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被譽為明末名將擁兵百萬,但從其一生經歷來看,徒有虛名而已

他被譽為明末名將擁兵百萬,但從其一生經歷來看,徒有虛名而已

左良玉是明末清初時一個重要的人物,很多人對他的評價頗高,認為他驍勇善謀,算得上是一個名將。但也有不少人對他持有非議,認為他擁兵自重,不忠於大明王朝。那麼,左良玉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明史》對左良玉的評價是:「左良玉以驍勇之材,頻殲劇寇,遂擁強兵,驕亢自恣,緩則養寇以貽憂,急則棄甲以致潰。當時以不用命罪諸將者屢矣,而良玉偃蹇僨事,未正刑章,姑息釀患,是以卒至稱兵犯闕而不顧也。」

如果說1644年以前的明朝,戰爭只是這個王朝處理國事的一部分的話,那麼到了1644年,戰爭已成為它唯一的大事了,而且正是因為一連串的戰爭失敗,導致了它本身的滅亡。繼此而後的弘光政權,可以說它就是在戰爭中誕生的,戰爭對它來說,是關乎生死存亡的全部事業。

原來明朝的軍隊,一部分和清軍作戰遭到失敗,或降或亡,消滅了;另一部分和李自成的農民軍作戰也屢遭失敗,不斷地被摧毀了。弘光政權建立後,收拾來自北方的殘兵敗將和在南方保存下來的一些部隊,成了它的作戰力量。

具體來說,主要依靠駐守長江中游武昌地區的左良玉和長江北部的四總兵即黃得功、劉良佐、劉澤清、高傑指揮的明軍。左良玉的軍隊號稱百萬,實際有二三十萬。江北四總兵加起來也有三十四萬,總數大大超過清軍。

然而,這些人都不服從朝廷約束。弘光帝即位後,馬上封左良玉為寧南侯,黃得功為靖南侯,劉良佐為廣昌伯,劉澤清渭東平伯,高傑為興平伯,企圖以此籠絡他們以屏障南京,收復失地。

朝廷的封賞不僅沒有讓他們感恩,反而助長了這些武將們的驕橫氣焰,他們熱衷於爭城奪地,參與朝廷黨爭,在各自轄區內擄掠百姓,最後除黃得功一人戰死外,全部投降了清軍。

左良玉勢力最強,其擁兵自重、驕橫跋扈的表現更為突出。左良玉,字崑山,山東臨清人。他少為孤兒,由叔父養育成人,長身赤面,驍勇善騎射,目不知書而多智謀,撫士卒得其歡心,以故戰輒立功。

崇禎元年(1628年),左良玉為遼東車右營都司,因與後金作戰及調往關內鎮壓農民軍有功,六年(1632年)後升至總兵官。在後來河南剿殺農民軍的戰爭中,左良玉因與督撫不和,緩追養寇,多收降者以自重。這個時候,左良玉就稍稍顯露出跋扈的跡象。

經過多年的征戰,左良玉逐漸成為一個擁兵自重的軍閥,他在與農民軍作戰時,遇強則逃,遇弱者戰。崇禎九年(1636年),朝廷命左良玉和湯九州率軍赴河南夾擊起義軍,左良玉見起義軍勢大,中途擅自帶兵逃跑,導致湯九州部無援戰敗,他反以大捷上報朝廷。

次年,左良玉奉命馳援安慶,於途中擊敗楊四、侯馭民、郭三海等小股農民軍,急行軍趕到六安,擊潰農民軍羅汝才和馬守應部。應天巡撫張國維三次要求左良玉入山區緩剿,他全無反應,卻縱兵劫掠婦女,監軍太監力促才始去,但已喪失戰機。

崇禎十一年(1638年),左良玉率軍追擊張獻忠取得小勝。第二年,張獻忠於羅猴山設伏,大敗左良玉,殺死明軍上萬人,繳獲大量軍事物質。左良玉雖然打了敗仗,由於得到督師楊嗣昌的賞識,認為他有大將之才,不僅沒受懲治,反而升任平賊將軍,委以剿滅張獻忠全權。

左良玉兵敗而授平賊將軍,非但沒有感激圖報,反倒不把楊嗣昌放在眼裡,於是楊嗣昌私下答應總兵賀人龍,將來把平賊將軍之職交給他。不久,左良玉取得瑪瑙山大捷,大敗張獻忠部。

在這種情況下,楊嗣昌無法兌現對賀人龍的許諾,賀人龍怒氣沖沖將此事告訴左良玉,使左良玉對明朝更加三心二意。以致張獻忠殘部乘機逃入四川。楊嗣昌召左良玉軍追擊,連續下了九次軍令,他都沒有理會。

崇禎十五年(1642年)四月,李自成包圍開封,崇禎帝特別發給左良玉軍15萬兩犒軍銀,希望他去解開封之圍。明朝將領虎大威、楊德政和左良玉會師朱仙鎮,左良玉見李自成軍容甚壯,連夜拔營而逃,造成明軍全面崩潰。李自成率軍追擊,左良玉部大亂,丟棄輜重無數,這一戰,愈加顯示出左良玉一軍的無能。

開封戰後,左良玉成了喪家之犬,再也不敢與起義軍較量。李自成占荊襄,張獻忠下武昌,左良玉皆坐視不救,等到起義軍轉移,他就報告收復失地邀功。左良玉不遵明朝命令,他的部下多為投降的農民軍將領,也大都不受他的約束。

北京失陷後,他的部下請求趁勢傭兵南下,佔領江南,左良玉散盡金銀,才穩住了軍心。弘光帝即位後,頒詔武昌,左良玉竟不拜詔。兵部侍郎袁繼咸與左良玉有舊,致書左良玉,說福王按血緣當立,他才拜受詔書。弘光帝封他為寧南侯,對他保衛南京上游寄予厚望,豈料此舉不過是畫餅充饑而已。

左良玉死於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屬下將領秘不發喪,推舉他的兒子左夢庚為軍主,不久,左夢庚率部投降清軍。像左良玉這樣的一個人,無論如何也談不上名將,更不配為大明忠臣,後世流傳其戰功如何如何,不過虛名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千古歷史 的精彩文章:

淺談清代交際禮俗中的陋習,以及官場中的送禮學問
明代諸帝除朱元璋外,此盛世之君最重民意,凡民有所求無不從之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