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伐很難成功,諸葛亮為何矢志不渝?《出師表》中四個字揭開真相

北伐很難成功,諸葛亮為何矢志不渝?《出師表》中四個字揭開真相

公元228年春,經過多年的準備,諸葛亮開始了北伐。出征前,諸葛亮給後主劉禪上了一道表文,是為《出師表》。在表文的第一句,諸葛亮就道出了當時蜀漢面臨的危險局面,「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從關羽丟荊州,到劉備傾國之兵伐吳慘敗而回,再到劉備病死白帝城,蜀漢淪為三國中國力最弱的一方。北伐是需要實力的,兵馬糧草軍餉,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蜀漢支撐不了長期的北伐,更別提五次北伐,加上繼任者姜維的多次北伐。

北伐不可能成功,這是一個事實,諸葛亮和姜維為何矢志不渝?先說結論,兩人北伐都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唯一北伐才能贏得一線生機,好比項羽在巨鹿之戰前的「破釜沉舟」,失敗可能性很大,但也可能贏得一線生機。

事實上,諸葛亮《出師表》中「益州疲弊」已經告知後人,自己北伐實在迫不得已。當時的蜀漢內外局勢都越發緊張,孫劉聯盟儼然已經破裂,蜀漢內部「漢」政權與「蜀」政權出現認為困境,同時益州本地勢力和荊州勢力等,都矛盾重重。

曹魏雄踞中原,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東吳坐擁江東,據守長江之險,進退自如。天下十四州,曹魏一家佔了十州,東吳佔了揚州、荊州、交州三州,蜀漢只有益州。看看從劉備病死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這段時間的曹魏情況,或許就知道了諸葛亮和姜維的無奈。

北伐前的曹魏:世或謂魏氏不用錢久,積累巨萬,故欲行之,利公富國。北伐期間:連年穀麥不收、隴右無谷、關中谷帛不足。(這很正常,比較蜀軍不斷騷擾,老百姓早逃跑了,耕地荒蕪)諸葛亮病死後的曹魏:堅壁不出、關東饑荒、農夫廢業、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

看著好像諸葛亮北伐效果不錯,其實大錯特錯,誰讓曹魏的地盤大呢。諸葛亮能做的就是通過騷擾的方式,儘可能延緩曹魏國力提升,而不是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襲」。諸葛亮深知,以蜀漢這點家底,一旦深入曹魏境內,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想像,諸葛亮選擇北伐是多麼的無奈。可惜蜀漢民眾並沒有理解諸葛亮,他們只知道諸葛亮「寸功未立」,還消耗了國家大量錢糧。對此,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云: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表述,打是找死,不打就是等死,反正早晚都是死,不如奮力一搏。也許這種拼搏最終是無效果的,但總比坐以待斃要強,說不定等到「天下有變」的機會。

參考資料:《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被發現,關於玄武門之變有新的發現
閻錫山最愛的兒子,去了美國開貨車,晚年回山西老家悄悄買票參觀

TAG:十三姨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