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Oculus CTO卡馬克:Magic Leap過分炒作誇大實用性

Oculus CTO卡馬克:Magic Leap過分炒作誇大實用性

來源:新浪VR

在混合現實硬體和軟體領域,很少有人擁有Oculus首席技術官約翰·卡馬克(John Carmack)的專家級信譽,他在ID Software 的開創性3D工作在個人電腦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幾年後他把注意力轉向將VR硬體引入生活當中。Facebook最近表示,其Insight和Guardian運動跟蹤技術的未來是全天可穿戴增強現實眼鏡,但卡馬克強調,未來不會馬上出現,這一領域還有其他公司,特別是Magic Leap,但在他們早期的宣傳中還未被充分展現。

卡馬克在Joe Rogan體驗播客說,核心問題是,技術還沒有發展到可以把增強現實眼鏡做得足夠小,讓人們整天戴著。他說,現在Oculus可以製造一種「鞋盒大小的東西」,人們可以把它戴到世界各地,但在大多數地方它都不會被社會所接受。即使Oculus能把尺寸縮減四分之三,做成游泳鏡大小的可穿戴設備,他也不認為人們會願意長時間佩戴它,他指出,「我們還沒有製造出這種設備。」

卡馬克還努力為該技術定義真實的消費者應用,並指出他對最初看起來很有趣的許多「小演示」的「廣泛實用性」持懷疑態度。雖然微軟已經發現其HoloLens AR技術的企業用途,包括培訓和協作工程,但他說Magic Leap誇大了「實際能力」,並建議普通人不要花數千美元購買AR頭顯。因為視野有限,遊戲體驗也不好。

卡馬克堅持認為,即使是最近推出AR太陽鏡的公司也還沒有完全做到這一點。他說:「有幾家公司已經製造出了太陽鏡的外形,可以用顯示屏做一些小事情,但電池很快就用完了。」他建議,最終的目標是「我拿起增強現實眼鏡,然後它為我做了16個小時有用的事情。」

2015年,Magic Leap 在YouTube發布了一段演示視頻展示其神奇的增強現實技術,尤其是那段在學校禮堂中出魚躍而出的鯨魚,令外界大開眼界。不過,在2016年,外媒The Information拋出質疑稱Magic Leap此前展示的革命性增強現實技術,只是由一家視頻公司製作的特效。Magic Leap通過大量的營銷技巧和不切實際的願景來炒作自己的產品。

The Information曾列出的六大質疑:

質疑一:對外使用誤導性演示

Magic Leap曾多次利用YouTube視頻來展示其AR技術,比如官網的微型大象站在人手掌上、鯨魚跳出虛擬大海,落在球場的地板上。很多用戶也都是通過這樣視覺驚人的效果視頻,對Magic Leap產生了期待。

其中一個視頻「Just Another Day in the O?ce at Magic Leap。」在Youtube擁有超過340萬的播放量。Magic Leap用「這是我們正在辦公室玩的遊戲」對視頻進行了描述。

然而根據Magic Leap前員工爆料,當時根本沒有這樣一款遊戲,該視頻是由視覺特效工作室維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製作的。這家世界知名視覺特效工作室的作品名單中不乏《指環王》、《阿凡達》這樣的巨制。

然而相比概念宣傳,乃至虛假宣傳更嚴重的是,Magic Leap對外宣傳引以為傲的技術發展似乎也出現了問題。

質疑二:究竟是輕便的AR眼鏡,還是笨重的頭盔

Magic Leap此前對外宣傳以及法務糾紛中公布的細節表示,該公司的產品目標是一副輕便的AR眼鏡。而該公司前員工透露,Magic Leap在設備小型化方面遇到了困難,目前依舊是頭盔大小的笨重設備。

The Information在收到爆料後對Magic Leap CEO Rony Abovitz進行了訪談。然而面對媒體的質疑,Abovitz無奈公布了兩段演示視頻,並反覆強調保密性和對股東的重要性。

然而兩段演示中使用的是極為笨重的頭盔設備,通過多條電纜連接到大概六英尺遠的電腦上,此外演示視頻中晃動頭部會出現圖像模糊的情況。

有對比才有傷害,其競爭對手HoloLens不必與計算機聯機就能使用,而且晃動時也不會出現圖像模糊的問題。也就是說,Magic Leap相比HoloLens技術優勢沒有想像的那麼大。

Abovitz還向The Information展示了輕便版的「AR眼鏡」,這裡打引號是因為Abovitz並沒有實際使用這個設備展示其功能,而是口頭承諾「它的性能與大型頭盔一樣」(後面會提到)。當然,和往常一樣,Abovitz也沒有透露任何技術細節,反覆使用暗語來回答記者的試探。

微軟HoloLens已經在各個國家進行發售,然而Magic Leap的產品卻一次次推遲上市,有意思的是,Rony甚至承認消費者對他們期望太高,「我很好奇是不是大家期待我們能做出超前50年的產品」。

質疑三:難產的光場技術

圍繞Magic Leap有無數公司和技術人員猜測其專利和技術原理,甚至Magic Leap還把動態數字光場信號(Dynamic Digitized Lightfield Signal)註冊成了商標。

「光場顯示」(「light ?eld display」)原本是被Magic Leap提出來用於解決帶頭顯產生頭暈和噁心的問題,這個詞是2013年秋季Magic Leap為了A輪融資5000萬美元的過程中提出來的。根據The Information的描述,光場顯示類似於光釺掃描儀,通過激光快速來回掃描來呈像。關於這方面,Magic Leap的聯合創始人Mr Schowengerdt曾在華盛頓大學做過相關方面的研究。

然而根據Magic Leap前員工的爆料,這個光場技術的發展遇到了問題。

事實上,從2013年秋季到2014年底Magic Leap為了B輪融資推出的新原型頭顯,WD3(Wearable Demo Three),始終沒有運用到所謂的光場顯示,更別提後來的光場技術。

在WD3中使用的還是和初代「The Beast」一樣的技術,而就是這個頭顯和演示,還幫助Magic Leap完成了7.93億美元的C輪融資,直到今年2月估值45億美元。

有意思的是,Magic Leap把他們引以為傲的光場技術列為了長期項目,Abovitz甚至這麼回答,「你必須做出作出權衡,你有成千上萬的設計思路但必須思考我該選擇什麼(為了強調,這兩句話的主語都是you)。我們希望能夠在未來十年提高顯示技術,但我們也意識到,如果第一代產品不好,也就沒有未來的十年了」。

質疑四:最新原型和HoloLens的關係

上文提到Abovitz展示(卻沒有演示)了Magic Leap最新的產品原型AR眼鏡,這個在內部被稱為PEQ或者同代產品。

根據Magic Leap前員工爆料,PEQ採用的投影技術與HoloLens類似,沒有移動部件(moving parts)。而Abovitz對此反駁稱,「這是Magic Leap自己研發的新技術。PEQ相比早期原型還有很多缺陷。它沒有The Beast和WD3那樣的圖像深度。」(The PEQ prototype has a number of drawbacks compared to the earlier prototype devices)

值得一提的是,Abovitz還承認確實把設備搭載到這樣一副眼鏡上不太可能,不過他們或許有一種解決方案。( it will be impossible to put the device over a pair of glasses)

即使是這樣,Abovitz還是堅持認為PEQ比HoloLens好,「PEQ生成圖像更深而且看上去效果比HoloLens更好,特別是目標里用戶臉部更近的時候差別會很大。」

質疑五:Magic Leap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這也是此前被外界質疑的問題之一,在之前Magic Leap內部官司糾紛時也被爆出來過。Magic Leap這家與眾不同的高端科技初創公司建立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個城市,這裡也是Magic Leap CEO的老家。而現在許多科技初創公司基本都設立在矽谷和紐約以及波士頓,西雅圖,德州奧斯汀等城市的中心地區。

隨後Magic Leap遭遇了人才匱乏的問題,因為現在許多優秀的求職者都希望住在紐約或者是矽谷這樣的大城市。

Magic Leap在佛羅里達造了用於生產關鍵衍射光學部件的工廠,然而這對於初創公司來說是非常有挑戰性的。因為每一塊玻璃的微觀結構必須完全相同,任何差錯都會導致無法使用,這導致了生產成本極高(良率過低)。

對此Abovitz則表示衍射光學元件能夠幫助Magic Leap加快產品開發,他別無選擇,因為Magic Leap是在發明全新東西的。(there was no other choice because Magic Leap is inventing something that is new。)

另一個受到質疑的則是人員規模,目前Magic Leap擁有800多名員工,分布在以色列,紐西蘭,達拉斯,奧斯汀,山景城,舊金山和西雅圖的偏遠辦事處。然而,硬體公司Nest在商店中推出第一個產品時,只有75名員工。Oculus當時被Facebook以20億美元收購,向軟體開發商銷售第二版的VR頭顯的時候也只有75名員工。

「Magic Leap相比其他公司技術成本更加精簡」這是Abovitz對於公司成本問題的回答。

與HoloLens目前針對開發者、B端市場不同。Abovitz表示,Magic Leap是針對消費者市場。然而採用成本極其高昂的衍射光學元件,更別提光場技術(2013年的時候對外表示這個技術成本在1000美元以上),Magic Leap又如何能打開消費者市場呢?這也讓投資人之一Kleiner Perkins的Gordon感到擔憂。

讓我們再梳理一下Magic Leap的時間線:

2013年秋天開始,在為其5000萬美元的系列A輪融資籌款期間,Magic Leap展示了初代產品「The Beast」原型,當時這個The Beast有著冰箱的大小。

2014年底為了抬高B輪融資,Magic Leap推出了WD3原型頭盔,採用的不是所謂的光場技術,而是第一代The Beast的投影技術。這個WD3還幫助他們順利完成了7.93億美元的C輪融資,直到今年2月估值45億美元。

Kleiner Perkins的合伙人Bing Gordon表示,該公司在看到了The Beast的示威後,於2014年底投資了Magic Leap的B輪, 當時大家希望的是能夠讓設備小型化。

也就是說,谷歌、阿里、Andreessen Horowitz等大佬,確實有可能是在沒看到AR眼鏡的情況下,就進行了投資。

儘管遭到媒體行業的質疑,但成立8年的 Magic Leap已經完成23億美元融資,支持者包括了谷歌、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為何能頻頻獲得巨頭青睞?John Gaeta也解釋到,這些投資者,都曾造訪過Magic Leap,親身體驗過Magic Leap的技術展示。同時,更關鍵的是,John Gaeta稱「這些巨頭本身也都是平台的構建者,他們深刻地理解,一個平台需要去經歷什麼,用多長時間才能真正地成熟,然後到達一個拐點。這些大平台都是長期戰略思考者,他們能夠推測技術究竟在朝哪個方向發展」。

鑒於Carmack與混合現實社區的密切聯繫以及在業內最大的AR/VR公司之一工作,他對AR技術當前狀態的懷疑是值得注意的,儘管Facebook付出了種種努力,但Facebook仍未做好準備。如果像蘋果這樣的競爭對手比Facebook更早的推出一款可行的消費者AR產品,他似乎會像其他人一樣感到驚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瘋狂的 ETC:一場關於賬戶的戰爭
明星網紅代言、零元檢測,消費基因的花式營銷為了什麼?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