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三減三健」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三減三健」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今年9月1日是第13個「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三減」即減鹽、減油、減糖,「三健」則指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健康方式的養成貴在行動,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慢性病逐漸成為威脅人民健康的公敵。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控慢性病、保障國民健康的重要環節,也是個人幸福生活的前提與保障。

重在「全民參與」,重在「行動落實」

近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支持、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辦、中華預防醫學會和中國營養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健康生活方式大會暨首屆中國減鹽大會在京召開。本次大會的主題為:「三減三健」助力健康中國行動。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指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重在「全民參與」、重在「行動落實」,他強調一是要堅持人民立場,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二是要堅持共建共享,形成維護健康的合力;三是要堅持科學指導,提升健康行動的專業性和社會性;四是要堅持創新發展,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

中國疾控中心書記李新華代表會議主辦方在會議總結中指出,為進一步推進《健康中國行動計劃(2019—2030年)》,做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一是要認真學習健康中國行動計劃,明確重點工作方向;二是要努力推進生活方式干預實施,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三是要加強慢病綜合防控隊伍建設,提高生活方式干預的技術能力和工作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主要靠個人

如何培養並踐行個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呢?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健康產業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鮑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政府可以為我們搭建培養健康生活方式的平台,但歸根結底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還是要靠自己。之前,國家推行過、並一直堅持進行的,有健康教育、健康促進、健康管理。但這3種方式都是「被動」的,現在個人要「主動」積極作為,行動起來。

那麼,個人又如何進行健康行動呢?鮑勇從三個角度給出了自己的見解。

首先,要有明確的健康行動目標。目標就是「健康四大基石」:第一,戒煙戒酒,白天捧著枸杞茶,晚上喝著酒、抽著煙肯定是不行的;第二,適量運動,每天堅持適當的運動,才能夠增強身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第三,心理平衡,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樂觀開朗的心態有助於身體健康;第四,合理飲食,減少鹽類、糖類、油脂的攝入,並且避免暴飲暴食。

其次,要有明確的健康行動路徑。人是有惰性的,需要有相關的健康促進平台來幫助人們堅持行動下去。比如,關於戒煙,單純地告訴一個人「吸煙對肺不好」「吸煙影響他人健康」是很難讓他把煙戒掉的。我們可以通過「體驗」的方式,讓他認識到吸煙的害處,進而達到戒煙的目的。「體驗」主要是指視覺上的衝擊,如動漫模擬吸煙對身體的危害。

最後,全民健康行動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貴在行動,而具體的行動可以理解為真實的體驗。那麼大家去哪體驗呢?早年,新加坡政府打造了一個「健康體驗館」,這個方式是不錯的。目前,鮑勇也在牽頭打造咱們自己的「健康體驗館」,設有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老年期8個體驗區。

媽媽的菜今天做咸了

「上大學時,有一次體檢,發現自己血壓偏高,當時嚇壞了,從那以後在吃飯時就不會吃太鹹的東西。」徐雲今年29歲,她告訴記者,雖然自己並沒有被明確診斷出有高血壓,但她的爺爺、爸爸、姑姑都有高血壓,「可能是家族病」。

「我爸高血壓,但家裡老兩口『口重』,只要我不在家就吃得很咸。」徐雲一個人在北京工作,經常給遠在哈爾濱的母親打電話,「嚴令」炒菜時少放鹽,而且只要節假日回家,便親自上手做飯或監督父母做飯,「爸媽年齡大了,希望他們身體健康,少吃咸」。

去年「五一」假期,徐雲做了一件令她自責的事情,她把母親剛做的菜倒進了垃圾桶。「那天菜做得太咸了!」徐雲說,當時她母親一臉錯愕,不明白平時乖巧的女兒為何做出如此舉動,不過那天,他們一家三口聊了很長時間,「現在爸媽已經認識到吃太咸不好了,做飯時很注意」。

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王威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鹽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調味品之一,但鹽的過量攝入可以使血壓升高,可以增加胃病、骨質疏鬆、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風險。據統計,我國居民平均每天用鹽10.5克,大大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和「健康中國行動」中每天不超過5克的推薦量。

「油膩」女婿的減油日記

「頭一年跟姑爺一塊過日子,感覺掉到了油缸里。」北京市房山區大學城家園小區的住戶張大爺告訴記者,他的女婿曾經開過小飯館,做得一手好菜,有煎、有炸,而且一起生活時都是女婿做早餐和晚餐,但做的飯太「油膩」,讓他有些吃不消,「我告訴你,有的菜,盤子里能漂半指的油」。

「人家給你做飯吃,咱也不好意思多說什麼。」張大爺說,時間久了他的飯量有所下降,細心的女兒注意到了這一點,他便告訴女兒,希望女婿做飯時能清淡一些,少放油。「我女兒肯定跟姑爺說了,剛開始,姑爺會單獨給我做一盤清淡的菜,其他的還老樣子」。

「現在家裡吃得很健康。」張大爺說,他現在有兩個外孫,大的已經讀一年級了,有了孩子以後,女婿做飯變得更講究,幾乎是按照健康飲食教科書做飯,「人家是廚師有那本事,還有就是當了爸爸,責任心更強啦」。

「建議少用煎炸的方式來烹飪食物,或用煎的方式代替炸。」王威說,中國居民膳食健康指南推薦,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烹調用油量不超過25-30克。

與口腔潰瘍說拜拜

劉健強今年36歲,是北京某科技公司的一位中層領導幹部,工作十幾年,無論是管理還是執行都幹得得心應手。但是,如果時間倒退到3年前,劉健強的工作和生活過得有些「痛苦」。

那時,加班熬夜較多,加之飲食不規律,幾乎每個月都會得口腔潰瘍。

「太難受了,吃東西只能用半張嘴。」劉健強說,他的口腔潰瘍要麼長在舌頭上,要麼長在上齶上,甚至有一次嘴裡同時長了兩處口腔潰瘍,「我一般去藥店買那種貼片,貼上後麻木就不疼了,但要想好,最少得6天時間」。

「醫生說飲食不均衡、不規律和太急躁是導致口腔潰瘍的原因。」由於經常性出現口腔潰瘍,劉健強決定去醫院就診,醫生告訴他要多吃蔬菜,補充維生素,同時要調整情緒,「現在想想應該是自己心態上出了問題,那年工作壓力有點大,經常焦慮」。

被口腔潰瘍折磨了一年,劉健強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方式:早晚刷牙,飯前飯口漱口,多吃綠葉蔬菜,遇事心平氣和,感覺有壓力就跑跑步、出出汗。

爸媽「朋友圈」中的「健康生活方式」

「自從爸媽玩了微信『朋友圈』,我們家餐桌上的食物越來越少,我的伙食越來越差,」王君無奈地告訴記者,「他們固執地將蛋黃、牛肉、豬肉、甜點等列入黑名單,因為微信『朋友圈』的文章說這些都是酸性食品,酸性體質會致癌。」

「爸媽老是用養生雞湯類文章轟炸我的『朋友圈』,不得不把他們『拉黑』。」「我爸媽轉發的微信文章封面圖『不堪入目』,看得我尷尬症都犯了!」這是一個90後微信群里的一段對話,很多子女都想不明白,為什麼飽經風霜的父母對幾篇『朋友圈』文章深信不疑。

「現在不學會用微信,都不知道孩子在幹嗎。」「他十天半個月都不打電話給我,我只有在他『朋友圈』才能看到他的照片。」「就煩我一天到晚給他微信上轉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關心他的話一句都聽不進去。」這是大多數父母的心聲,為了不打擾孩子工作,他們選擇發「朋友圈」,但出發點大多是為了讓子女看到。

有心理專家認為,父母深信「朋友圈」文章的背後是他們的焦慮。父母處於退休或半退休的狀態時,身體機能開始走下坡路,養生、食品安全類的謠言就抓住了他們的恐慌心理;同時個人價值感開始下降,「朋友圈」讓他們找到了話語權,但父母忽略了子女的需求與自己需求之間的差異。

文/張林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家庭報 的精彩文章:

一枚安宮牛黃丸竟炒到了11萬元的天價,它真的是救命神葯嗎
謠言:夏天的血壓比冬天低

TAG:中國家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