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股票 > 中國地產進入青銅時代,但地產金融在進入黃金時代

中國地產進入青銅時代,但地產金融在進入黃金時代

私募工場(Funds-Works),素以嚴謹的調研和犀利的觀察,捕捉基金的潛台詞,嚴選底層標的,為投資者診斷私募、把脈資產。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21世紀經濟報道 |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8月30日訊(記者 馬常艷) 8月29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中國住房金融發展報告(2019)》(以下簡稱「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認為,目前房地產市場已是中國經濟金融體系的系統重要性領域,在未來可能成為中國經濟金融領域最大的「灰犀牛」。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北京樓宇(中國經濟網資料圖 佟勝良/攝)

報告顯示,中國住房金融20年的發展可以用「高速」二字來概括。一級市場方面:個人住房貸款餘額由1998年的0.07萬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25.75萬億元,增長了366.9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36.46%;房地產開發貸款餘額由2004年的0.78萬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10.19萬億元,增長了12.1倍,年均複合增長率10.20%。

二級市場方面: RMBS餘額由2005年的30.17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7477.61億元,增長了246.8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19.18%;REITs餘額由2014年的96.05億元上升至2018年的730.23億元,增長了6.6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66.05%。

住房金融的大發展對居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和經濟增長作出巨大貢獻:2016年中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40.8平方米,人均超過俄羅斯,戶均甚至超過德國和荷蘭;2016年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達到42.4%,從房地產投資對GDP的貢獻率來看,金融危機後保持在20%,發揮了經濟穩增長「壓艙石」的作用。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指出,中國住房金融的大發展不僅作出了巨大貢獻,也形成了房價泡沫。2005年之前住房金融政策基本以扶持房地產市場發展為主,2005年之後調控成為主基調。2005 年以來,住房金融經歷了四輪調控,其中從緊的調控時間長且見效慢,放鬆的調控時間短且見效快,總體而言調控效果不佳。

他認為,中國住房金融存在三個深層次問題:第一,住房金融支持的方向有失偏頗,表現為「輕租重售」;第二,住房金融性質定位不清晰,經歷了從商業性金融主導向政策性金融主導的轉變,此後以公積金為主體的制度又被邊緣化;第三,住房金融缺乏頂層設計,既沒有住房金融相關法律支撐又缺乏專業的監管機構,住房金融的產品結構體系也不盡合理。

為防止房地產市場成為 「灰犀牛」,報告建議,遵循「穩」字當頭的原則,在穩房價同時有重點、有選擇地降槓桿。

首先,居民部門槓桿上升空間有限,保持既有政策即可。一方面,居民購房意願已明顯下降,房價上漲預期也得以扭轉;另一方面,個人住房貸款占國有銀行貸款比例高達30%,必須堅持「底線思維」,防止房地產風險向銀行傳導。

其次,房地產企業應成為重點治理對象。最後,關於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以及隱性債務問題,應針對不同城市採取分而治之的策略。

中國房地產市場進入青銅時代,但房地產金融在進入黃金時代。

龐大的規模以及與宏觀經濟、政府、金融等部門的高度關聯,使得房地產市場風險成為最大的「灰犀牛」。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警示,隨著房地產市場發展趨緩以及金融風險(尤其是房地產企業)浮現,必須保持高度警覺。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提到,城鎮化和高儲蓄率是房地產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但隨著中國儲蓄率下降,通過證券化盤活銀行體系中大規模的居民個人抵押貸款,發展房地產投資信託金(REITs)使得投資者分享市場收益、應對房地產泡沫等,房地產市場開始大規模金融化的趨勢不可逆轉。但李揚強調,管理房地產金融風險關鍵在於兩點:金融創新不可過於複雜;金融創新應置於監管之下。

房地產擠壓消費

《報告》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房地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蔡真主筆。蔡真介紹,中國住房金融市場規模已達38萬億。其中一級市場總餘額36.94萬億元,二級市場總餘額8207.84億元。一級市場進入緩慢增長的青銅時代,二級市場則迎來發展黃金期。

蔡真指出,房地產市場增長放緩,一是住戶部門槓桿率上漲過快,從2008年末的17.87%升至2018年末的53.20%。2018年住戶部門債務收入比121.6%超過日本、美國,居民加槓桿空間有限。二是房企財務指標反映出,規模擴張效應已被財務費用稀釋,房企擴張動力衰減。

從反映房價泡沫程度指標看,2018年房價收入比和租金資本化率分別為29.09%和21.46%,兩個指標排在全球第二和第三,房價上漲空間有限。而從長期因素人口來看,中國城市化率已接近60%,城市化高速增長時期也只有3-5年,近期收縮型城市即是縮影。

決策層也在頻繁傳遞「房住不炒」的信號。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高級研究員尹中立指出,未來政策導向是居民部門去槓桿。房地產市場佔用了過多的信貸資源,意味著按揭貸款和開發貸都會受到嚴格的控制。依賴房地產業的經濟運行格局需要進行重大的調整。決策層有關房地產政策的導向形成共識,不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

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研究發現,房價對消費既有拉動作用,也有擠出效應。當房價收入比大於9的時候,刺激房地產投資對經濟的貢獻是負的。去年底,中國的房價收入比為9.1倍。

尹中立表示,房地產和宏觀經濟的關係極為複雜,仍需更多驗證,但這一線索與直觀的市場觀察吻合。對於短期的政策工具,會全面收緊按揭貸款,嚴控房地產開發貸款的規模,對地產企業的債券發行進行窗口指導(如黑名單),境外發債收緊(僅限借新還舊)、嚴格管控房地產信託等。

《報告》指出,在不考慮回售情況下,未來3年房企信用債將迎來集中償付期。2019年信用債到期餘額3381.48億元,2020年和2021年分別為3752.25億元和7160.06億元。新發行信用債規模不足以覆蓋債務到期帶來的償付規模,一旦房地產銷售因長期調控出現大幅下滑,房企信用債違約風險將會大幅增加。

尹中立還表示,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大型房地產企業會進入償債高峰。有大型房企可能出現債務違約,而由於其負外部性,有可能引發更為嚴格的監管。

有小型房企今年尚未融到資

《報告》指出,房地產企業應成為重點治理對象。房企既沒有很好落實「房住不炒」精神,又沒有很好執行去槓桿政策,必須整治房企違規行為。而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以及隱性債務問題,應針對不同城市分而治之。

在房企主要融資途徑中,開發貸款融資成本最低,2018年房地產開發貸款新增1.90萬億元,存量為10.19萬億元,2018年房地產開發貸餘額同比增22.6%,總體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在房地產調控和防範金融風險背景下,部分銀行已暫停地產開發貸款,大部分銀行也都提高了開發貸款的審核標準。

但是,在利益誘惑下,儘管監管部門層層封鎖,資金仍通過各種隱秘途徑輸血房地產。

以近期受到監管關注的供應鏈金融ABS為例,2018年其發行火熱,全年新增1300多億元,而今年前6個月新增規模已達1000多億元,成為房企融資的替代渠道之一。

部分信託公司房地產信託業務增長過快、增量過大也引起監管部門警覺。今年7月份,銀保監會約談十幾家信託公司,要求嚴格落實「房住不炒」的總要求,嚴格執行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和現行房地產信託監管要求。

一個不太引人注目的行業也曾大量輸血房地產。《報告》提到,2017年房地產典當金額1516億元,占當年發放當金總額的52.3%。

融資途徑頻頻被封堵,讓房企預期出現明顯變化。中建投信託研究創新部負責人袁路提到,地產信心指數(HCI)顯示,房企在2019年一季度仍然保持樂觀,但二季度隨即轉為悲觀。房企也前所未有地重視現金流和銷售回款。

亦有業內資深專家表示,無論是銀行信貸還是債券投資等,都應對兩類房企風險高度警惕:一是貨幣資金/有息債務較低的房企,融資收緊需要房企靠自有資金支撐,自有資金較少則風險相對較高;二是土地存量儲備不足過去又激進拿地的房企,由於房地產銷售下行趨勢,後續回款不強,外部融資又趨緊,還款壓力較大。

房地產企業正在加速分化。一位市場人士透露,排名靠前的房企儘管融資成本有所上升但還是可以融到資,但一些不太靠前的房企,今年以來沒有從任何渠道融到一分錢。

蔡真建議,當前應在穩房價的同時有重點、有選擇地降槓桿。居民部門槓桿上升空間有限,保持既有政策即可。當前居民對房價上漲預期有所扭轉,另外個人住房貸款占國有銀行貸款比例高達30%,要防止房地產風險向銀行傳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FundsWorks 的精彩文章:

生死修羅場:每個人都應該看的投機大局觀!(上)

TAG:FundsWor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