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太極心法假借修真法則即是太極拳修鍊中的玄關一竅!切記切記!

太極心法假借修真法則即是太極拳修鍊中的玄關一竅!切記切記!

云:修為在心。也就是明確地告訴我們,太極拳的修為,實質是心的修為。修鍊太極拳離開了心的修為,是無法邁進太極拳最高聖殿的。因此,師亦云:練拳靠悟。何謂悟?師曰:悟即吾心。

何謂心?太極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體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個心,也不完全等同於人們日常生活中進行思考或進行認知活動的那個心。其所言之心,是使人無欲無私、勿忘勿助、清凈空明,如老子所說:「虛其心,實其腹」的那個心;又如孟子所主張的「存心養性」以「養吾浩然之氣」的那個心;也是禪宗告誡人們頓悟而明心見性、即心即佛的那個心。假如朋友問:如果真有這個心,這個心應如何定義,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準確定義,也無法用我們的語言對心進行定位;但我知道,無論老子還是孟子,無論道學、儒學還是釋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與具體中,在理性與感性中,在推理與妙想中,在正向與逆向中,在明確與模糊中,在實有與虛無中,超越其對立,追尋同一、歸一、統一,而達至圓滿的內心世界。如果非要給心定名,似乎可以稱之為精神世界,或者乾脆就將心稱之為道;心即道,道即心。太極學子更可以理解為:心即太極,太極即心。

何謂心法?修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為心法;太極心法就是遵太極拳道而修養自心之法。這裡所言心法有兩層含義。其一為方法;其二為法則。我個人認為,就太極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點應該是指法則。因為太極拳道之心法,其特點是心無常心,法無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則即法。正如拳論所言:功夫無息法自修。太極拳心法是統領太極拳修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隨意更改的法則,或許可以稱之為太極拳王國的憲法。而方法是個性化的範疇,每個修鍊者都可以、也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的具體方法。當今有些太極名家把行拳走架時,如何配合形體動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稱之為心法,我個人認為似乎不妥。不論是手擎小氣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氣球按潛到水下也罷,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為當中的一些具體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應該是太極拳道所言之心法。因為太極心法是由道而生的最根本、最本質、最深刻的法則,而不是表面的、現象的、個性的、具體的想法、念法或做法。太極心法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它統領並體現在太極拳領域的各個門派,因此超越楊式、陳式、吳式等各個派別,更不屬於哪個人。它或許只從屬於太極拳道。

有同道會問:你把太極心法稱之為太極王國之憲法或根本大法,那麼這心法是不是非常的深奧與神秘呢?在此我首先要說明一點:太極心法既不深奧,更非神秘。所謂太極心法絕不是高深莫測的理論,也不是神神秘秘的玄學,更不是抽象離奇的幻影。恰恰相反,正是前輩先人通過挖掘與傳承,經過不斷地實踐總結,歸納提煉出完整系統的太極心法,使原本深奧神秘的拳理,變得淺顯易懂;使本來抽象模糊的拳義,變得形象具體;使最初繁雜含混的方法,變得簡單可行。總之,正是太極心法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把「十年不出門」的太極拳,由難變易,由深轉淺,由繁成簡。因此,要想在太極拳的修為中,登堂入室、攀登高峰,只有一絲不苟地學悟太極心法。遵心法而修,循心法而為,才有入門登峰的可能。正因為如此,太極心法多年來被門裡的人視為密不外傳之法寶。

在過去的歷史條件下,教拳成為了生存的職業與謀生的手段。因而,把太極心法藏而秘之,這是可以理解的。其實,所謂之密,是人為所致。時至今日,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我們要把太極拳這個民族文化之瑰寶繼承下來並傳承下去,就要去偽存真、揭密示人、共同勉學。如此才能在太極拳的修為中無愧祖宗、無愧後人、無愧吾心。

言歸正傳,何謂太極心法?師曾秘訓:「一求三修即為心法。」何謂一求?即:處處求中。何謂三修?其一,反向修義;其二,假借修真;其三,層層修分。關於這一求三修的具體內涵分述如下。

一、處處求中

關於一求三修的太極心法,本人依據自身學悟的體會,用今天的詞語概括為:一個核心三個基本點。一個核心即處處求中。為什麼把求中視為太極拳修鍊中的核心呢?如王宗岳先師在《太極拳論》中開篇即曰:「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師亦云:「無過不及者,中也。」因此,在太極拳修鍊中,不管是練習基礎功法,還是盤拳走架;無論是揉手聽勁,或是打手搏擊,毫無例外,都要時時處處遵循無過不及這個唯一準則。可以說王宗岳先師《太極拳論》通篇闡述的核心就是無過不及。「人剛我揉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是在論述無過不及。「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這依然是在論述無過不及。因此,我們可以把太極拳的修鍊過程歸結為無過不及而求中的過程。

關於中,求中作為太極心法之核心,她是如何具體體現的。我們知道,太極拳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瑰寶,是以陰陽學說與道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底蘊的武術拳種之一。她最重要的特點是充分而完美地體現了中國道家思想中古典的辯證哲學。分陰陽與合太極,就在這一分一合之中,運用並展示出陰陽之間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相互統一與相互變轉的根本屬性。在傳承著幾千年前遠古母系文明的《老子》中,就用了極為精妙的文字,對這個辯證思想做了深刻的論述,這就是「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用了形象而精闢的「相」訣文字,明確地指出任何事物有這一面,也就有另一面;而且這兩面相反相成、相剋相生,相依待而存在,誰也離不了誰,要這個而不要另一個,根本是不可能的。難是對易而言,長是對短而比,高是對下而說,前是對後而論,……。正是遵《老子》學說而作的《太極拳論》清楚地告訴我們:「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有些太極名家總結出了太極拳的特點:以小搏大、以慢制快、以少勝多、以柔克剛……。誠然,這些確是太極拳的特點,不容質疑。可是,它只是揭示了小與大、慢與快、少與多、柔與剛等等陰陽矛盾相對立的一面,是不全面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既對立又統一的另一面。同時,這一面與另一面還保持著相互變轉的關係。依據陰陽相濟的這一根本法則,秉承老子的相訣文字,我的太極拳傳承的前輩們總結出了太極心法「相字十六訣」,即:「鬆緊相適、快慢相間、剛柔相濟、輕重相出、曲直相依、起落相成、前後相連、左右相系、上下相隨、大小相含、多少相存、內外相融、開合相寓、動靜相因、有無相生、虛實相伴。」相字十六訣可以說基本上較全面而系統地把太極拳所涉及的從外到內、從形到神、從方位到行功等諸方面對立統一的關係,做了具體的表述。這相字十六訣寓意深刻地指明了練太極拳時,只練松而否定緊,只找柔而排斥剛,只講慢而丟失快,只要輕而抹煞重,只有曲而忽視直……都是有悖於太極拳陰陽相濟這一根本法則的。相字十六訣告訴我們,在太極拳修鍊中,既要松,也找緊;要松中有緊,緊中有松,鬆緊相適。這裡所言鬆緊相適,就是松多則懈,緊多則僵;松與緊不多不少而適中,即松與緊無過不及,也就是鬆緊求中。同理,剛柔相濟就是剛少則軟,柔缺則硬;剛與柔無過不及而剛柔求中。同樣,快與慢、輕與重、曲與直、大與小、動與靜、虛與實……都存在著對立統一而求中的關係。

或許有朋友問:依照相字十六訣所言求中而修鍊太極拳會得到什麼樣的結果呢?師曾諄諄告誡:「鬆緊求中而沉,輕重求中而穩,曲直求中而彈,剛柔求中而韌,快慢求中而勻,內外求中而整,虛實求中而靈,有無求中而變。」因此,處處求中就可以歸納為八個字:沉穩、彈韌、勻整、靈變。此八個字就是求中在太極拳修鍊中的具體體現,也就是求中之結果。

處處求中是太極心法的核心法則。在太極拳修鍊中要處處求中,就必須做到心裡有中;要時時處處把握著「中」這把無過不及的標尺,去檢驗、衡量自身的一思一念、一舉一動;要把自己的身心內外聚斂在「中」這個核心點周圍。這樣你就可以摒棄那些:松對還是緊對、柔好還是剛好、快點兒還是慢點兒等等混亂雜念的干擾。你會發現處處求中時反而覺得行拳走架、聽勁摸手有了遵循;散亂變集中了,複雜變簡單了。當用求中這把鑰匙打開了太極拳奧秘這把鎖,你會真正體會到:松也不對,緊也不對,鬆緊適中才對;柔也不好,剛也不好,剛柔相濟而中最好……。你才真正悟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名言之理;真正邁進「拳無拳,意無意,有意無意是真意」之太極神奇的妙境。

二、反向修義

反向修義是太極心法三個重要基本點之一;也是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對太極心法最主要的方法論詮釋。可以說修鍊太極拳離開反向修義這個法則,將無法邁進太極拳核心之門;背離或不能正確運用反向修義法則,確是不少修鍊者經過幾十年練功仍不入門的原因之一。師云:「拳重在悟理明義,明義貴在反向修為。」

應該說反向修義這個法則,既不是太極拳派生,更非太極拳獨屬,而是宇宙萬物運行發展規律的必然。太極心法所言之反向修義,是依據太極陰陽論與太極拳道而產生的重要修心法則。我們知道,陰陽論是我國古典道家哲學思想的核心理論,她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相互對立、相互統一、相互消長、相互變轉、相反相成的運化規律。萬物本源之根本就是老子所言之道,而太極拳正是以拳之形式體現和反映著道的實質。可以認為,道之所有品質和屬性,均無一例外地能在太極拳中完整展現出來。

做為太極心法的基本法則,反向修義關鍵在「反」字。綜觀《老子》會發現,老子所論之道具有自然而流動性、無限而永恆性、復歸而循環性、逆向而否定性。「反」是復歸而循環性與逆向而否定性在道中的具體體現。細讀《老子》不難發現:「虛其心,實其腹」;「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曲則全,枉則直」;「重為輕根,靜為躁君」;「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大直若曲」;「正言若反」;「反者道之動」等等立論,無一不貫通著「反」這個逆向而否定的法則;無不顯現著「反」揭示了事物物極必反與復歸而循環的本質。

宇宙萬物均是存在正反兩個方面,或者說整體=正面 反面。正與反相對立又統一,構成了一個完整體。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大多是事物的正面,因為正面是外顯的、實在的與表淺的;而反面是隱含的、虛化的與深厚的。這種多年習慣使然的片面性,使得多數人在做人處世的行為中,抓局部失整體、看表面丟本質、顧前面落後面。而道告訴我們要抓大放小、由表及裡、從前至後。「反」既然是道的重要屬性,她必然也就會體現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的方方面面。

反向修義法則以三種屬性完整而系統地貫穿在太極拳修為的過程中。其一:陽由陰生與陰自陽出,即陰陽互為其根。首先,讓我們以太極拳修鍊中輕與重這一對立關係為例,來剖析一下互為其根這一屬性。《太極拳論》云:「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可為什麼許多練拳者輕靈未得,反而在盤拳走架時一舉動則全身俱顯輕浮;與人打手時,出手則輕率妄動、輕飄無根。此病之表象是輕浮、輕率與輕飄,而病之根源實則是未得「重」之過。正如老子所言:「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老子以他特有的逆向思維,一針見血地闡明了重與輕、靜與躁是相反相成、互為其根的辯證關係。他告誡人們,君主治國安邦與平民處世做人時,輕失去重則失去根基,必然會輕率行事、輕浮妄動、輕薄待人而註定失敗;動離開靜則躁動無主,必然會急躁盲動、浮躁冒動、焦躁亂動而導致失衡。因此,在太極拳修練中要避免輕而失根之病,就必須遵太極心法反向修義之法則:輕必須出自於重!要在求厚重時而得輕靈;就是欲得輕靈要反求厚重;要把練輕求輕的練法改變為練重求輕。這就是反向修義。如此,才能做到拳諺所云:「練得千斤體,用時四兩功」。可見,厚重為體,輕靈為用。厚重為根干,輕靈為枝葉。根深才能葉茂。誠然,在太極拳練重求輕的修鍊過程中,既要輕而不浮,還要重而不滯。要輕重相出而中,如師所云:「輕而不浮則靈,重而不滯才厚。」

厚而重是太極拳修鍊中的重要根基。厚重是由積蓄而得。在與人打手中,如何才能搭手瞬間就發人於丈外呢?師曰:「能蓄能發」。《拳論》云:「蓄而後發」。由此可知,發人的關鍵在於能蓄;要積而厚之,蓄而重之。如何能蓄呢?師亦曰:「輕靈能蓄。」如是可見,輕靈是為了積蓄;輕靈才能走化自如。能走化才能存蓄;能存蓄才能發打。正像水庫蓄足水後,開閘放水才能發電。因此,如同重為輕根之理:蓄為髮根,能蓄能發,蓄而後發;發而即蓄,有蓄有發,不蓄不發。正如《老子》所論:「早服謂之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老子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提前做好準備,要重視積蓄充足的後備力量。同時慎用積蓄,厚積而薄發:四兩可行,不用半斤;一分剛好,不多半厘。且隨用隨蓄,則後勁無窮,必勝無疑。

因此,在太極拳修鍊中,正確運用太極心法反向修義之法則,就能完整系統的理解並掌握輕與重、發與蓄、開與合、化與打、聚與散等諸元素相生相出,互為其根的真義。

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在太極拳修為中始終貫穿著三種屬性。我們已經知道了其一,是陰陽互為其根性。本篇將重點闡述其二:陰陽否極必反(返)性。

太極陰陽論清楚地揭示了宇宙萬物陰極而復陽、陽極而歸陰的運化規律。而這一規律在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中,以陰陽相反相成,否(物)極必反(返)的屬性完整而系統地貫穿並體現著。如《老子》云:「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老子意寓深刻地告訴我們:萬物之運行規律,不就像是和拉弓一個道理么?抬弓過高就應該向下低些;抬弓低了則必須向上舉些;力大弓弦過緊,就需要減力使弓弦回鬆些;力欠弓弦過松,就一定加力使弓弦繃緊些。在這裡老子形象而具體的用張弓之高與低、松與緊來隱喻任何事物都存在著相反相成而否極必反的屬性。拉弓的目的是放箭,因此張弓高了要降,低了要抬,力多則減,力小需加。這樣才能做到張弓穩定、平衡而準確;才能弓滿如月,張弛衡穩,一箭中的。

綜觀王宗岳先師《太極拳論》中談及內勁僅一處,即:「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拳論清晰地指出了勁可以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然究其本質實則僅有二勁:蓄勁和發勁,或稱之為陰勁和陽勁。如師所云:「內勁者,一蓄一發也。」在拳論中,王宗岳先師也如老子一樣,將抽象莫測的內勁形象具體地喻為張弓放箭。他告訴我們太極拳所求之內勁正是由這一張一弛、一緊一松,一蓄一發而生;在張與馳、緊與松、蓄與發相適而中且相反相成中,太極內勁有得。或者言之,拳中內勁是張時反求馳、緊中反求松,馳時要找張、松中要尋緊的產物。因此,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只有深刻地認識反向修義法則中陰陽相反相成的屬性,正確地遵循運用這一屬性,無論走架盤拳或摸手聽勁,均應做到反寓其退而進、反尋其緊而松、反問其柔而剛、反求其虛而實。如此,太極神奇之內勁即在這進進退退、剛剛柔柔、鬆鬆緊緊、虛虛實實的相反相成之中孕育而生。

由此可知,事物總是在朝與自己相反的方向行進。否極必反或物極必返才是事物發展之必然。如同四季之冷暖:冬季冷至三九,必會返暖;夏時熱到三伏,一定轉涼。更如月盈則虧、夜黑晝明、水滿則溢、雨過天晴等等自然界之萬事萬物均遵循必返法則而行。既然必反,就必須防反。比如寒則添衣、熱則減衣,這是遵循規律而添減;但請注意:添減過頭,也依然遵必反法則而向相反結果發展。添多添早會捂而生疾;減早減多仍會受涼而病。因此,我們的老祖宗在遵必反法則的同時,處處防反,即:要重視必反法則的另一種傾向;總結出了在適時適量添減衣衫的過程中,還要春捂秋凍的經驗。

然而,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明知必反,卻還反著來。明知吸煙有害,卻煙不離手;明知貪則必亡,卻仍貪得無厭,最終落得身敗名裂。日常生活如此,在練拳修為中同樣犯此毛病。在行拳走架中本應遵循: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虛實互轉;松極轉緊,緊極歸松,鬆緊相變之原則。可是,有些人卻非要背道而馳,堅持所謂:實要實足,虛要虛透;有松無緊,大松大柔。這是多麼明顯地違背了太極陰陽理論的錯誤練法。試想,與人打手時,左右腳前後分立,如左為實腳而實足,右為虛腳而虛透,左實右虛,實足虛透而分家獨立,把自己的虛實清楚而分明的展示給對方。請問,在這種情形下,虛實如何變轉?人不知我、我獨知人又如何能做到?如此的虛實分家,就必然把自己的命脈拱手交給了對方,豈有不敗之理?

在太極拳的修鍊中,如師所云:「補虛難。」行拳走架中,逢多必缺、過之不及。修鍊的關鍵就在於:缺則填、少則添、虛則補。可是,把填理解為增,把添認為是加,把補等同於滿,這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反而求之,即:填要舍、添需放、補能給,此乃太極拳與人打手之真義。然而,亦如師云:「舍己難。」君不見本應將己身平松放落、與地相和,卻偏要五指抓地、足下生根。君不見原是捨己從人、沾粘連隨,卻反而不舍不給、非丟即頂,產生頂抗丟偏之病就在情理之中了。只有捨得給人、捨己從人,才能無過不及而中;相濟而中才能從人仍由己。

老子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可見,天之道,即事物的本源,應遵多則減、缺則補而趨平衡求中之原則。然而,人之道,即常人的習慣,卻時常相反。在現實中,既然人對天經常反動,那麼,就讓我們遵循這樣一種方法,或者說是一種公式,即反之再反、否定之否定,不就在反而又反中獲得了正確的結果嗎?因此,在太極拳的修鍊中,改變自己幾十年養成的習慣,就必須針對習慣相反而求。只有這樣,堅持知反、遵反、防反而反向修義之法則,才能悟真道、修真心、練真功,而在太極高峰的攀登中,登堂入室,有所真得。

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的第三種屬性:陰陽相含自變性。

《太極拳論》云:「動之則分,靜之則合」;「虛實宜分清楚。」《十三勢歌》亦云:「變轉虛實須留意。」由此可知,太極拳修鍊不但要以分清虛實為第一要義,更要虛實能隨意變轉;如果虛實不能隨意相互轉變,則必有「遲重之慮」而定無「圓活之趣」。那麼,在太極拳修鍊中如何能做到虛實分清,而且還能隨意自變呢?這是一個在太極拳修為中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不但是具有太極拳能否入門的根本性,同時也是一個被相當多的修鍊者誤解而帶有普遍性的課題。

首先,讓我們對當今有些太極名家在這個問題上出現的明顯有悖於太極陰陽學說的論述加以剖析。比如,有位名家關於分清虛實是這樣表述的:「重心在左則左實右虛;重心在右則右實左虛。如不能分,則邁步重滯,自立不穩,所謂單重則輕,雙重則滯即指此。」另一個名家則在其著作中著重強調:「單腿重心立柱式身形是絕對的,雙重僅是過渡。重心腿(腳)要實足,虛腿(腳)要虛凈。」在此暫且先不論這些名家們的功夫高下,僅就上述觀點,談點愚見。不恭之處,還請見諒。

大家都公認我們的祖先以一幅太極(陰陽)圖完美、深刻、系統、全面地揭示了宇宙萬物之陰陽對立統一而相互變轉的運化規律。它凝結並展示著中華民族特有的哲學思想。反覆認真地學悟太極圖就會發現:黑白魚發生相互變轉,其實質並非位置、方向的顛倒和互換,而是如師所云:妙在魚眼。正因為黑魚中含有白眼,此白眼實乃轉黑而白的生命之機;白魚中含有黑睛,此黑睛才是由白變黑的轉化之種。這白眼與黑睛才是陰陽虛實變轉之根本。就好像圍棋之黑白子,無論哪一方:以眼為機,有眼則活。這才是:黑白先後不為奇,虛實實虛是圍棋。此白眼與黑睛恰似星星之火,燎原之勢由此而生。因此,太極圖清楚地告訴我們:陰陽虛實相互變轉,其實質是陰陽虛實的相含自變;相含自變之根本,就在於陰中之陽、虛中含實,陽中之陰、實中有虛。所以,反觀名家所言:「重心在左則左實右虛;重心在右則右實左虛。」或「實要實足,虛要虛凈」等等這些把虛實分家獨立:虛凈而虛無實,實足而實無虛;把虛實之相含自變,理解為左虛右實或右虛左實的位置互變之論,均有悖於太極陰陽圖之實質。

再讀王宗岳先師之《太極拳論》更不難發現,《拳論》簡潔鮮明地告訴我們:「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讓我們以《拳論》為尺再次比對名家之言。《拳論》云:「左重則左虛」;名家說:「重心在左則左實右虛」,且「重心腿(腳)要實足」。《拳論》云:「右重則右杳」;名家道:「重心在右則右實左虛」,更強調「虛腿(腳)要虛凈」。由此顯見,名家之言與《太極拳論》相背相離。孰是孰非,不言而喻。

再讓我們進一步剖析太極拳修鍊非「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不可之原因。此處所言重之義,可理解為重要、重點、重心。就陰陽虛實而論,重為陽、為實無可厚非。有人會問:照此說來左重則左實沒有錯呀?然而,這只是表象的理解。深層思辨就會明白:正是因為重為實,才要把重深藏於內而外顯為虛。有如作戰,我方之重,即主力部隊如果部署在左,則要「左重則左虛」,即藏而不露、秘不示人,決不能讓對手知道主力的隱藏位置。如果主力部隊部署在右,則要「右重則右杳」,即封鎖消息、杳無音信,決不能讓敵人了解主力的真實配置。只有這樣,才有可能迷惑對手、誘敵深入。看似空虛,以為有機可趁。殊不知,外虛內實、輕顯而重藏。當對手陷入我重兵之困時,我方以優勢兵力一舉奸之。正如《孫子兵法》虛實篇所云:「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孫子正是以外顯之形而迷惑敵人,使對手充分暴露;而我無形則是把自己的實力隱藏不露。以此做到虛虛實實、真真假假,人不知我、我獨之人。故,戰而必勝。

經過上述分析,反觀虛實變轉中單重與雙重的關係,就不難分清對與錯了。左重則左實或右重則右實,重即實,實再加實,內外雙實,則不折不扣雙重也;只有內重(實)而外虛,藏重而顯輕,一重一輕,一實一虛,實而虛之,虛而實之,此乃真單重也。

綜上所述可以斷言: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其第三屬性,即:陰中須含陽、陽中要有陰,陰陽相含自變性,這是符合太極陰陽學說之根本,是太極拳修鍊中必須遵守的重要法則之一。

《老子》云:「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在這裡老子以他那洞察本源的智慧,用逆向思辨的方法,揭示著事物最本質的運化規律。大道必然走向反面,返向本態;大道無所不能、無所不容、無所不用。然而,她卻以柔示人,嚴己寬人。大道始終遵循自己反與弱的特性,從無到有,反有而無,周而復始,反(返)來反(返)去,循環不已。因此,道之運行軌跡即圓,或者簡而言之,道即太極,太極即道。

太極心法反向修義法則之三種屬性:其一,陰陽互為其根性;其二,陰陽否極必反性;其三,陰陽相含自變性,均來自於道之特性。關於如何練好太極拳,如師所云:「悟道,修心,練功」。悟修練三位一體。悟為本,修為主,練為要。此三者缺一而不成矣。修為在心:有心無為,無為無心;有心有法,非心非法。太極拳真義之本源就在這一有一無與亦無亦有之中。妙哉:太極!

三、假借修真

假借修真是太極心法的重要法則之一。何謂假借修真?顧名思義,就是借用假設、假想與假如的思維方法去尋求、修鍊,從而悟到拳中最本質、最真切的拳理與拳義;並使太極拳神秘之內功在自己身上得以體悟、認證和作為。

有朋友會說:「學練太極拳嚴格按照老師的要求,一式一式認真地練,哪裡用什麼假借修真呢?」或許還會有人心存疑問:「不用假借就不能修真嗎?」我的回答是肯定的:修鍊太極拳離開假借修真這個法則,是無法邁進太極拳之門的!那麼,修鍊太極拳為什麼非要遵循假借修真這個法則呢?下面就此問題談談我的體會。

首先,我要說明假借修真法則不是門派的產物,更非大師的臆造,而是根據太極拳最本質的特性所決定派生的。有人會問:「太極拳的本質特性是什麼呢?」要了解太極拳的本質特性就必須從何謂拳、何謂太極入手。何謂拳已經在《太極拳道》中有所論述,在此我重點地談談何謂太極拳所言之太極。為什麼太極拳要冠以「太極」之名呢?談論之前需要表明,我之所言僅是個人對太極拳的愚見,只是個人修鍊的體會與感悟,充其量是近乎、可能、大概。因為太極也好、拳也罷,都如同老子所論之道,是不可言、不可說、不可名的。所以,我之言說也是不可言而言、不可說而說。

言歸正傳,什麼是太極拳所冠名之太極呢?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開篇即說:「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由此可知,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陰陽合太極。《周易》也明確地告訴我們::「一陰一陽之謂道。」老子更深刻地闡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綜上所論,我們清楚地知道了:宇宙萬物自陰陽而生;陰陽由太極而分成;太極又由無極,即道而生。因此,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而太極拳也正是遵「道」之運動規律,由我們的先人以其無與倫比的聰明才智,不斷發現、不斷完善而製造出的獨一無二之拳。此拳冠以太極之名,必然一絲不苟、忠貞不二地遵循並體現著道的全部本質、品格及特性。太極拳就是秉承道之屬性,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毫不含糊、淋漓盡致地展現出最本質的三種特性:

其一、逆向思維必反性;

其二、抽象思辨想像性;

其三、模糊推理終極性。

而這些最本質的特性的特點,恰恰是看不見的、摸不著的;是不可測的、不可量的;是不固定的、不具體的;是既在內,又在外的;是既不在內,也不在外的;是不可重複、不可複製的;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這些本質特性的特點使人們形成了「太極十年不出門」的觀念;也正是這些特點構成了修鍊太極拳的難點。太極拳是內家拳;太極拳修鍊的是內功;而內功要有內氣與內勁。內氣不是人們生理上的呼吸之氣。如果呼吸系統生病,就要去醫院呼吸科診治;而內氣不足或不暢,就只有去找會望聞問切的真正的中醫大夫調理陰陽了。太極之內勁也絕非常人所用之力。內勁靠舉啞鈴、打沙袋的鍛練方法是無法獲得的。那麼,內氣與內勁又是如何生成的呢?老子說:「道生一」。這個一即是太極。老子又說:「一生二。」即由太極分生之陰陽二氣。老子接著說:「二生三。」為何不是二生四呢?這「三」正是陰陽相互對立衝撞、相互交融消長、相互補充變轉之後而生成的一種新的東西、新的元素。這新的元素在拳中就是太極內勁。

這「一生二,二生三」之始終是看不見、摸不著,說不清、道不明的過程。因此,在太極拳修鍊中,鬆緊求沉、輕重求穩、曲直求彈、剛柔求韌、快慢求勻、內外求整、虛實求靈、有無求變;而此沉、穩、彈、韌、勻、整、靈、變,更是無法測、不可稱、不能量的一種自我感悟。所以,在太極拳修鍊中,就必須在心法中求練法,在抽象中尋具體,在想像中找感覺,在假借中出真實。總而言之,假借修真法則是太極拳修鍊中登堂入室之必經途徑。

只有深入全面地理解假借修真的具體內涵,才能在太極拳修鍊過程中正確地運用這一重要法則。深刻理解假借修真法則的內涵,首先就要清楚地知道何謂所言其假?何謂所言其真?其假與真存在著怎樣一種內在的聯繫?當然我們必須先把假借修真法則的假與真,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認為的假或真,從原則本質上加以區分。在生活中我們都知道假與真是完全對立的兩種截然不同的品質。假就是假,真就是真;人們常說: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對於那些假話、假意、假貨與假唱等等一切假的東西,無不深惡痛絕;提到假,人們經常習慣地把虛與假關聯在一起,痛斥那些虛情假意、謊言連篇的人:少來這虛假一套!而人們又總是把求真務實作為做人的準則。人們的這些認識與做法是完全正確的。在生活中我們就是要堅定不移地反假、棄假、打假;要自始至終地言真、倡真、求真。然而,在太極拳修鍊中,假借修真法則所言之假與真,與日常生活中的假與真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含義。為講清楚太極拳修鍊中借假修真法則里的假與真,我們得先從藝術談起。

有朋友可能會激烈地反對說:「讓你談太極拳的假借修真,你卻扯什麼藝術,這分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事物!」或許還有朋友說:「太極拳是武術不是藝術!」誠然,太極拳是民族傳統武術的一種;可是,我要說:「她不但是武術,更是藝術!」太極拳以她深邃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修為方式,為人們展示著美輪美奐的拳藝與拳術。太極拳之藝之術,可以與任何一種傳統的藝術相媲美。藝術源於生活、源於生命。生命與生活是有限的,而藝術卻在這有限之中,完美而真實地孕育出了無比震撼的無限的生命力量。太極拳正是以她那有限的柔美形象,展現出剛韌而無限的內在魅力。這有與無、外與內的精美結合,至大至極地把太極拳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藝術屬性,毫不吝嗇地演繹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堅定地說:「太極拳是藝術!」我們要向所有熱愛太極拳的朋友呼籲:請用藝術的眼光去洞察太極拳;請用藝術的心靈去感悟太極拳;請用藝術的方法去修鍊太極拳!只有這樣,你才會離太極拳之藝術殿堂越來越近。

太極拳假借修真法則的假與真,如師曰:「假者,真而假也;真者,假而真也。」這完全同於一切藝術範疇中的假與真。我想用幾個實例加以分析說明。如今四十歲以上的朋友們大概都還記得20多年前的一次春節晚會上,話劇藝術家王景愚先生表演了一出啞劇《吃雞》。王先生在舞台上沒有真的雞可吃,也不用道具,更無需言語台詞;而是用身體的形象動作,誇張而逼真地把吃雞中的各種表情與神態,活靈活現地展示了出來,至今讓我們回味無窮。假吃雞而真神韻,正因其假而真,才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藝術享受。如果王先生當年手捧一隻真實的烤雞在舞台上真吃,即使吃得再津津有味,恐怕觀眾早就退席回家,買只雞自己去吃了。齊白石大師善畫蝦。畫紙上的蝦,雖為大師筆下之作,但其神態栩栩如生,猶如在水中縱情遊動。大師所畫之蝦,因其假而真才無價!如今即使用一整車真活蝦,恐怕也難得換來一隻齊先生筆下的假蝦。京劇前輩李萬春先生,人稱美猴王,表演悟空猴戲堪稱一絕。據說李先生家中飼養著多隻猴子。每天清晨,先生總是要走到籠前與猴戲耍,反覆觀察猴子的動作與神態。舞台上李先生舉手投足、捉毛抓癢,無不形神俱真,這才是:不是真猴賽真猴!總之,這些藝術大家把生活中的真與假經過提煉加工,形成了藝術範疇的並賦予了藝術生命的假與真,因而才會綻放出無窮的藝術魅力。

現在我們再來剖析太極拳中的假與真,不難發現:太極拳也正是有形中求無形,有象中求無象,有限中求無限;如同藝術中的假求真,太極拳有中求無,同樣是假中求其真。比如拳中起勢,師曰:「起勢如挑擔!」就是要練者在做起勢之式時,雖無擔可挑,但要假想有擔,而把挑擔之神意,真切地貫穿並反映在起勢的動作中。再如,手揮琵琶式,師云:「妙在『揮』字。」試想,手有琵琶而無揮,豈不成了手拿琵琶,至多是手捧琵琶。只有手揮之意真切,懷中假有之琵琶才能在周身一動無有不動與一靜無有不靜之中,奏響大珠小珠落玉盤之《十面埋伏》曲。又如,白鶴亮翅式,師亦云:「亮要展,展欲飛。」完全可以想像:只亮而無展,此鶴只能是只死鶴模型;如亮而展,且展有欲飛之真意,則一隻躍躍欲飛、似直衝雲霄之仙鶴,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僅舉這幾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拳中哪有什麼擔可挑,哪有什麼琵琶可揮,哪有什麼亮翅之鶴?然而就在這假有之中,求出其內在的、真實的神意來,這不正是太極拳修為中孜孜所求的真義嗎?

由此可見,假求真,真而假;假借修真這一法則,貫穿於太極拳修為的始終。在太極拳名家之論中也隨處可見,如:「形如博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靜如山嶽,動如江河。」「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太極拳所求之境界,如同《紅樓夢》「太虛幻境」一般:「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讓我們永遠秉承假借修真法則,在太極拳修為的真真假假與虛虛實實之中,悟其義、練其功、得其樂!(待續)

在太極拳修為過程中,如何正確運用假借修真法則呢?歸納總結有三:其一曰:假想;其二曰:假定;其三曰:假裝。以下就其三假,分而述之。

其一,假想。大凡練太極拳多年的朋友都清楚地知道,修鍊中有這樣一種說法,即:「練時無人似有人,用時有人似無人。」其實,練時有與用時無,這就是假借修真法則之假想方法的具體應用。我們毫不猶豫地承認,太極拳是武術。太極拳不但好看,而且實用。內外兼修、體用兼備是太極拳的重要特性。練是為了用,因此修鍊時就必須遵循實用的原則。否則練歸練、用是用,那麼練必成瞎練,用定為無用。

如何才能在日常修鍊中做到以實戰應用為原則呢?那就必須做到無當有,假修真。要真正做到:無敵似有敵,假想修真功。關於假修真,師亦曰:「手忌空去,意忌空回。」(此處所言之手,並非僅指常言之手,而是總指周身之處處。)因此,平日盤拳走架就要做到手手不空、處處有意。此意可以理解為假想有敵之意。日常盤拳就要做到如師所云:

起勢未始,敵已當前;

無畏無懼,安逸外顯;

似生動念,即與敵沾;

意與敵粘,連敵不斷;

隨敵要圓,無缺無陷;

身從意動,後手為先;

往複摺疊,進退轉換;

邁步輕靈,虛實相伴;

形左實右,左顧右盼;

蓄而後發,氣要貫穿;

完整一氣,身外有念;

無形無象,勢勢綿延;

合收太極,仍與敵連;

手手不空,忽隱忽現;

無敵似有,假想真練;

太極真功,用時自現。

如此,平日練時能做到:以心察敵、以意粘敵、以氣連敵、以目觀敵、以手沾敵,這樣在實戰中遇敵,則能做到雖用似練,雖有猶無;心中無敵,目中無人;全無定向,隨心所欲。

其二,假定。我們知道處處求中是太極心法之核心;也是太極拳修為的不二法門。在太極拳道《中與定》的章節中,我們已經論述了中與定的內在關係;闡明了求中必先設定,以定求中,無定無中的道理。同時,我們也知道了不定才是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所求之定,實為不定之定。定是相對不定而言的。定是自不定而止,不定是自定而始。定而不定,不定而定,循環不已,周而復始。既然宇宙萬物的實質是不定,那麼如何才能不定中求其定呢?師曰:「假設其定」。也就是說拳中本無定,不定之中假設定。當然,此定雖為人之假設,但必須是假設而真實,假定而真有。此定乃不定之止,才真能定、能安、能靜。此定乃不定之始,才能定而生靜,靜而寓動。因此,可以說,假而設定是太極拳修鍊中內練神意氣的重要方法。

太極心法假借修真法則之假定,在太極拳修為中的具體應用內容很多,僅舉個例加以論之。比如,無論盤拳走架或是打手搏擊,均需要假定其空間範圍。如果練拳人執著於己身,其神其意只局限於自身各部之動作,其操之拳與盤之架必定身外無物。然而,太極拳其大無外,其小無內,內外相融,一氣貫通。執著己身只有其內而無其外,其神形必著意著相而呆。因此,盤拳走架要把藏於有形身內之神意,放至身外無形之空間。此空間即隨假定之範圍自由縱放屈伸;在這隨意縱放曲伸的空間中,有形之身與無形之意,無內無外,神氣鼓盪,猶如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在自然與自由之王國中隨心所欲,縱情遨遊。此刻,哪有什麼拳架拳式?哪有什麼有形之身?哪有什麼無形之意?僅有尚存道法自然而已!空間範圍之假定,正如大成拳祖師王薌齋先生所云:「習時須假定三尺以外、七尺之內,四圍如有大刀闊斧之巨敵與毒蛇猛獸蜿蜒而來,其共爭生存之景。須當以大無畏之精神而應付之,以求虛中之實也。如一旦大敵林立,在我若入無人之境以周旋之,則為實中求虛。」王薌齋先生此論精闢至極,真乃假借修真之真諦,實為我輩應思應悟之經典!

假借修真法則之假定的具體應用範例還有,在太極拳打手搏擊蓄髮一定間之時,要假定發放之落點。如《拳訣》所言:「欲知環中法何在,發落點對即成功」。由此可見,在發放瞬間不但要掌握髮自何處,還能控制落在何方。如《拳論》所言:「蓄勁如開弓,發勁如放箭」。發放對手猶如張弓放箭。放箭就要有的放矢,是放至五米之外,還是放至十米之內;這對所張之弓與所用之勁是有不同要求的。因此,假定落點,用發點找落點,以假定之落點為基準,控制並調整自身之神意氣,以蓄合之勁將對手發向落點,就成為了對敵打手時能否瞬間成功發放的關鍵。

同時,在平時盤拳練功時,要時時處處以假想之敵為所發之箭。假定身外空間之落點,在假想與假定中訓練自我的發放距離感。這樣久之,練時雖假想假定,卻憑假生出了因敵而調控的真實距離感與空間感。在此我想強調,有的練家,甚至有些名家,在太極拳推手搏擊時,把發放之落點定在敵方有形之身體上,似乎有待商榷。如師所云:「勁不向敵發。」也就是說,發敵之勁是穿透對手,直指對手身後之假定落點。所以,一定要明白,自己是弓,對手是箭,靶子或者稱為落點是假定在身外的某點。這樣才能如《拳論》所言:「手上便有分寸,亦拿得人起,放得人出。」當然,假定空間範圍也好,假定身外落點也罷,均不是自己想當然,而是因敵隨勢而假定。此定雖為假定,是因時因勢以客觀為準,故能假定而出真實。

很多人在追求太極拳內功時,往往不重視或忽視空間感、距離感與節奏感的訓練和掌控;以為只要懂勁就能發放成功。孰不知,雖練拳多年,只能和自己人演練,而不能上擂台實戰。究其原因很多,不能掌握與調控空間、距離與節奏之三感,不能不說是主要因素之一。假借修真法則之假定,正是訓練和培養此三感的有效方法,望同道朋友慎思之。

其三,假裝。如果說假想與假定均是假而求真,那麼假裝則是假借修真法則中真而裝假的具體應用。說到假裝,很多人會非常反感。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的假裝是一種不誠實、不磊落的小人之舉,是被人所不齒的惡習。在此,我想再次重申,太極拳所言之假與真,從本質上不同於生活中的真假概念。太極拳中的真與假是拳理與拳義所決定之必然;是亦真亦假,可真可假,真而能假,假能變真,真中有假,假里含真;這是藝術範疇的真與假在太極拳中的完美展現。太極拳需要真與假;太極拳離不開真與假。因此,不論平日操拳習練,還是對敵實戰,假而求真固然重要,真能假裝亦同樣關鍵。

何謂假裝?師曰:「知而裝不知也。」有朋友會問:練太極拳知道就是知道,為什麼還要裝不知道?我們說此處知與不知:是己真知而裝不知;人不知而以為知。我們說過練是為了用。在與對手實戰中,能做到真假虛實、裝假藏真、虛實無定,才能做到人不知我,而我獨知人,克敵制勝,所向披靡。比如《孫子兵法》第二十七計《假痴不癲》一章所論:「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靜不露機,雲雪屯也。」在這計中孫子告誡兵家:在對敵作戰時,寧可知道而假裝不知道,不輕舉妄動,但決不能不知道卻假裝知道而冒然行動。要內藏靈機、外示痴傻,就像驚雷暗藏在雲端待機而炸,出奇不意,迅雷不及掩耳。這樣才能必勝無疑。而若假癲真痴、露機亂動,則必敗無疑。孫子所云雖為軍隊戰爭,但在太極拳推手搏擊中何不如此呢?在與人打手時,有些人非但做不到假裝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不輕而為,或待機而為;恰恰反其道而行:不審時度勢,假知而真不知,自以為是,輕率行動,或陷敵假裝之惑,被動挨打,其結果必以失敗而告終。故假裝痴者勝,假裝癲者敗。要如孫子所言:假痴不癲,才是勝利的保障。如《十三勢行功心解》中所云:「彼不動,己不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要在平日習練時,用假裝而藏真的方法去檢驗和規範自己的行動,那麼在與對手搏擊時,才能真正做到假裝而鎮靜;誘敵深入,引進落空,後發先至,大獲全勝。

假借修真是太極拳修為中太極心法的重要法則。我們知道太極拳修鍊正是用有形之拳,求無形之神;以有象之體,得無象之意;在虛假中求真實,在具體中尋抽象。正如老子所言之道,她的模糊、抽象、不可知與不可言之特性,使得老子在論道時也要遵循假借修真之法則。請看:「上善若水」、「能嬰兒乎」、「治大國若烹小鮮」等等。老子假借地球上隨處可見而具體的水,用水的狀態,水的品格,水的特性來比喻並解讀道的形態和品質,從而使我們能形象而具體地觸摸到了道的真實內涵。同理,老子或形象或誇張地絞盡腦汁假借「嬰兒」「烹小鮮」等摸得到、看得清的實證而使我們更真切地貼近了道,感受了道,有滋有味地品嘗到了道的味道。同樣,讓我們在太極拳修為中高擎假借修真法則之大旗,在其有形有象、有聲有色與有邊有際的修為中,追尋到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無邊無際與無形無象、無窮之神妙。正如古真人云:「舍卻幻身元無物,認得玄關即是仙。」太極心法假借修真法則不正是太極拳修鍊中的玄關一竅嗎!

加入太極養生堂公眾號Taichitang微信群一起和我們交流分享!獲取海量太極拳教程、視頻資料(最新增加40張DVD資料,關注回復「下載」即可),一起學習交流探討太極拳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五太極養生 的精彩文章:

我對太極拳「抱球」的體悟
靜中靜非真靜,動中取靜是太極!黃山老師帆船太極唯美大片賞析!

TAG:九五太極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