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陳丹青:沒照片我們還會畫畫嗎?

陳丹青:沒照片我們還會畫畫嗎?

來源 中國美術

《小唐》冷軍

「繪畫單一思維」

陳丹青說,20多年來中國具象作品,幾乎都用照片。沒有照片,我們無法畫畫。用照片意味著什麼?我們是在「利用照片」還是「畫照片」?

歷史地看,中國油畫的百年歷程,可以概括為架上繪畫的「單一思維」——我們的「留歐派」、「留蘇派」直到本土幾代油畫家,不論美學主張如何差異,都是架上繪畫的信仰者。即便像劉海粟、吳大羽等與西方早期現代主義幾乎同步,但是他們關心的問題不出架上繪畫範圍,完全不曾觸及西方同期以杜尚、達達為代表的另一路現代主義命題。

《出生地》郭潤文

1980年以來,中國文藝斷層開始了大規模彌合的過程,其參照系全部來自西方。在此文藝與國家改革開放的同步過程中,惟油畫家群處於相對的守勢,並持續強化單一繪畫思維。遠因,可能是中國自古即繪畫大國,「繪畫思維」一以貫穿,「繪畫觀」源遠流長;近因,則中國油畫自建國以來長期處於優越地位。中國油畫大展,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以畫種定義展覽主題的「展覽文化」。「油畫學會」的成立,在空前確立並凸顯油畫地位的同時,也空前凸顯了畫種工具意識。

《兩千年的兩個人》朝戈

畫家只看「印刷品」

陳丹青說,這種孤立的後果,說來十分矛盾而諷刺:中國油畫反而日益偏離「純繪畫」,普遍成為手工製作的「圖像」。

原因非常簡單,也非常嚴重,嚴重得好像沒有問題一樣:五十多年來,全國所有美術館沒有起碼的西方油畫收藏,連中國本土油畫史的殘缺文本,也在國家美術館剛剛設立長期陳列。除了留歐留蘇兩代前輩,許多油畫家對國外或本土「油畫」的視覺經驗與感性認知,幾乎全是油畫的「代用品」,即「機器複製圖像」(畫冊圖片)。

《車》劉曉東

面目全非的複製圖像,長期塑造了中國油畫家在欣賞方面的「集體偽經驗」。近二十年大量湧入的西方現代藝術也無非是「機器複製圖像」,基於此一「偽經驗」,創作中普遍的「圖式化」、「廣告化」、「卡通化」、「裝飾性」、「工藝性」等等「偽現代」效果,乃為邏輯的結果。

有人說,二十年間的不少外來展覽已經改變這種狀況,但事實是,這些外來展覽極其有限,混雜無序,恐怕進一步造成認識的誤區,而數量可觀、脈絡清晰的經典展覽,至今不曾來過。

《紅妝》陳承衛

也有人說:二十年來,大批油畫家遊歷歐美,遍看原作,難道還不知道油畫是什麼?

能混到出國的職業畫家絕大多數已在30至50歲之間,視覺「軟體結構」早已成型,補看真跡不過「還願」而已。直到今天,許多高中大學的繪畫學子在發矇階段看的是什麼?老是講「素描基礎」,可是誰在乎「視覺基礎」?

《蝴蝶》趙半狄

畫冊和照相機成主宰

陳丹青認為,今日中國油畫家人手一架照相機,加上一大堆畫冊與雜誌。

照相機加畫冊,是我們視覺經驗的全部來源。換句話說,機器複製圖像事實上支配著中國的架上油畫,而油畫家仍以可疑的方式思考「繪畫」,還不知道這一思考的支撐點,其實並不是繪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你見過這樣的清華嗎?這位清華美女學霸靠繪畫才華大火!
華國鋒楷書《岳陽樓記》,你覺得怎麼樣?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