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撕裂」的美國工會:早已榮光不再,依然「政治正確」

「撕裂」的美國工會:早已榮光不再,依然「政治正確」

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夫婦所拍的紀錄片《美國工廠》,影片在Netflix上映的時機,正趕上2020美國大選進程已經漸入高潮。在社會撕裂感越發強烈的當下,原本期待這部影片能帶來一些新鮮的視角,但《美國工廠》完全走「溫情 」路線,將鏡頭聚焦在了不僅是美國內部也是中美之間的一個新的「撕裂點」上:美國工會。

中國的「玻璃大王」曹德旺來美國建了福耀玻璃工廠,雖然幫當地1000多個美國人解決了就業,但給出的時薪很「摳門」:每小時14美元,只有當年在這裡建廠的福特公司給工人時薪的一半。再加上中美文化差異,員工在溝通上的誤解、中國工廠在管理和安全措施上的不到位,美國工人不得不走上街頭抗議,呼籲成立工會。

工會是《美國工廠》濃墨重彩描述的部分,也是中國工廠和美國工人衝突的集中爆發點。這是一個非常聰明且巧妙的著力點,很容易產生戲劇效果。在美國的文化下,觀眾的感情自然會站在爭取權利的弱勢一方:一群爭取權利的美國工人,給中國企業「好好上了一課」。

必須承認,這是一個比較客觀的呈現。它呈現了美國工人爭取權利的意識、呈現了中國公司管理上不到位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呈現了美國工人的生存現狀,也呈現了工會的存在價值。作為美國歷史上對工會最友好的前總統,奧巴馬的《美國工廠》似乎有意要借這個中國故事,來說說一個難以忽視的深層社會問題:曾在工業時代為爭取美國工人權利立下汗馬功勞的工會,如今正面臨著生存還是死亡的尷尬境地。

美國的工會曾有過輝煌的過去。在18世紀中葉,美國各行業開始零星出現工會的影子,比如印刷工人、木工行業等,都通過各自工會組織的遊行活動,爭取到了更高的工資。19世紀,美國成立了第一個全國性的工會,並且推動了《公平勞動標準法》的通過,美國人終於有了法定的最低工資、超時工作補償,以及童工法等。在依賴工業和製造業的時代背景下,美國的工會權力在二戰結束後達到頂峰。

然而,伴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科技變革日新月異,全球化開始成為趨勢。二戰後美國的經濟結構,也逐漸不再仰賴製造業,很多美國公司將工廠搬到了勞動力價格更便宜的拉美和東南亞。成員以製造業工人居多的工會,開始走下坡路。

科技進步、經濟結構轉型和全球化,的確是導致美國工會走下坡路的三個因素。不過,同樣面對這三個因素,歐洲國家的工會卻並未面臨美國工會的如此窘境。在歐洲的發達國家中,自由貿易聯盟中的瑞典、丹麥和芬蘭,工會成員比例接近70%,冰島的工會成員比例更是高達95%。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美國的工會成員比例是最低的。

美國《華盛頓郵報》曾刊文指出,在歐洲的很多國家,工會不僅沒有隨著經濟轉型逐漸衰落,反而發展越來越好。很多政治學家研究發現,工會的輝煌和突然衰落,是美國一個特有的現象。而衰落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工會沒能在政治領域,以及更廣泛的範圍內發揮影響力。

歐洲的工會通常和執政黨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和溝通,並在政策影響和選舉中發揮作用。以德國為例,德國工會聯合會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地位,但他們始終和總理默克爾保持良好的溝通。美國的工會,卻並沒有走上相同的方向。而隨著工會勢力發展到鼎盛,包括貪污、組織結構不合理等問題也隨之出現,公眾對工會的信心也開始喪失。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代表精英階層的美國共和黨首先站在了工會的反對面。「曾經的共和黨並不是反工會的,但後來共和黨逐漸把工會當成『敵人』,只要共和黨執政,就想方設法削弱工會。」來自哈佛大學的教授理查德·弗里曼表示。

1981年,美國的空中交管員罷工事件,將工會問題推向了高潮。當年8月,來自共和黨的時任美國總統里根下令開除了1.1萬名罷工的空中交通管制員,當時的罷工導致全美一天內7000架航班停運。之後不久,組織這次罷工的工會PATCO也被吊銷執照。

這次事件,標誌著美國工會的進一步衰落。伴隨著工會衰落的,是美國相關勞動法以及公司人力資源部門的成熟。如今的年輕人,早已習慣了和公司的人力資源部門打交道,工會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越來越遙遠的概念。

根據美國勞工部的數據,2018年,美國大約有10%的工作者是工會成員,這個比例比1983年降低了一半,不到高峰期1945年時的三分之一。從機構性質來看,大約33%的公共機構工作者是工會成員(如政府工作人員、教師、消防員等),而企業員工的工會成員比例是6.7%。也就是說,在美國,私營公司的員工只有6.7%是工會成員。從行業來看,工會成員比例最高的是公用事業:大約20%的從業者是工會成員;交通和倉儲業中則有16.7%的從業者是工會成員,其他行業例如食品、金融、科技行業等,從業者工會成員比例不足2%。

儘管工會越髮式微,但在美國,有工會仍是一件「政治正確「的事情。一個普遍的邏輯是,一個在美國經營的公司,如果有工會,一定不會被罵;如果沒有或反對工會,則很容易遭批評。

美國的很多行業巨頭,包括沃爾瑪、亞馬遜等,都因為反對工會被遭受過輿論攻擊。之所以不支持工會,亞馬遜的理由是「工會對企業創新和效率發展不利」。而工會支持者則認為,像亞馬遜這樣的大公司,就是因為沒有工會,工人的收入中位數只有2.8萬美金。如果工人加入了工會,實際收入將超過現有水平。

在美國有一種職業,叫「反工會諮詢師」,不希望工會存在的公司,往往會僱傭這些諮詢師,到公司來給工人們開講座,幫他們分析沒有工會的好處,以及公司能給他們提供的福利待遇等。當然,最終是否成立工會,最終的投票權仍在工人自己手裡。如果工人無論如何都要投票成立工會,企業也只能選擇與工會共處。

《美國工廠》的結尾,在福耀玻璃廠成立工會的提議,最終沒能在工人中投票通過。在採訪中,一位工人表示,「很多支持工會的工人被開除了。」工人們懷念著曾經在通用汽車每小時賺25美金的日子。

然而,這樣的日子,和美國工業時代「銹帶」地區的輝煌一樣,一去不復返了。而像福耀玻璃這樣的美國工廠的故事,在美國的很多地方,仍在上演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新聞周刊 的精彩文章:

男旦比女旦更動人:感受女人風姿,看女旦不行,得看男旦
愛沙尼亞首都塔林的冷戰遺蹤

TAG:中國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