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中,所謂的「專業」與「業餘」

書法中,所謂的「專業」與「業餘」

相信許多人對書法是有困惑的,尤其是練書法的愛好者,明明自己也付出同樣多的時間、精力去學習,也在努力臨帖,可有些人只是打眼一看,就定論曰「業餘」「不專業」,為什麼?

想來,任何人聽到有人說自己業餘,都是不服氣的,書齡久者猶甚。科班練四年就專業,我練二十年還是業餘愛好者,憑什麼?

這理,真說不得。

當大多數愛好者還在問,我學顏體好還是歐體好?行書學王羲之好還是顏真卿米帶好?

這個層面肯定是沒有站在全局去看待書法的,所以肯定談不上專業,哪怕你已經學了三十年,五十年,已經有些成績,也只能算水平不錯的愛這一點不誇張,也不殘酷。

因為專業層面的知識,就像鹽一樣,能融入每一道菜,但是給每道菜帶來的味道不同,你只會一道菜,就只能理解一家鹹淡,自然只能算家庭婦男,當不得廚子,更當不得廚師。

無論專業、業餘。

書法都要講究個「筆法」「字法」「章法」。不講,連業餘都算不上,統稱江湖體。

我們臨帖,也就是為了學筆法、字法、章法。

而專業與業餘的區別,也就在於對這三個「法」的重視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同。舉個例子,就筆法來說七個字「起、行、收、提、按、轉、折」,古人是沒有這樣細緻化的,這是今人總結的簡本。

每一筆都有「起、行、收」三個動作,包括簡簡單單一個「點」,就是這個「`」。

想想看,下筆點一下,沒有後余動作,跟下筆點下之後還能調鋒收筆的,哪個專業?

肯定是後者。這就跟刷碗一樣,有人規規矩矩刷三遍,有人用水沖一下就完事,傻子都知道

哪個更乾淨。

可能就有人問了,為啥很多著名書法家隨隨便便點一下就是專業,我就是業餘?

你可能只看到了一個動作,但是這一個動作中細微的發力變化,調鋒變化,就是人家用功夫積累來的。

從慢到快,從肉眼可見的一點描三筆到一筆瞬間手指三次發力,靠的就是功夫,而且是正確的練習。

一筆一個動作,練十年也是一個動作,一筆三個動作,可能一開始需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去描,等時間久了,就可以在瞬間靠手指的細微調控完成。

所以功夫對大多數人來說,不是用時間來衡量的。

就好像我看到很多名家臨帖視頻下,有人是這樣評論的。「臨的這麼慢,比初學者都慢,這書法家名不副實」懂書法的人,看名家臨帖,一看臨的慢,會驚呼好細緻,每個用筆細節都表現出來了。

而業餘的人,也就是對筆法看的沒那麼細緻的人,看不到名家慢臨中表現的用筆細節,就會覺的很生硬,很做作。

這很正常。

其實所謂的專業,不是水平多高,而是對書法理解需要到一定層面

科班學三四年也沒有多高水平,但人家依舊專業。因為人家理解到位,看的細緻,看的準確,所以從水平低到高只是時間問題。

再舉個例子,米帶的經典反捺,跟螃蟹鉗子一如果你不能從外形中看懂他運筆的內質,那寫出來的捺,即便外形一樣,也是拼出來的。就像上圖中紅藍色拼接的一樣。

如果你能看懂這一捺,是由於筆勢向背的變化而來,那就不會拘泥於形狀,而是學的內在運筆規律

如綠色箭頭,是運筆方向的變化。先把筆鋒向上撇,寫捺點,然後運腕變換筆勢方向,由上轉下,拉出。

這就是對筆法理解層面的不同。

愛好者也知道是個反捺,每一捺也會有起行收的筆法,但是運筆中筆勢向背的變換,他可能就看不清了。

其實專業和業餘,區別就在於,一個看的深,一個看的淺。

只要書法理解層面夠深,你看到的東西就會越本質,越脫離這個人。

就好比上圖那個捺,如果你理解到筆勢向背變換的層面,那就可以用到歷代任何一位名家身上,而非只是米芾。

說個再通俗一點的「字法」問題。

還是上邊那個「東」字,你知道是米帶寫的,但你能一眼看到他的出處嗎?

不單這個字的外形,連鉤,連捺,都是從王羲之單字里變出來的,這不是米帶自創的。

這就是結構的出處問題。

你學了歐體,但你可知歐體是從魏碑加二王小楷而來?

一個人如果只看外形,他看歐陽詢的字,肯定看不到二王的東西。

有人肯定會問,練字,把字寫好了就行,研究這些出處有什麼用?

如果你能看到一個人字的出處,那就意味著你能看的到古人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如何創新。他既然能學二王而不露,這種思考方式,是不是對自己的創新有指導意義?

你不了解古人如何推陳出新,又如何能做到自己推陳出新?靠意念嗎?

對書法的發展,腦子中有清晰的脈絡,則看待所有的書家,看到的都不是外形。

這就要說到弘一法師的字。有很多人說弘一的字不算書法,或者說他字寫的不好。

這沒法解釋,如果你連古人對前人的繼承和創新都分不清,那你看弘一的字也不可能看懂,更看不出他這種創新是需要什麼境界。

弘一的字,無相無形,得大自在。不要說俗人寫不出,很多古代高手也到不了這個境界。

最後說弘一的取法,碑派筆法,已經化方為圓,而結字全法魏晉,自由一股風流氣,綜合來看,有南派俊秀,北派雄厚。

弘一的書法雖得益於佛法,但他書法的成就,可以完全與佛法脫離開,根本不必借佛法的高度去抬高他書法的境界。

專業與業餘差在哪呢?

就是理解層面的深度與廣度。當大多數人還在糾結米芾筆法,趙孟頫筆法的時候。其實他們已經可以統一概括為帖學筆法。

字帖,怎麼可能是碑派筆法呢?那你想想看。王羲之聖教序是帖學筆法,還是碑派筆法?肯定是帖學。

刻在石碑上的,不一定是碑派筆法,如趙之謙吳昌碩等碑學名家,寫在紙上的也不一定是帖學筆法。

二者是完全可以在用筆方式,用鋒方式上區分開。

帖學和碑學,用筆套路是不同的,可以簡單到某個動作,或者用鋒長短。

你看,總的很簡單。

但是如果你要自己總結的話,就肯定要對書史上下幾千年的東西都有了解才可以。

難道,書法練幾年,會寫幾個字就算專業?

難道,書法練幾年,會寫幾個字就算專業?

不否認練十幾二十年能寫的不錯,但是離好還是有區別的。

好的作品,一個字中,一筆中,一篇中,處處是變化,處處透露著歷代名家的信息,說白了就是有內涵。

而業餘的作品,字也不錯,但沒有內涵,通篇沒有變化,沒有亮點。

比如這篇作品。

不看字,單看章法,一眼就能看出這是手札的章法,雖然他的內容不是書信。

還是顯而易見的。專業和業餘,差別不在學的是哪本帖,而在對筆法,字法,章法理解的深度。

專業也分理解層面高低,當代名家理解書法的層面肯定比我們要深,我們沒練到那個層面也體會不到他們所知所想。

但從業餘的角度來說,專業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看帖,看古帖,一定要理解歷代的風格和演變,名家的繼承與開創。

我可能說過不止一兩次,我曾拿出兩年的時間對歷代名家的作品反覆觀看。我不知道什麼樣的字叫好,也不知道什麼樣的字叫不好,對好沒一個概念。這種「好」,絕不是喜好,而是歷代都存在的一種標準。

所以我翻遍了古人一流名家的作品,又翻遍二流名家的作品。對比一個人看不出來,對比一群人總會看出差距的。

就拿下象棋來說,不說特級大師,哪個大師不對棋譜輕車熟路?一種開局,一步行棋,都有著數種變化在腦海里,業餘的愛好者有嗎?不還是走一步看一步居多?

跟讀帖寫字一個道理,專業的人寫一個字能寫出幾種變化,用不同的風格寫,每個變化都有出處。

專業和業餘一定是有差距的。

有人說我寫顏體寫了二十年云云,這跟那些下象棋說自己研究連環馬,屏風馬二十年的棋手一個道理。

你研究八十年也打不了比賽啊,雖然可能在某一種套路上研究的比冠軍都深入,但是象棋不只有一種套路,是干變萬化的,看的是綜合實力。

屏風馬再厲害,人家專業選手算力在那擺著,你走一步,他後邊三五步都算出來了,提前給你堵死,你也沒處施展。

專業畢竟比的是綜合實力,就像田英章,歐楷雖然死板,不值得學,但沒法否認,人家歐楷寫的不錯,只不過沒有吹噓的那麼高。

但是你看他的行書,一點筆法和字法都沒有,活脫脫連筆字,你說他是專業還是業餘?

隨便來一個學了幾年的科班生或者業餘行書愛好者,寫行書草書都能斃了他,你說他就算頂個專業名頭,不害臊嗎?

書法,只是因為他沒有一種公平競技因素,所以他的專業和業餘很難區分。全靠自覺。

你願意學,願意多學,那就離專業越來越近,乃至專業水平越來越高。

想對書法理解的層面高一些,就只能先廣泛去吸收古人,從書法史開看,然後深入各個朝代,各個名家,每個名家的年齡段,作品風格的變化與發展等等,最後串成一條線,然後從中提煉出相通的東西。

很累,很煩,很枯燥,這就是業餘變專業的代價。

專業不是要求水平有多高,而是你需要具備一定量的知識。這些知識,不是十年八年每天花一兩個小時練練字就能得出來的。

這不叫枯燥,這叫休閑。

專業和業餘,無論哪種領域,都有一定共性,象棋就不說了,前文說過。單會開局,單會某一套路,或單會殘局,這都不算專業,專業需要都得會。

鬥地主呢,打發時間的遊戲,專業名叫二打一,要看自己的牌型決定行牌的套路,每個人出過的牌都得記住,一局記下來很簡單,但是幾局下來腦子就崩潰了,而且每一局要通過每個人行牌的信息合理推算出牌張的分布,都是比較費腦子的事兒。

跟書法是差不多的,很多基礎性的技能,還是要具備的比較全面,否則就只能當愛好。

任何事做好都不容易,都需要付出極大的精力。

所以說,專業看待筆法和業餘看待筆法,有很大差距,「起、行、收、提、按、轉、折」這幾個初學者就能練的動作,為啥能引出這麼多邏輯?

讀書就是先讀厚,再讀薄。大道至簡沒有錯,但每個人都是從簡開始,也沒見得大道。

可見中間還是需要一個從簡到繁,從薄到厚的過程。這裡就不多說了。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路,無從考證來源,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後台留言或直接聯繫我們告知刪除或標註來源,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怕黑與責任 的精彩文章:

草書章法形式美:多樣性的統一
寫了多年書法,別人卻不共鳴,原因找到了

TAG:怕黑與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