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民國盛行的貨幣不是袁大頭,而是「小黃魚」,目前價值無法估量

民國盛行的貨幣不是袁大頭,而是「小黃魚」,目前價值無法估量

在很多民國戲中,台詞「黃魚」屢屢出現,每當發生戰爭,那些大門大戶的有錢人不是帶大量鈔票出逃,而是帶上足量的「黃魚」,這個黃魚基本意思大家都懂,就是金條嘛,在任何朝代任何年景那都是硬通貨,畢竟鈔票真的是紙,一旦發生戰爭,是沒有任何實際價值的,唯有這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才是值錢貨。

在民國那段動亂的時期,一般的富裕家庭,家中都會準備一些「黃魚」。在著名的諜戰劇《潛伏》中,姚晨扮演的游擊隊長翠平,經常的往雞窩裡藏金條,最後將私藏的27根金條作為黨費上交給了黨組織,相信大家印象一定比較深刻。這裡有一個問題,民國時期的金條,到底價值幾何呢?

金條一般分五錢、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數種,一般將十兩的金條稱為「大黃魚」而將一兩的金條稱為「小黃魚」。在民國時期,度量衡採用舊制,一斤等於16兩,一斤約等於580克。一條「大黃魚」的金條大概等於370克左右,按照金價兌換應該在10萬元左右。

據說那時三根大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套四合院,還可以在很多地方買上幾十畝地踏踏實實當地主。所以實際價值並不能簡單的換算成現在的十萬塊錢,現在拿三根金條可能連首付都交不起。

據統計,截止到1949年3月,國民黨生產了各種重量的金條約有111萬條,重量大約為153萬兩。但是,由於國民黨敗退台灣之後,絕大多數金條都被帶去台灣,留在大陸的金條並不多。而且,被留在大陸的金條大多數也被銀行回收並融化,因此,民間存有的金條數量十分稀少,再加上金條特定的歷史時間,小黃魚也成為收藏家最愛收藏的藏品之一。它的價值也不能簡單地用金錢來衡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舊人講史 的精彩文章:

皇帝每天沖洗「龍溝」,宮女為何搶著伺候?原來這份差事有大油水
為何千百年來,高麗只是對中國進貢稱臣,卻從未被吞併?

TAG:舊人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