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執筆,你真的會嗎?

執筆,你真的會嗎?

衛鑠說:「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足見正確執筆的重要性。學書者首先應擺好正確的書寫姿勢和掌握正確的執筆方法。這關係到今後能否練好字。

一、執筆的目的

執筆姿勢有變化,其實是由古今生活習慣變化和坐姿不同而變。從席地改為高坐,又由盤膝改為垂足,最後坐時足安抵地上,由此三變,執筆的姿勢,也同時隨之漸變而不同。

為什麼坐姿變了,執筆的姿勢也一定要跟著變化呢?這就必須弄清楚為什麼要講究執筆的姿勢,為什麼要用這個姿勢,而不是那個姿勢?目的何在?

——握管法

來源:戈守智(清)

《漢溪書法通解》

正確的執筆應該是一,便於筆的展開和運動;二,便於筆鋒的運轉。如果這個姿勢,使兩者都不便,那就是錯誤的姿勢。唐代書法家顏真卿向張旭求筆訣。張旭回答是:「妙在執筆,令得圓轉,勿使拘束」。這就是說,寫好字的重點是在會執筆取勢。為了保證在運筆過程中,墨汁能夠順暢地留注到紙上,使形成的點畫墨色飽滿勻稱,那就還要執筆的姿勢能保證運筆過程中筆鋒的運轉,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鋒運筆」。「中鋒運筆」主要是便於筆鋒在紙上的行走、提按和轉承。概括起來講就是「換鋒」。要知道「換鋒」是在筆鋒行走、運轉的過程中,筆毫依靠本身的彈性自行變換。因此,凡是符合這個原則的,就是正確的執筆方法。

明白了執筆必須便於取勢,自從古今生活習慣變化和坐姿變化,為了取勢用筆順手,執筆的姿勢有所變化是必然的。但是異中有同,一樣的是要便於取勢,便於換鋒。

二、執筆無定法

蘇軾《論書》說「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這句話道出了執筆的真諦。執筆是沒有固定方法的,二指、三指、五指都可以。現代人都用五指,其實五指執筆明清才有。二指是單鉤,古稱「單苞」。大拇指與食指執筆,中指、無名指與小指相互抵拒,兼助食指而不拈筆桿。東晉時代普遍流行的執筆方法應為二指單鉤之法。所以,書聖王羲之的執筆方法也極有可能為二指單勾法。三指是雙鉤,稱「雙苞」。大拇指、食指與中指執筆,無名指與小指彎曲不拈筆桿。五指執筆法就是用右手的五個手指全部用上,用「按、壓、鉤、頂、抵」的方法將筆桿執穩,從而使手指各司其職,在書寫中靈活運筆。

——提鬥法

來源:戈守智(清)

《漢溪書法通解》

執筆的確「無定法」。執筆是為了寫字。字寫得好壞與執筆有一定的關係,但絕不起決定性作用,起決定作用的是天資的高低,人品的優劣,學問的深淺,見識的廣狹,用功的勤怠。古今書家執筆方法不同,卻都達到高深的造詣,不就是很好的證明嗎。當然,說「執筆無定法」,並不是說想怎樣執筆就怎樣執筆,「無定法」之中還應「有法」,既要使筆運行自如得心應手,不能執得太實太死,這樣就妨礙了筆在紙上的運行。既然造物賦於我們的是五指,還是五指都用上為好。執筆總要順應生理機能,要舒適、自然、靈活、寬鬆,不要拘謹、生硬、板滯、僵化。這大概就是所謂「要使虛而寬」吧。

三、其他問題

有關執筆我們還會想到,高低和鬆緊問題。

論執筆高低,則有「真書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之辯。主要是要分別所寫字的大小,寫大字要高執筆,而寫小字要低執筆。在寫同樣大小的字時,高執筆筆勢就容易展開,低執筆則點畫較易沉著,但如果高執筆點畫也能沉著,那就有了一定的功夫了。但我以為初學者還是執筆略低為宜。

有關執筆鬆緊問題,有一個流傳十分廣的故事。獻之年甫五歲,羲之奇其把筆,乃潛後摯之不脫,幼得其法,此蓋生而知之。故事的真實性已無法考證,但說明初學者要「執筆已緊為好」。我以為寫字要求沉著痛快,筆致要緊,沒有一點力是不行的。關鍵是初學者執筆要緊,但不是僵。用勁一捏,手就僵了,結果導致寫的字死板。熟練之後,沉著而能痛快,似乎不很用力,而筆執得仍很牢。

——捻管法

來源:戈守智(清)

《漢溪書法通解》

總之,所謂執筆,總是先有人寫字,然後在寫字中漸漸總結出來,而不是先定好了執筆,然後再來寫字的。「要點」就是:一,便於筆的展開和運動;二,便於筆鋒的運轉。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用筆還是「千古不易的」。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本公眾號內容及圖片如沒註明出處則來自網路,無從考證來源,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後台留言或直接聯繫我們告知刪除或標註來源,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怕黑與責任 的精彩文章:

當代書法並不危險,而危險的是少數書法專門人士的短識和偏執

TAG:怕黑與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