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從小被父母嘲笑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從小被父母嘲笑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時間撥回小時候。

比賽拿到第三名,你正為此興高采烈的時候,爸爸媽媽會與你一同慶祝,還是澆下一盆戒驕戒躁的冷水:「才第三名而已……」

暗戀的對象心中另有其人,你將這個苦悶的秘密分享給爸媽之後,他們是安慰你鼓勵你,還是取笑你質疑你:「我看是你不夠好,人家才不喜歡你。」

你是否因此受委屈 | Pixabay

如果父母做出了後者的反應,這看起來似乎也沒有體罰、暴力等那樣恐怖。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父母的嘲弄可能也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導致孩子與同齡人的相處出現問題,欺凌別人或者被人欺凌。

嘲弄型的父母

青少年的欺凌與被欺凌行為,可能與家庭有關。比如,許多「小霸王」的父母,要麼本身就不友善,要麼經常責罰或拒絕孩子。還有一種類型的家長,他們通常會使用一些貶低或輕視的話語,讓孩子感到羞辱或挫敗——我們稱之為「嘲弄型家長」。他們教育出來的小孩,可能也會遭遇類似的問題。

這是最近發表於《青少年和青春期雜誌》(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上的研究結果。來自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加拿大蒙特利爾的康考迪亞大學、瑞典的烏普薩拉大學的研究人員,對 1409 名七至九年級(13 至 15 歲)的青少年進行了連續三年的跟蹤調查。他們讓孩子回答問卷,並且控制了諸如體罰、過度控制等可能影響結果的變數;研究者想知道,父母的育兒模式、孩子對憤怒情緒的調整能力、孩子在校內或校外捲入欺凌關係等問題之間,是否存在聯繫

育兒模式會有什麼影響?| Pixabay

例如,關於父母是否屬於嘲弄型家長,研究者會通過問卷,來評估在與父母的交流過程中,孩子們是否感受到了鄙視、諷刺、貶低、批評等情緒。這些問題類似於這樣——

· 你是否曾經告訴父母某件事情,結果他們卻用這件事情來反駁你?

· 如果你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告訴父母,他們是否曾經以此來取笑你?

· 你是否曾經和父母分享過什麼事情,後來又後悔讓他們知道?

· 你是否曾私下告訴父母某件事情,結果他們卻反覆拿這件事情出來談論?

· 你是否曾經因為自發告訴父母某件事情,然後受到懲罰?

· 你是否因為讓父母知道太多關於自己的事情而感到後悔?後悔的頻率有多高?

捲入欺凌關係的孩子

研究結果表明,嘲弄型家長的教育方式,可能會導致青春期少年對於憤怒情緒的管理失調——這種不當的憤怒,是情緒管理出現困難的標誌,它會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引發言語和身體上的攻擊、敵意等。

對憤怒情緒的管理失調 | Pixabay

當這種憤怒情緒持續增加,孩子們與同齡人的相處可能會變得困難,甚至捲入欺凌關係。例如,孩子可能會將這種憤怒和羞辱,施加於同齡人身上,做出欺凌行為。又或者,當孩子在父母的嘲弄中變得順從和聽話,他們可能會感到無力,自我感覺可能會被削弱;從而,面對同齡人的欺凌時,可能也會表現得更加被動和服從,成為欺凌中的受害者

除了純欺凌者與純受害者,研究者還注意到另一種情況——這些被父母嘲弄的孩子,還可能會成為「欺凌者-受害者」,也就是欺凌別人、同時也受到欺凌的人。之前有研究表明,欺凌者-受害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更加糟糕,具有行為困難和自殺念頭的風險也更大。如果能確定造成這種狀態的特定家庭因素,或許能從根本上限制或預防這些不良後果的產生。

嘲弄型育兒可能會讓孩子與同齡人的相處出現問題 | Pixabay

「不恰當的人際關係,似乎會從父母的身上傳遞給孩子,從而導致青少年與同齡人之間的交往困境。具體來說,嘲弄型的教育模式會在孩子和家長之間,觸發一個關於憤怒和負面反應的惡性循環。」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的心理學教授、本研究的作者之一布雷特·勞爾森(Brett Laursen)博士認為:「我們的研究很重要,因為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父母對孩子的貶低和批評會如何影響孩子,阻礙他們與同齡人建立積極關係的能力。」

另一位作者、康考迪亞大學的丹尼爾·J·迪克森(Daniel J. Dickson)博士也認為,這個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家長必須意識到自己對青少年情緒的影響,並且應該要採取措施,確保孩子在家裡不會有被嘲弄的感覺。」

畢竟,輕蔑和諷刺這些看似無害的行為,或許在你意想不到的時候,已經給小朋友造成了長久的傷害。

作者:Gisele Galoustian

翻譯:莫軒

編輯:麥麥

參考來源:

[1]Daniel J. Dickson,Brett Laursen,Olivia Valdes. 2019.Derisive Parenting Fosters Dysregulated Anger in Adolescent Children and Subsequent Difficulties with Peers. Journal of Youth and Adolescence. 48 (8): 1567-1579.

[2]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fau-tb070819.php

譯文來自果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 的精彩文章:

別再輕易說自己有強迫症了,真正的它是個可怕的死循環
不想學畫畫了!我要讓顏料自己長出圖案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