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用AI識別帝都、魔都,「智能遙感解譯」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

用AI識別帝都、魔都,「智能遙感解譯」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

1979年至2019年,上海世博會園區用地的道路、建築、工地、綠地和水體有哪些變化?今天上午舉行的2019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智煥新動能」主題論壇上,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立展示了智能遙感解譯技術的價值——傳統的人工目視解譯耗時耗力,半自動化軟體解譯則準確率有限,如今用深度學習這種人工智慧技術識別遙感圖像,將給遙感行業帶來一場革命。

公眾可登錄我國首個在線智能遙感解譯平台「感知地球」(rs.sensetime.com),體驗人工智慧對北京、上海遙感圖像的識別,包括道路、船舶、用地分類檢測以及一段時間的城市變化監測。

雲雪識別率超過專業人員

遙感泛指所有遠距離探測,人造衛星、飛機等飛行器搭載的儀器對地球表面進行遙測,可獲得大量遙感數據。來自Pixalytics公司的數據顯示:2016年至今,全球已發射並處於工作狀態的對地觀測衛星數量大幅增長,從2016年的374顆增至2019年的710顆。這必然使對地觀測圖像激增,隨之而來的是衛星遙感數據分析市場的擴大。據衛星諮詢公司NSR預測,到2027年,全球衛星數據分析市場總額將達到181億美元。

這麼多的數據、這麼大的市場,給人工智慧賦能遙感行業帶來了機遇。商湯科技遙感事業部總經理張琳介紹,傳統的遙感圖像解譯方法是人工目視和半自動化軟體。前者是指專業人員標註圖像上的各種地物,標註完一幅圖通常需要一周左右;後者是用軟體對圖像進行定量分析,其準確率提升已遇到瓶頸,因為這類定量分析軟體不夠智能,識別地物的準確率不會超過專業人員。

隨著深度學習演算法的興起,人工智慧已在人臉識別、圍棋等領域超越人類。在遙感圖像解譯領域,深度學習系統也有望做到這一點。目前,商湯科技在雲雪檢測這個遙感解譯環節超越了人類,準確率比專業人員高1.5個百分點。「在衛星遙感圖像中,雲和雪比較難區分。通過大數據訓練和專用演算法開發,商湯遙感平台對雲和雪的識別率超過96%。」

由於地物種類繁多,讓人工智慧系統識別遙感圖像的難度很高。研發團隊需要不斷地對系統進行各種數據的訓練,並開發出遙感專用的一系列演算法模型。例如,商湯遙感事業部正在與水利部門合作,讓系統學習識別河道周圍的水土擾動變化斑塊。對於這種斑塊,監測人員往往會漏檢很多。人工智慧系統的漏檢率則很低,它會把所有疑似斑塊都檢測出來,隨後讓工作人員一一識別,成為他們的得力助手。

人工智慧催生遙感新應用

為了讓公眾對智能遙感解譯有直觀了解,商湯科技上個月發布了「感知地球」(SenseEarth)網路平台。輸入相應網址後,你就能看到北京和上海的衛星遙感地圖。地圖上有一個框,可以用滑鼠進行縮放。用這個框選定北京或上海的一個區域後,點擊「道路檢測」或「船舶檢測」圖標,地圖上就會出現紅色記號標註的密集路網和一艘艘船隻;點擊「用地分類」圖標,地圖上則會出現多種顏色的區域,分別對應耕地、林地、草地、濕地、水體、不透水層等10類用地;點擊「變化監測」,再選擇兩個年份和月份,你會看到地圖上出現了一個個用紅線划出的小區域,那裡就是遙感圖像發生變化的區域,反映了城市變遷的點點滴滴。

智能遙感城市解譯平台的問世,讓城市精細化管理多了「天眼神器」,可與布設在地表的攝像頭等感測器組成天地一體化感知網路。在上海市經信委支持下,商湯科技正在與上海水務、住建、測繪等多個部門商談合作,謀劃這一新的人工智慧應用場景。「我們和商業衛星公司合作,獲得的上海遙感圖像每天更新,解析度為3米。人工智慧的快速解譯功能,可以幫助政府部門開展一系列精細化管理工作。」張琳舉例說,對城市河湖水面面積的監測可依靠「AI天眼」,搭建違章建築的行為也會被它及時察覺。

通過人工智慧賦能,遙感圖像的解譯周期將大幅縮短,從而催生一些新的遙感應用。例如在金融行業,智能遙感解譯能獲取鐵礦石等大宗商品的港口運輸、部分開採信息,使業內人士對其現貨量有更準確的了解,從而對期貨漲跌作出預測。在農業和保險行業,保險公司可根據智能解譯農作物遙感圖像的數據,更精準地開展承保、災害預警、核保業務。在電力和石油行業,智能遙感解譯有望與無人機巡線結合,以更低的成本排查電力線路、石油管道的故障和隱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1500名旅客海上遇險怎麼救?上海國際郵輪遇險應急演習在吳淞口舉行
目擊與思考上海文化從高原攀向高峰,毛時安《攀登者》首發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