動其真正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就以我們做的「瑞寧助糖」等AI助手系統為例,除了糖尿病患者的個人基本能信息外,用藥情況等具有商業價值的數據應該如何被保護?除了數據的管理者和擁有者,應該如何共享使用?這些都是我們期待法規新政可以進行界定的。預計至2020年底,我們正在全國範圍內鋪開的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MMC)建設將完成1000家,管理1000萬糖尿病患者。屆時,相關數據樣本將形成我國人群糖尿病控制率、糖尿病管理率等模型,為慢病健康管理提供數據支持。

隨著各醫療機構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也不乏有「數據孤島」的說法,但我想,簡單歸結於相關機構人員「心胸不開闊」是不恰當的,大家之所以有顧慮,很大程度來源於數據碰撞、數據互認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以及數據間是否能真正進行對等價值交換。我們希望,在新技術和法規的支持下,「孤島」們能真正被連接打通,讓數據產生最大價值,為決策部門與廣大群眾服務。

可以說,大多數老百姓都能安心把錢款放在銀行等平台中,因為我們深知,該體系有成熟的法律規定保護,錢款依舊屬於我們自己。那麼,也冠以「銀行」之名的「數據銀行」是否未來也能成為大眾信賴的平台呢?我們都期待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無人控制,放飛自我,全國人工智慧無人機在上海交大PK
馬雲親自命名的「平頭哥」有大動作:「無劍」出鞘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