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三大白色家電巨頭走進工業4.0

三大白色家電巨頭走進工業4.0

1980年,美的生產出第一台電風扇,進入家電行業;

1984年,海爾砸掉了76台冰箱,抓起產品質量;

1993年,格力研製出的節能型分體機「空調王」,是當時世界上製冷效果最好的的空調器。

空調、冰箱、洗衣機被歸為白色家電。這三家起步於上個世紀80年代的企業主攻白色,歷經20餘年的市場紅利,在2000多家家電企業混戰中活下來了。格力在空調賽道一騎絕塵,自1995年後的銷量連續拔得頭籌;美的兩條腿走路,白色家電和消費電器都有不錯的成績;海爾在冰箱品類。

2019年,下一個浪潮的競逐上演。圍繞AI、工業機器人、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創新正在給傳統製造業帶來變革。

美的和格力都選擇了更重的投入,美的收購德國機器人公司庫卡,進軍機器人行業;格力也開始布局晶元研發,和日本機器人公司合作等方式進入製造業上游。海爾則是更注重創新模式,無論是從2014年縱深改革「人單合一」的管理模式,還是在智能製造領域的定製化路線,都更加聚焦高端方向。

新的變革浪潮滾滾而來,在的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時代敘事下,傳統家電企業的改造註定需要更多的投入,前路更難、更重。

啟蒙:智能家居興起,互聯網企業入局

2014年被稱為智能家居元年。

年初,谷歌收購NEST Labs,這家企業曾推出過智能溫控器與智能煙感器;同年6月,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推出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授權通過MFi認證的產品接入其系統。

互聯網公司跨界進入智能家居領域,眾多傳統家電企業如臨大敵。同樣是2014年,僅4歲的小米估值達450億美元,幾乎是美的、格力、海爾三大家電廠商A股市值的總和。

互聯網企業帶著強勁的創新勢能進入智能家居領域,家電廠商在衝擊之下,先後做出了不同的應對方案。

此時,意識到危機來臨的方洪波,正帶領美的展開一輪新的轉型。他迅速推動美的與互聯網界強者展開了一系列的強強聯合。京東、小米、阿里都成了美的的戰略合作夥伴,合作領域涵蓋產品、智能交互、硬體、軟體等各個層面。

光藉助外力是不夠的。方洪波覺察到,「互聯網也只是基礎設施,最終結果還是要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因此,技術成為了美的押注最重的投資。

在方洪波大筆押注技術之前,其競爭對手格力在空調技術已經紮下了堅實的根基。

這一年,董明珠為格力制定了兩大發展戰略:一是智能家居;二是建立垂直產業鏈。董小姐自2012年接任董事長後,加速擴建格力的研發隊伍,技術領域也從家電向外擴充。從2013年設立自動化技術研究院開始,格力新設立了九個研究院,領域橫跨新能源、通信技術、物聯網、裝備動力等多個領域。從此格力走向多元化的探索之路。

在格力和美的的模式越來越重的同時,海爾反而在「變輕」。張瑞敏試圖利用模式創新變革國內製造業。2014年是海爾推進電器網器(智能家電)化的第一年。這年4月3日,《時代周刊》推出專題報道《張瑞敏:海爾的力量》,稱海爾力圖改造「中國製造」的含義。這一年,張瑞敏的改革初見成效,海爾智能家電、U home收入近30億元,實現十倍速增長。

探索:智能家居不是單一產品,而是生態

據《艾瑞諮詢》數據,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為3900億元,未來兩年市場將保持21.4%的年平均增長率,到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819.3億元。《Statista》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滲透率僅為4.9%。智能家居的普及,還要仰賴技術的成熟度。

2019年,人機互動和物聯網逐步成熟,智能家居成為新老公司競逐的熱點。

從眼前的智能家居來看,概念到落地,有兩大要素,一是設備聯網,二是交互。設備聯網依託於5G、Wi-Fi、藍牙等技術。交互則更為複雜。且把交互分為三層,最前端是與消費者相連接的部分,是聯網的家居設備;然後是感知層,涉及視覺識別、語音識別等使設備聽懂人話的技術;再下面則是雲計算,提供聯網與數據存儲處理的功能。

不同類型的企業在這個鏈條中發揮不同的作用。雲計算是巨頭騰訊、案例、華為等巨頭企業的戰場,主攻視覺識別的商湯科技,以及主打語音識別的科大訊飛已經在這塊戰場上有發揮之地。

在智能家居這個棋盤上,做空調的未必懂電視,懂電視的未必懂鎖具,不可能有一家製造廠商能夠吃遍所有行業,因此需要各個企業將棋子落在一個精準的位置上。

對於家電廠商來說,產業技術已經相對成熟,難題在於如何實現跨品牌產品之間的互通互聯。

格力手機便是在這樣的期待下誕生:作為智能家居的入口,連接和控制智能家電產品。在世界的另一端,亞馬遜的AI新品類——智能音箱Echo在2014年已經面世。智能音箱Echo成為了智能家居的新入口,並開啟了日後的「百箱大戰」。雖說手機APPS是目前智能終端的兩大入口之一,但是錯過了手機的入場時機, 用戶並沒有為董小姐買單。

2016年,董小姐加重了在智能交互、智能連接、智能雲平台方面的技術研發,將格力產品接入智能家居生態系統。格力以智能家居為切入點,加大通信技術的研發力度,探索家用消費類電子、通信及工控晶元的發展方向,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元。

此時,張瑞敏領導的網路化改革正在逐步推進中。海爾通過智能化的觸點和有溫度的交互觸點形成價值交互,從而獲取生態圈社群用戶。由此,傳統家電升級為智能化觸點,鏈接終端用戶。2017年U 智慧家庭雲平台上加入的智能設備超過2000萬台,實現了200 的智慧家庭場景定製。

美的也在逐步構建系統化的服務能力。?2017年,美的發布了自主研發的Wi-Fi安全晶元、智能網關、智能門鎖等新產品和新技術之後,成為了為數不多能夠提供整體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的品牌,其服務範圍已經從晶元,延伸到雲端,最終再落回終端。

智能家居的概念,無法直接落地到某一個具體產品,更像是一個互通互聯的體系。傳統家電企業的角色類似於多個點與線,通過交叉連接,和各類企業合作,交織起這個體系。在這其間,家電企業之間存在競爭關係,即便是能夠搭建起互通互聯的技術,難免還是會在其他合作層面遇到障礙。

在網路化布局智能家居生態的同時,家電企業要考慮的是,如何在落棋點走向縱深,這才是其更具競爭力的地帶。

落棋:深入製造業上游,賦能產業

立足於家電企業所在的製造業,其升級轉型可以粗略分為工業物聯網、大數據、自動化等方向。即便各家企業在各個方向上都有觸及,還是各有所長,美的和格力扎進了自動化,海爾則是走向了工業物聯網。

方洪波踩准了技術,美的得以快速成長。2016年,美的成為「海外收購狂人」——相繼完成了對日本家電老牌企業東芝白電、義大利中央空調企業Clivet、德國工業機器人企業庫卡、以色列運動控制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Servotronix的收購。

尤其是收購庫卡,開闢了美的工業化的道路。作為全球四大機器人集團之一,對歐洲工業化4.0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這筆併購,使美的一躍成為全球重要的機器人和工業自動化系統廠商。

這一年,格力以智能家居為切入點,加大通信技術的研發力度,探索家用消費類電子、通信及工控晶元的發展方向,研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晶元。此外,董明珠在格力首屆海外經銷商大會期間曾表明過深耕機器人產業的決心:「格力未來的發展就是機器人生產,用自動化設備生產自動化設備。」

其實,格力從2013年還開拓了智能裝備製造領域,起初主要是為了滿足自身業務所需,提升自動化生產的水平。2015年,格力成立了智能轉備子公司,開啟了從傳統製造轉向高端專業製造的道路。

在智能裝備板塊,截止2018年,格力累計申請專利1886項,已授權393項,公司已經開發了6大系列52個型號機器人,應用在家電、傢具、3C電子、化工等行業,格力設有珠海格力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機器人有限公司、珠海格力機器人有限公司等六家專業化智能裝備公司,已經有超過百種規格產品。

海爾的轉型路線與其他兩家不同,在自動化的基礎上,更加側重模式的創新。海爾從「人單合一」的組織創新中,延伸出用戶思維反哺製造,利用用戶需求來做定製化產品,COSMOplat平台也由此誕生。

迄今為止,COSMOPlat已複製到包括陶瓷、電子、紡織、裝備、建築、運輸、化工等12個行業,覆蓋了11個區域和20個國家,有3.5萬個企業通過這一平台實現大規模定製式轉型。

總體來看,傳統白電企業在產業上的優勢相當明顯,並且都做到了及時升級轉型,只要堅持在主營業務上有充足的資金與精力投入,其市場地位還是比較穩定。在面臨入局者越來越多的競爭壓力下,傳統企業需要提高產業效率,不斷夯實產品競爭壁壘。產業鏈上游才是傳統企業棋子落下的地方。

一家巨頭企業在邁向基業長青的路途中,極有可能因種種原因踩空了下一個步伐。在看到大方向之餘,還需保持警醒,精進原有優勢,觸發新的變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繼續追趕特斯拉,蔚來要做的是「減法」
創新工場完成25億募資,成立大灣區總部

TAG:億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