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的本質

其實「物質的本質」和「物質如何產生這兩個問題」是可以看成是一個問題。如今關於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論就是宇宙大爆炸。而支持它的證據主要有如下三個:

星系紅移;

氦元素丰度;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客觀地說,關於宇宙,科學家知道得很多,但正是因為科學家知道得比原來多得多,因此,科學家發現自己不知道得更多。確實,我們不可能也沒有辦法打包票說:宇宙的起源就是這樣,但是目前的大爆炸模型已經和現實擬合得非常完美。因此,我們姑且把宇宙大爆炸看成就是事實。

那麼,其實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宇宙起源於奇點,奇點有三個特點:

溫度無限高;

密度無限大;

曲率無限大;

然後奇點發生大爆炸,宇宙空間急劇膨脹。

這爆炸過程中,其實一開始,宇宙當中主要是以「純能量」為主,並沒有物質。那後來宇宙中的物質到底是咋來的?

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那這個問題到底是咋回事呢?

其實,我們要從物質的本質(本源)出發,關於物質到底是由什麼構成的,從科學萌芽開始就伴隨著整個科學的發展。除了從「形而上」的角度去思考「物質的本質」,學者還找到了一條「尋找構成物質的最小組成單位」的角度去探求「物質的本質」,而科學其實就是沿著這一條路在前進,上個世紀,科學家通過加速器找到了100多種粒子,

後來,到了上世紀50~70年代,楊振寧、溫伯格、希格斯、費曼、蓋爾曼等眾多世界頂級科學家的一起努力下,在狹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的基礎上,科學家得到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在這個模型中,他們把基本粒子分為:費米子和玻色子。

費米子可以理解成構成萬物的基本粒子,也就是說,如果你有一把神砍刀,然後你把物質一直對半砍,砍到最後的結果就是這類基本粒子,再往下砍都砍不動。這些費米子就包括了:6味夸克以及它們的反粒子,電子和電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μ子和μ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τ子和τ子中微子以及它們的反粒子。

(這裡補充一下,質子和中子並不是基本粒子,因為它門還可以再分成夸克)

玻色子可以理解成傳遞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我們都知道自然界中存在四大作用,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以及引力。

科學家通過實驗和理論的結合發現,在眾多波色子中,

膠子和介子傳遞強相互作用;

Z玻色子和W玻色子傳遞弱相互作用;

光子傳遞電磁相互作用。

希格斯玻色子賦予各種粒子質量。

至於引力並沒有統一到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當中。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要問物質的本質是什麼,那按照目前的理論來說,就是費米子和玻色子的集合。

而關於物質是如何產生的,其實本質上,我們可以理解成這些物質粒子是如何產生的。

物質粒子是如何產生的?

我們可以先直接給出答案,這些物質粒子是撞出來的。

宇宙大爆炸初期,溫度超級高,當時確實是「純能量」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大量的光子。

輻射的兩個量子或者說光子,是有可能會發生碰撞並消失的。它的能量和動量會產生兩個或者多個物質粒子。口說無憑,很多理論還是要靠實驗。事實上,科學家也確實是在高能物理實驗室中間接地觀測到了整個過程。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事情呢?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告訴我們,質量里還有能量,能量里還有質量,因此,處於靜止狀態的物質粒子也存在「靜止能量」,我們可以通過質能方程E=mc^2計算得到物質粒子的「靜止能量」。也就是說,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它們的對應關係是E=mc^2。

當兩個光子正面對撞時,兩個光子如果要產生質量為m的兩個物質粒子,那就得保證每個光子的能量必須大於或者等於每個物質粒子的「靜止能量」(在這裡就是mc^2),多餘的部分其實會提高物質粒子的速度。如果光子能量不夠,那就不會發生產生物質粒子。

那到底需要什麼樣條件才能獲得足夠能量的光子呢?

我們可以拿電子來舉例子,電子的「靜止能量」是0.511MeV,也就是說光子至少也要達到這個能量才有可能產生電子。

科學家通過計算就發現,在閾值溫度為60億度時,光子就有很大的可能性獲得這個能量,所以,如果宇宙大爆炸初期能夠達到這個溫度,實際上就能產生電子。

上文也說到了,宇宙起源於奇點的大爆炸,而奇點的溫度就是無限高的,從大爆炸開始,達到60億度並不要什麼難事,因此,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物質粒子就已經開始形成了,而主要的方式就是光子對撞。

不僅電子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實際上,中微子,μ子,介子等也都可以,下面就是不同粒子對應的靜止能量和閾值溫度。

關於「物質的本質」和「物質是怎麼產生的」,我們就說到這裡。

文章來源:鍾銘聊科學,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樹腦科普 的精彩文章:

上古神話傳說
互聯網預言大神精彩的演講:未來的12個趨勢

TAG:樹腦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