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還有兩個不孝指什麼?原來如此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我們聽慣了的一句俗語,大家也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不孝順的表現有三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你不結婚、不生娃,不給家裡延續香火、不讓父母抱孫子——這顯然是一種非常傳統的觀念。

在現代社會,很多人漸漸對這句話提出了質疑。其實,這句話的原意確實和我們的理解有點偏差,它出自儒家「亞聖」孟子之口,《孟子·離婁上》記載,孟子曾經對舜結婚的事作出了一番點評:「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

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原來,當初舜雖然娶了娥皇、女英一雙姐妹花,享齊人之福,但他結婚的時候,沒把這事告訴自己的父母。因為舜的家庭情況很複雜,「父頑、母囂、弟傲」,舜好幾次差點死在家中,所以他結婚也不敢跟家裡說,怕節外生枝。

孟子顯然不太贊同舜的做法,才說了那麼一句。意思是:不孝的表現有很多種,其中最嚴重的就是沒盡到做後輩的本分。舜成親時不告訴父母,算是沒有盡本分。其中,「三」是一個虛數,孟子並沒在這話後面接著說,另外兩個不孝指什麼。

但孟子是誰?身為儒家的大佬,如果他穿越到現代,隨便發條微博都會有人跟帖。在古代,孟子也有很多粉絲,漢朝就有一位粉絲幫他補上了另外兩條「不孝」。這名粉絲是東漢的經學家趙岐,他專門出了《孟子》的注本,把孟子的話進行了一番詳細解釋。

趙岐是這麼說的:「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從這裡開始,「無後」就從「沒有盡到後輩本分」變成了「沒有後代」,意思變樣了。

但趙岐的說法很受歡迎並且流傳了下來,原因很簡單,在古代人們非常重視血脈的傳承,趙岐的觀點迎合了大眾的心思。我們先不說這種觀點在現代還適不適用,先來看一下,趙岐的另外兩個「不孝」有沒有道理呢?

首先趙岐認為,一昧順從父母、連父母犯了錯也不提醒、陷他們於不義,這是第一大「不孝」;其次,家裡條件不好,父母年老,做兒子的卻不想著好好讀書上進做官、奉養父母,這是第二大「不孝」。可以看出,趙岐的觀點具有非常明顯的傳統色彩。

不過小編認為,趙岐的觀點放到現代,依然有一些道理。身為子女,孝順父母並不是口頭上說說就好,如果子女完全不想著上進,讓父母日子好過一些,等於不孝;如果忽略了父母的情感需求,很少陪伴父母,那也是不孝。都說「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大家平時在生活中,重視與父母聯繫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蜀山筆俠 的精彩文章:

盜墓賊都不會碰的幾種古墓「寶物」,尤其最後一種,誰也不敢拿走
女兒8歲時作了半首詩,父親就預感她會流落青樓,後來果然應驗

TAG:蜀山筆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