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演出持續到凌晨兩點半,上海觀眾奉陪到底,這部8個小時的史詩劇有什麼魔力?

演出持續到凌晨兩點半,上海觀眾奉陪到底,這部8個小時的史詩劇有什麼魔力?

兩次大戰,兩場革命,曾經追求自由、逐水草而居的人們,終究被捲入到時代的洪流里。哥薩克人,以自由為名(哥薩克在俄語中就是自由人之意),卻難逃國難家仇中的愛恨糾纏。

1940年,前蘇聯作家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問世。這部講述哥薩克人生命歷程的作品,因其精細而充滿鄉土氣質的描寫,和小人物在大歷史中的宿命感而被視為20世紀的俄羅斯史詩作品。

1965年,《頓河》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正式確認了這部作品在文學史的位置。

話劇《靜靜的頓河》 劇照

8月30日晚六點。由俄羅斯著名導演格里高利?科茲洛夫與聖彼得堡馬斯特卡雅劇院的演員們共同編排的《靜靜的頓河》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上演。

以這樣一部煌煌巨著作為文本,就不難解釋為什麼話劇版的《頓河》要以四幕、八個小時的體量呈現給觀眾。而絕大多數的上海觀眾,也以超高的素養和巨大的熱情,一直堅持到了凌晨兩點半,完成了觀劇的「壯舉」。

自《靜靜的頓河》劇組來到上海,到成功完成首演,《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用影像記錄下了台前幕後的點點滴滴。

8月28日,《靜靜的頓河》舞美團隊進駐文化廣場,開始舞台的搭建工作。

預留給舞美團隊的裝台時間只有短短一天,這給他們帶來了不小的壓力。中俄兩國的工作人員齊心協力,為準點完成舞台搭建而進行了十分艱苦的工作。

從28凌晨一直奮戰到下午,許多工作人員難掩疲憊之色。

8月29日,在導演科茲洛夫的帶領下,演員們早早來到文化廣場。這是他們第一次來熟悉、適應全新的舞台。從下午2點到晚間11點,他們完成了正常演出前的走台、排練工作。

8月30日下午4點,演員們開始為晚上的上海首演熱身。

馬斯特卡雅劇院的年輕演員們充滿了活力,他們緊緊圍成一個圈,雙臂相互緊扣,進行拉伸練習。

除了活動筋骨,還得捋順口條。演員們在台上進行發聲練習,也一起合練了晚上演出會唱到的俄羅斯民歌。

導演科茲洛夫獨自站在台下,注視著台上自己一手培養起的演員。科茲洛夫還是聖彼得堡藝術大學的教授,許多劇中的演員在讀書時代就是他的學生。科茲洛夫外形有著斯拉夫人和維京人結合的彪悍與肅穆,但其實是一個性格隨和、煙癮極大的老大爺,幾乎每二十分鐘就要七拐八繞地從後台走上地面去吸煙。

下午五點,難得的休息時間,面對晚上的硬仗,演員們都表現得很輕鬆。

姑娘們跑到小夥子的休息室來串門,大家一起用手機看最新一期的「俄羅斯達人秀」。

小夥子們圍成一圈,拿喝光的礦泉水瓶當毽子互相踢了起來。

同一時間,場內已有觀眾陸續到來。周五晚上六點開演,比文化廣場的正常開演時間還提早了一個半小時。許多觀眾都是提早下班,晚飯都來不及吃,就直接趕來看戲的。

5點55分,最後一遍上場鈴聲響起,演員們圍成一圈,祈禱、鼓勵、歡笑,對晚上的演出充滿信心。

《靜靜的頓河》從一名年輕的哥薩克軍官生命歷程的視角出發,以十分複雜的人物關係建構起了一部頓河畔游牧村落的生活史。演員們縱情歌舞,忘情表演,用極其精細和寫實的方法,將哥薩克人的村落搬到了上海的舞台。

晚上8點15分,第一幕演完。觀眾們有45分鐘的休息就餐時間。為了讓觀眾們能夠最大程度享受此次的觀劇馬拉松體驗,還專門為觀眾準備了俄羅斯風格的餐食。這是文化廣場有史以來第一次將自己華麗的大廳變身為俄羅斯風味的餐廳。

觀眾對領到的餐食充滿新鮮感,紛紛拍照晒圖。

現場還有俄羅斯「大列巴」售賣,不少觀眾也下單,想要嘗嘗正宗的俄羅斯風味。

為了完成這場觀劇馬拉松,不少觀眾也是早有準備,甚至戴上了頸枕。

劇院觀眾席的過道也是第一次擺放出了分類垃圾桶,方便觀眾在演出間隙扔垃圾。

每一場間隙,舞美道具組的一位俄羅斯阿姨都會上台仔細清掃台上的稻草、零碎的垃圾,保證演員下一場上台時,舞台又恢復到完美的狀態。

晚上九點左右,演出繼續開始。

一幕又一幕,演出漸入佳境,演員們也漸漸開始遇到體力的瓶頸。大家在台上演完自己的戲份後,便抓緊回到台下休息。

凌晨一點半,許多觀眾難掩疲憊,但9成以上的人依然被精彩的表演所吸引,選擇堅守。

凌晨2點30,演出圓滿完成,整座城市已經進入夢鄉,上汽?上海文化廣場的劇院里卻是一片歡騰。觀眾對精彩的故事和演員們的表演給與了極為熱烈的掌聲與歡呼。而演員們心情更是激動,反覆回到台上,進行了多達六次的謝幕,以表達對上海觀眾的尊敬與感謝。

在第二輪謝幕時,導演格里高利?科茲洛夫親自走上台,向觀眾致謝,引發觀眾更熱烈的掌聲。

與此同時,來自上海大眾計程車公司的200輛計程車早已等候在門口,準備接駕。這是文化廣場為了方便觀眾能夠愉快地完成此次觀劇馬拉松的又一創新性的舉措。

工作人員們在計程車行車通道旁專門準備了餐食和飲料,送給深夜辛苦工作的司機師傅們,表達對他們的感謝。

觀眾們安靜、有序地排隊依次上車,自此,《靜靜的頓河》在上海的演出畫上了圓滿的句點。

今年以來,兩部「戰鬥民族」的大戲來到文化廣場。一部《奧涅金》,是貴族階級的情愛史;一部《頓河》,是平民階級的生活史,均獲得了來自上海觀眾極為熱烈的反響與回應。

對於俄羅斯的藝術家們來說,上海觀眾的國際化視野,對不同文化良好的理解能力,也成為激勵他們繼續前行的重要力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種世界的地,產中國的糧」!民企「走出去」掌控海外農業資源
中國體檢大數據糖尿病地圖首度發布 「四高四低」特徵顯著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