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ZAO」的AI換臉APP刷屏,漏洞百出的人臉識別未來還會好嗎?

「ZAO」的AI換臉APP刷屏,漏洞百出的人臉識別未來還會好嗎?

前段時間,「喬碧蘿殿下」直播時暴露了自己的真實長相,一度引發熱議,打賞第一的用戶直接註銷了賬號,無疑證明了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

昨日晚間,一個名為「ZAO」的AI換臉APP就有這個功能。用戶只要上傳一張照片,就能將自己的臉換成明星的臉。隨時隨地「變臉」任意一個明星人物,這樣的誘惑可能是ZAO火爆的原因,但人臉識別帶來的風險也是需要關注的問題。

將「AI換臉」開放給億萬普通用戶的隱私安全風險尚未被慎重考慮過,當人臉成為「數字ID」,潘多拉魔盒正在被打開。

從ZAO的用戶協議中就能看到巨大安全隱患:如果您把用戶內容中的人臉換成您或他人的臉,您同意或確保肖像權利人同意授予ZAO及其關聯公司全球範圍內的完全免費、不可撤銷、永久、可轉授權和可在許可的權利,包括但不限於:人臉照片、圖片、視頻資料等肖像資料中所含的您或肖像權利人的肖像權,以及利用技術對您或肖像權利人的肖像進行形式改動。

人臉識別技術已經走入了我們的生活,多種解決方案適合國內多個應用場景,在娛樂、安防、商業解決方案、金融等領域也就出現了不少產品。不久前,AI復原老照片火爆網路。除了復原照片,現代技術還能僅憑一張照片的影像,立體化人物。在電子消費中,刷臉解鎖也被帶到了千元機範疇。新零售無人化進程,也將刷臉支付帶進了商超。

我們從阿爾法狗戰勝圍棋冠軍開始見識到AI的威力,如今人工智慧已經逐漸走嚮應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自動駕駛、機器人……這些技術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不知不覺中,一波人工智慧換臉應用的熱潮已經出現,我們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陷阱之中。

人臉識別技術領域急需標準和規範出現,以便於監管。

人工智慧發展迅速,人臉識別技術與安全問題尚存

AI技術的重要升級就是它具備深度學習能力。其中圖像捕捉、分類處理、動態識別等功能,可以用在人臉識別之中。

人臉識別已有30年的研發歷史,但技術遠不成熟,識別效果不盡人意。近年來,硬體運算能力的提升和深度神經網路的研發投入,成為了人臉識別技術發展的兩大重要因素。

人臉識別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大眾也普遍接受這種形式。據艾媒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中國使用過刷臉支付的網民佔比?18.7%,在中國使用過刷臉支付用戶中,75.0%認為刷臉支付更加簡潔方便。

因此,眾多AI公司、研究機構參與到人臉識別產業中,設計晶元、演算法計算、數據收集等人臉識別的上中下游環節。比如海康威視、佳都科技等上市公司,依圖、曠視、商湯科技等新興企業,還有涉及眾多領域的互聯網巨頭BAT。

互聯網巨頭不斷推動,越來越多的人臉識別選項出現在消費者面前,人臉識別正在朝著廣泛的商業化發展,在人臉識別應用的產業鏈條里,硬體設備製造、系統集成及運營服務是三大核心。

在硬體製造方面,基本是長期從事安防行業或者智能硬體的巨頭企業會更有話語權。專註於演算法服務的新興企業,則相當於方案提供商,他們會在尋求商業化變現上更加積極,因此我們會看到很多不成熟的應用。

目前,針對演算法的LFW排名中,在包含場景、背景信息的靜態人臉識別中,大部分知名企業人眼識別精度可達99.5%以上。但在實際應用中,需要在環境光照變化中提取到人臉信息,處理演算法也要充分適應環境,因此可能到來識別誤差。

人臉識別已經走入各行各業,除了這些技術問題,數據安全問題是消費者熱議的一個問題。

百萬數據泄露,人臉識別技術遭遇滑鐵盧

人臉識別為追求快速商業化變現走入了多個行業,因為人臉識別獲取信息的特殊性,再加上相關不完善的法律,消費者必然無法保護自己的人臉信息。

但對個人層面來說,如果人臉識別商用,人臉信息被第三方應用,那麼消費者的行動軌跡將被一覽無餘,大數據下可能存在各種消費陷阱。

艾媒資訊《2019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風險預警白皮書》數據顯示,64.1%的中國網民認為人工智慧是存在風險/安全威脅的,人臉識別在網民認為的現階段風險最高人工智慧產品中,僅次於無人駕駛汽車。

人臉識別不需要直接接觸就能提取信息的特質,也容易被偽造3D頭像等技術破解,另外還存在人臉識別公司信息泄露的事件,現階段這些問題難以避免。

數據安全和識別誤差是現階段存在的兩個問題。

首先說數據安全問題,人臉識別的安全性在應用上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由於人臉識別的信息存儲仍基於計算機可識別的語言,也就是常說的數字或特定代碼,隨著這些數據價值的提高,時期遭到黑客攻擊的風險也會隨之提高。

以ZAO軟體為例,即使ZAO平台本身不將用戶數據用作他用,但它保存著你的人臉、手機等信息,也有遭遇黑客盜取資料的可能,這是有先例存在的。

今年年初,深網視界公司被曝發生數據泄露,致使250萬人的私人信息能夠不受限制的被訪問,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據了解,深網視界主營業務為人臉識別、AI和安防,一家定位為「AI 安防」的公司發生如此大規模的信息泄露事件,不免令人唏噓。

CF40學術顧問、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說:「現在,互聯網金融業務經常受到黑客攻擊,這些攻擊實際都是突破了網路認證系統。所以,如果網上傳遞識別信息,而沒有較高的技術門檻做保障,任由誰都可以開發,而且以廉價和便捷為出發點而忽視安全水準,那偽造就不可避免,網路黑客也將大行其道。所以,所有互聯網識別技術必須接受公安部門的技術監控。」

其次是人臉識別技術的錯誤百出。據《全球人工智慧科學研究院》發布消息,8月初,一個3D列印的公眾號發布了一個測試視頻,在視頻中,工作人員使用3D列印製作的蠟像人頭,騙過了支付寶的人臉識別系統,成功付款買到了火車票。

還有一個烏龍事件要強調,亞馬遜在2016年推出的圖像識別AI系統Rekognition,曾將28名美國國會議員識別成罪犯。

在未來的應用環境中,如何維持或提高人臉識別演算法的識別率,目前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在信息化時代,消費者早已如同裸奔,人臉識別走進各行各業的趨勢難以逆轉。人臉識別尚存的數據安全和識別誤差的問題,讓其不可避免的走向了AI技術的極端。

人臉識別技術的未來,還會好嗎?

面對人臉信息數據泄露問題,雖然法律和監管方面並沒有明確規定,但是相關部門已經開始發聲。

今年七月份,央行科技司司長李偉在第四屆全球金融科技(北京)峰會上表示,人臉是非常敏感的個人信息。一旦泄露或者被盜取,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他強調,有技術也不能濫用,有技術也不能任性。「特別是一些企業設計模式場景不考慮這些問題:一方面刷臉,另外一方面還讓人在大的屏幕上輸入自己的手機號碼,這是多麼危險的事情。對於這種創新,我覺得應該要及時指出來糾正。」

人工智慧的基石是數據,政府和企業在實際應用中所收集的數據如若被不當地處理或操縱,則會引發比以往數據隱私醜聞更大的風險,以及政府和企業尚未內化的聲譽風險。因此,要防止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濫用和失控,應該從意識形態開始建立科學的數據價值觀體系。

人臉識別技術問題尚存,從技術和制度上也應該有邊界和底線。

黃奇帆在今年8月10日的第三屆中國金融四十人伊春論壇上表示,「網上安全認證技術,比如生物、二維碼、虹膜、指紋、刷臉、聲音等辨別認證技術必須『特許經營』,凡此類技術公司設立必須』先證後照』,必須有較高的進入門檻。」

科技的發展是對生活方式的重塑,普羅大眾都應該平等地享受科學技術帶來的便利與可能。未來的人工智慧發展已有跡可循,而構建一個開放安全開放的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確保造福人類更是所有部門和企業都應該關注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深度分銷過時了
采埃孚展示安全、動力、智能領域的最新布局

TAG:億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