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連環殺手去世30年後,為何美國仍有人對他產生畸形迷戀?

連環殺手去世30年後,為何美國仍有人對他產生畸形迷戀?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

8月中旬,一個出人意料的名字登上了美國推特的實時熱搜:泰德·邦迪(Ted Bundy)。

泰德·邦迪是誰?

他是20世紀70年代的冷血殺手、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連環殺人犯之一,也是殺害章瑩穎的兇手克里斯滕森的崇拜對象——克里斯滕森曾對其女友吹噓,章瑩穎是他的第13個受害者(未確認),「上一個能與我比肩的殺手只有泰德·邦迪。」

1989年1月24日,早晨7:16分,42歲的邦迪在佛羅里達州的監獄內被綁在電椅上執行死刑。監獄外,是上千名歡呼鼓舞的民眾。

然而,在邦迪死去的30年里,仍有他的支持者在網上為他辯護,向他致敬。

推特的熱搜起於一場爭執,查爾斯·曼森(美國60年代連環殺人魔,擁有數十名信徒)和泰德·邦迪的狂熱追隨者在推特上打起了口水仗,主題是「最厲害的連環殺手到底是誰」?

雙方甚至拿出了當時的庭審錄像,力圖比較犯罪時的一些殘忍細節來達到勝出的目的。

乍看之下,這種行徑與「飯圈粉絲維護愛豆」無異,但對象是兩個作惡多端且已被執行死刑的連環殺人犯,難免令大量旁觀者感到震驚與擔憂。

不少推特用戶表示,難以理解這些追隨者對連環殺人犯的迷戀。「我們應該記住受害者,而非加害者的名字。」絕大多數人對此義憤填膺。

某推特用戶截圖(圖/縱相新聞)

「今天我發現,連環殺人犯泰德·邦迪在推特上火起來了。他的粉絲希望人們記住他的名字——除此之外,他們還說邦迪『比查爾斯·曼森厲害』。恰恰相反,大家應該記住那些被他殺害的無辜少女的名字。」BBC廣播主持人傑里米·維恩(Jeremy Vine)針對此事評論道。

如今,推特已經屏蔽了大部分與此事有關的負面推文。但《滾石》雜誌在報道時發現,國際版抖音(TikTok)上,有不少女性裝扮成泰德·邦迪的受害者吸引眼球。

「@xxxtentashion」抖音截圖(圖/縱相新聞)

用戶「xxxtentashion」就發布過一條視頻,她在描述欄一行寫道:「現在是1977年,你跟著一個叫做泰德的帥哥離開了派對…」畫面中的她化著復古妝容,穿上牛仔褲後,自導自演在派對和人打招呼,最後卻在卧室地板被拖走。

這條引人遐想的內容,將謀殺了至少30位女性的連環殺人犯當作幻想對象,卻獲得了超過一萬的點贊。

泰德·邦迪到底做了什麼?

1974年,美國西北部的警署徹底亂了。自春天伊始,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就不斷出現女大學生失蹤的報案,僅半年內就有六名女生被綁架後失蹤,但執法部門線索寥寥。

1974年,華盛頓大學附近的小巷有一名女性失蹤(圖/西雅圖時報)

當時的報紙刊登著失蹤女性的消息(圖/西雅圖時報)

警方第一次知道兇手的長相,是在同年的7月14日。那是個風和日麗的周日,距西雅圖不遠的一個州立公園裡一派熱鬧景象,大約4萬人前往此地度假。

但當日,兩個素不相識的女孩——23歲的簡妮斯·奧特(Janice Ott)和19歲的丹尼斯·納斯倫德(Denise Naslund)——卻就此消失了。

警方在調查中發現,當天有個自稱是「泰德」的男性接近過好幾名女性。據這些女性回憶,「泰德」的一隻手臂上綁著繃帶,開一輛棕色的大眾甲殼蟲汽車。他以受傷為由,聲稱自己無法將帆船搬出後備箱,試圖將女性誘騙至車內。

這是當地連續出現年輕女性失蹤案以來,第一樁發生在白天的事件,且兩案的時間間隔不到4小時。警方意識到,兇手開始變得大膽了。

一張嫌疑人素描刊登在了當地的報紙上。很快,邦迪當時的女友伊麗莎白·克勒普弗(Elizabeth Kloepfer)、法學院教授和兩位前同事都認出了畫中那張熟悉的臉。

由於車子型號、人物側寫都能與泰德·邦迪的身份對應,四個人均撥打了舉報電話。

但警方很快排除了邦迪的作案嫌疑:當時的邦迪剛從華盛頓大學心理系畢業,正在西雅圖大學法學院攻讀碩士。一邊是28歲、案底清白的法學院學生,一邊是罪行累累的綁架慣犯,他們怎麼也無法將這兩種形象聯繫到一起。

泰德·邦迪和他的甲殼蟲汽車(圖/網路)

於是,邦迪在8月順利搬去了位於猶他州的鹽湖城,進入猶他大學法學院重新進修第一年的法律課程。與此同時,一連串新的綁架案正醞釀在這片土地上。

從9月到11月,猶他州至少有5名年輕女性在遭遇強姦後被勒住脖子窒息而亡。在伊麗莎白再三舉報之下,警方將邦迪的名字列入了嫌疑人範圍內,但仍然沒有充足的證據表明邦迪就是兇手。

轉機出現在1975年9月,邦迪將自己的大眾甲殼蟲賣給了費城郊外的一名青年。猶他警方扣押了這輛車,FBI在車上搜出的毛髮樣本與三位受害者的毛髮相匹配。

這三位受害者素不相識,頭髮卻出現在同一輛車中,這才大大增加了警方對邦迪的懷疑。

由於當時,幾乎所有被邦迪綁架的女性都被殺害,求證變得極為困難。但幸運的是,邦迪車中發現的毛髮,有一部分是屬於卡蘿·達隆奇(Carol DaRonch)的,案發時僅18歲的達隆奇在1974年遭到襲擊後奮力掙扎,有幸逃過死劫,願意配合警方指認。

倖存者卡蘿·達隆奇(左)(圖/AP)

儘管以謀殺定罪泰德·邦迪仍有難度,但綁架加重情節罪和強姦未遂足以將他告上法庭。

不同尋常的「完美殺人犯」?

1976年2月,邦迪第一次因為涉嫌綁架而踏入猶他州的法庭上時,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站在審判席上的人有著一頭光澤的淺棕色短髮,一雙藍眼睛炯炯有神,笑容迷人。最重要的是,他在法官面前看起來十分自信。

泰德·邦迪(截圖自Netflix紀錄片)

綁架殺人犯?一定是哪裡搞錯了。

儘管對連環殺人犯的故事並不陌生,但美國人對犯罪嫌疑人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從查爾斯·曼森到約翰·蓋西,連環殺手應該是漂泊者、反叛者、失敗者和仇恨者。

而他們眼中的邦迪擁有全然不同的特質:他讀詩歌,熱愛戶外運動,甚至救起過一個溺水的小孩,是美國精神中一切美好的縮影。

當時的《紐約時報》稱,在美國許多地方,有不少人甚至篤信邦迪才是受害者:他的殺人故事只是他妒忌心很強的未婚妻捏造出的一個謊言,而後另有所圖的警察、渴望升遷的檢察長和不勞而獲的記者在有意無意間集體構陷了泰德·邦迪。

1977年,泰德邦迪被護送出科羅拉州多阿斯彭市的法院,不久後便越獄逃走(圖/AP)

邦迪越獄前的監獄房間(圖/AP)

但隨後發生的故事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因綁架被判最高15年有期徒刑的邦迪在1977年兩次越獄。靠著偷車和逃票,邦迪一路從科羅拉多州流亡到了佛羅里達州,並化名克里斯,在佛羅里達州立大學附近的一間假日旅館內住了下來。

1978年1月15日凌晨2:45分,邦迪闖入了該校的一個宿舍。他在15分鐘內連續攻擊了四名女大學生,造成兩人死亡;離開宿舍後,他又非法侵入了一名女大學生的公寓,重傷毀掉了那名女孩的舞蹈生涯。

2月8日,年僅12歲的金伯利·里奇在課間返家後,再沒出現在教室,她的部分屍體在7周後才被發現……

《聖彼得堡時報》當時的報道

當月,邦迪再次被捕,這一次,對他發起的指控是謀殺。

在1974年到1978年,邦迪的手上染著無數殞命女子的鮮血——華盛頓州10個,猶他州6個,科羅拉多州3個,佛羅里達州6個——且作案手段極其殘忍,大部分女孩,都在生前或死後遭受過性侵和其他身體折磨。

部分被邦迪殺害的女性(圖/推特)

庭審進入第四周時,美國有線電視台CBS News的記者前往佛羅里達州對此進行了報道。

從當時的新聞畫面可以看出,由於案件公開審理,旁聽席上坐滿了市民——大部分都是和被害者同齡的年輕女性,據報道,甚至有人從美國西北角的西雅圖專程趕到東南角的佛羅里達州。

邦迪謀殺的女性數量龐大,庭上證據繁多,檢方提供的照片包括被害者的屍體、犯罪現場濺滿血跡的枕頭、以及邦迪實施性侵的證據。

前來旁聽的年輕女性(截圖自CBS News)

但整間屋子的焦點,無疑是坐在審判席上的泰德·邦迪本人。

休庭期間,記者採訪了前來旁聽的年輕女性。

「我不怕他,他看起來不像是會殺人的類型。」一位短髮的年輕女孩說。

(截圖自CBS News)

「他每次回頭,我都會覺得,哦不,他接下來就要衝著我來了。」另一位金髮女孩說道。

「但你對這種感覺十分著迷?」記者問道。

「非常…非常著迷。我每晚入睡前都會因為太害怕而鎖上房門。」她回答。

暴力成癮:交叉的個人慾望與公眾幻想

布法羅大學教授大衛·史密德(David Schmid)曾在2005年出版《天生名人:美國文化下的連環殺人犯》。他寫道,從1980年代開始,連環殺人犯從街頭小報的主人公一躍成為媒體的主流報道對象。

關於邦迪生平的回憶錄和採訪書籍層出不窮(圖/縱相新聞)

90年代左右,HBO出品《美國卧底》系列紀錄片,主人公是包括泰德·邦迪在內的三個連環殺手。這些主角過去的訪談被重新渲染,片中還請到演員場景重現。殺手人生故事的每一處細節都被細細刻畫,成為觀眾合理化其所做之事的依據。

史密德在書中寫道,媒體對這些故事表現出的關注度導致了另一層後果:連環殺人犯愈發強烈地意識到,他們的身份更像是名人,是受眾關心的公眾人物。而這恰恰給他們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台和利用名氣的機會。

邦迪被執行死刑30年後,Netflix發行紀錄片「對話殺手:泰德邦迪錄像帶」(圖/Netflix)

邦迪的「完美人設」,也是在這樣一次次刻畫中被不斷加深、鞏固。

以庭審為例,若細心觀察當時的錄像,不難發現,邦迪大部分時間確實可以用「泰然自若」來形容:

每次上庭,他總是抱著厚厚一沓案卷和筆記,乍看之下,似乎更像一名律師,而非十惡不赦的被告。在為自己辯護時,他習慣靠著椅背,翹起二郎腿,呈現出一種輕鬆的姿態。

邦迪在辯護時狀態顯得很放鬆(截圖自庭審視頻)

但1983年4月,發表在《華盛頓郵報》上的一篇報道,似乎更能反映真實的狀況。報道提到,作為一個研究案例,邦迪一直是充滿吸引力的對象。但現實中的邦迪並不如此。

「邦迪有挖鼻子和咬指甲的強迫症,也並非傳說中的高智商(IQ約為124,與正常大學生相同)。儘管在本科學習中表現尚可,但他並未通過法學院的課程。他讀的書很少,也沒怎麼去過別的地方旅行。他展現出的老練僅是表面的,緊張時也會結巴。」

上海德瑞姆教育的心理諮詢師王懷齊告訴東方網·縱相新聞,泰德·邦迪在精神病學上屬於較為典型的心理變態人格特質,是介於精神病人和正常人之間的分類。

對此,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的教授詹姆斯·法隆在他的《天生變態狂》一書中有更為詳細的闡述:在人際關係上表現誇張、充滿欺詐;在感情因素上的表現是毫無悔意、拒絕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被捕後,邦迪毫不避諱鏡頭(圖/網路,侵刪)

邦迪在法庭上拒不認罪,並利用自己的外表和學歷塑造出迷人、博學、高智商的行為,恰恰符合這種心理特徵。

王懷齊分析,像邦迪這樣的連環殺人犯,隔離了正常人對於喜怒哀樂的認知。為了實現自己的力量,他們在殺人後通常不會露出蛛絲馬跡,反而能以自洽的邏輯博取他人的信任。

「因為我們正常人都會有恐懼感。但他們能夠屏蔽內心的恐懼感(而殺這麼多人),所以這會讓別人覺得,他們在挑戰一種人類的極限。」

美國熒屏文化對連環殺手一直青睞有加。

1927年,希區柯克拍出《房客》,風靡一時。大約50年後,《沉默的羔羊》登陸院線,票房口碑雙收,還一舉奪得五項奧斯卡獎。

《沉默的羔羊》主角漢尼拔原型的靈感,部分便來自於邦迪。這部電影的成功,正式奠定了連環殺手在美國文化中的流行程度。人們對同類型故事的渴求之後更呈井噴式地爆發。

電影《沉默的羔羊》中,主角漢尼拔的原型靈感部分來自於邦迪

早在1998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馬克·賽爾策(Mark Seltzer)就在自己的書中寫過:

「連環殺人案已經在我們的文化中佔有一席之地,暴力成癮被當做一種集體景觀。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慾望和公眾幻想交叉在了一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相新聞 的精彩文章:

薩爾瓦多女子誕下死胎被判謀殺罪,重審後無罪釋放

TAG:縱相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