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股票 > 北京的金融與上海的金融

北京的金融與上海的金融

私募工場(Funds-Works),素以嚴謹的調研和犀利的觀察,捕捉基金的潛台詞,嚴選底層標的,為投資者診斷私募、把脈資產。

來源:李義奇 |

北京的金融與上海的金融,不是競爭關係。

01先說說北京和上海

北京是首都,我們這樣一個文明古國的首都,與西方國家的首都,含義是不同的。官方的說法,北京是「四個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事實上,我們這樣的國家,首都必須是經濟中心,北京也是事實上的全國經濟中心。因為離開了組織的調配資源的能力,其他的中心可能不太靈光了。要保持中央對全國資源的組織調配的能力和效率,首都必須是經濟中心,特別是在金融功能這一塊兒。前些年有人講,金融功能就是首都功能,這個說法是有很深刻的道理在裡面的。雖然官方語言中沒有提到經濟中心,但這並不是否認,北京是事實上的全國經濟中心。舉個例子,金融街就在眼前。

北京必然是全國的經濟中心。而且,重點是金融中心。這是國情決定的。

至於上海。上海的崛起是近代的事,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簽訂的《南京條約》,五口通商,不到十年時間,上海就從一個小縣城,在對外經濟上超越了廣州,成為對外貿易的中心。這是由於上海優越的地理位置決定的。有些歷史學家講,太平天國的起源,就是因為上海的崛起,廣州的衰落,大批廣西挑夫失業造成的。這個不講了。

上海成為通商口岸主要是其地理位置方便。開通對外貿易以後,海運的重要性一下子就超越河運,貨物的集散地自然就由內陸河運的中心蘇州移至上海。外貿進口的貨物,先進入上海,再由上海運往全國各地分銷。出口的貨物先由全國各地運至上海,再裝上遠洋貨輪發往世界各地。上海成為對外對內貿易的中心。貿易興起後,引發了一系列的事件。首先是貿易興起後,商家有縱向一體化、降低成本有需要。商家紛紛在上海就近建廠生產,上海本地的工業隨之發展起來。其次是洋人為了維持貿易和生活秩序,將現代化的城市治理體系帶入上海的租界。在清末民初社會混亂的背景下,秩序的建立,安全的保障,使上海迅速成為一個聚寶盆,將江南各地甚至是全國各地的各種財富和資源吸引到上海。其三是與貿易相伴的文化交流。伴隨著物流的是人的流動,上海作為一個樞紐港口,在中西交流中甚至是遠東地區與世界各地的交流中,都處於不可替代的地位。西方人到遠東來首先要到達上海,遠東的人到西方去也需要從上海出發,人的集中與流動,帶來的是文化的交融與繁榮。早在十九世紀末,上海就被稱為「東方巴黎」。

上海扼長江出海口,背靠廣闊、肥沃、富足的長江中下游平原,面對太平洋彼岸美國及北美自由貿易區,處於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對接的咽喉要地。因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上海成為中國與世界交融發展的窗口。可以說,上海是中國現代化的窗口、國際化的窗口和工業化的窗口,是航運中心、工業中心、貿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地位不可取代(地理重要性遠超香港)。

02外在的表現與內在的機理

回過頭來說說金融產業。

有人講,從金融產業發展來看,北京和上海是競爭關係。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

北京的金融與上海的金融,在產業表現上,業態、機構、人員、資產、收入、利潤等等,都有相關的數據可以比較,甚至可以找差距、分優劣。這些都沒問題,甚至都有相關的理論支撐。但是,大家想過沒有,北京的金融與上海的金融,是一個什麼的關係呢?

有人講,兩地金融產業發展的定位不同。北京是總部金融,上海是市場金融,北京是國家金融管理中心,上海是市場化的國際金融中心。這些說法都有道理,也有依據,但不準確。比如金融街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這個說法,如果拿到世界上,在國際金融市場上,別人就無法理解。國家金融管理中心這個概念,當年我們曾經做過很多論證的努力。現在來看,這是中國人自己玩跟自己玩一個的政治化的詞語,無法納入到現代金融的分析框架中來。

借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北京的金融與上海的金融之間的關係。如果說全國的金融是一棵樹,說北京的金融和上海的金融是這棵樹上的兩個不同的樹枝,我想有不少人會不同意的。因為上海的金融這個看來比較茂盛的樹枝,是長在北京的金融這個樹榦上的。兩者不是並列關係。

一個生長在另一個之上,兩者是因果關係。並列關係的含義是,如果總量一定的情況下,並列的雙方存在此漲彼消的外在表現。因果關係的含義是,往好處說是大家共存共榮,生死與共。不客氣地講,一個的發展取決於另一個。

表面上看,一個金融機構去上海了,北京就會少一個機構,是此漲彼消。事實上,從根子上講,這樣的一個機構會不會出現,允不允許存在,還是北京說了算。雖然這些年我們大力推動金融市場化改革,市場盈利機會對機構的吸引力大大提升,但就中國的金融市場來講,市場的機會,盈利的機會,兩個城市相比,哪裡多一些?金融街聚集的機構和人員,就是答案。再之,上海的金融機構,很多都是北京的金融機構的分支,總行與分支行,是並列關係嗎?

所以說,從金融產業帶來的稅收、就業等地方性經濟貢獻的角度,北京與上海可以比較。但就帶來這些稅收、增加值、 就業的金融產業發展角度,北京的金融與上海的金融不是並列關係,不是競爭關係。

再回到那個比喻上來。如果全國的金融是一棵大樹,北京的金融就是樹根和樹榦,上海的金融則是樹枝,儘管它一枝獨秀,是那個一枝獨秀的樹枝。

03所以說,上海的金融發展的如何,根子在北京

當有時候你所有的努力,都比不上一紙文件;幾乎所有的市場信號,都抵抗不過長官意志的時候,不用懷疑,真實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上海的金融產業發展,不取決於上海想如何如何,而是取決於北京想讓上海如何如何。

04那麼,北京的金融產業發展,決定因素又是什麼呢?

原來我們搞過一個金融街產業發展的的分析框架,每個季度做一次分析。儘管幾個數據體系、統計口徑不一致,但是,長期追蹤這些數據的變化,也能感受到市場變化的先機。金融街的發展,在金融產業這一塊兒,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個生態框架。經濟形勢的變化,特別是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是起因。當這些變化儘可能多地發源於、變化於這個生態框架之內時,金融街產業數據的變化,會顯著地領先於全國宏觀經濟的變化。我在2014、2015年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信號。相信到現在,如果校正各大行自行調整核算體系的數據干擾,這個信號依然存在。而且,邏輯上也能講得通(不講了)。

對金融街來講,政策的重要性遠遠大於機構,儘管機構也是政策變化的結晶。說的再直白一些,上海的金融與北京的金融,在稅收、就業、產值等方面的表現,國家金融當局有很強的掌控能力。這一點,與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一樣。

注意,國家金融當局都在北京,在金融街。

05尊重事物發展內在的規律,因勢而為

財政分權與金融集權,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宏觀經濟穩定的法寶。金融領域,是高度的中央集權,地方可以作為的空間,很小。需要反思。外在的扶持,包括一些地方性的政策和服務,不是金融產業發展的決定因素,甚至連重要因素,都算不上。

所以,我們應該抱著一種謙卑的態度,做好地面服務工作。地方在金融發展方面,任何宏大的構想,都是沒有根據的瞎琢磨。只能因勢而為。

不客氣地講,在社會治理和商務服務方面,尤其是精細化服務方面,兩地還是有差距的。這個才是方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undsWorks 的精彩文章:

投資基本功全套工具方法論:數據、盡調、行研等史上最全收藏
負利率:金融之殤、財政之機

TAG:Funds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