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英國議會明天開始短暫復會:阻止「無協議脫歐」的關鍵一周?

英國議會明天開始短暫復會:阻止「無協議脫歐」的關鍵一周?

明天起,英國議會將在一片火藥味中結束夏季休假、短暫復會。路透社稱,威斯敏斯特宮將迎來一場歷史性對決:誓言要在10月31日「脫歐」的現任首相約翰遜與自詡為經濟崩潰最後堡壘的議員們。

就在幾天前,約翰遜請求英國女王批准,讓議會在復會一周左右後繼續休會5周。外界普遍認為,這是約翰遜政府想要繞過議會,為「無協議退歐」鋪路。也有分析認為,本周可能是議員們阻止「無協議脫歐」的「唯一機會」。

爭議

上周末,整個英國都在「怒氣沖沖」中度過。30多座城市爆發示威遊行,僅倫敦市中心就有約10萬人走上街頭,「制止政變」、「獨裁」、「破壞民主」的口號聲此起彼伏。事件的導火索正是上任不到兩個月的新首相。8月28日、英國議會復會前5天,約翰遜扔出一張「大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正式同意他的請求:英國議會將在復會一周後強制性休會5周(從9月9日至12日期間的一天到10月14日)。

消息甫出,輿論嘩然。下院政府黨鞭喬治·楊勛爵、蘇格蘭保守黨領袖露絲·戴維森等人辭職以示抗議;蘇格蘭法院舉行聽證會,試圖阻止議會休假;6個反對黨領袖聯合發表譴責公報。反對者直言,這是對英國憲法完整性的攻擊和侮辱、這是英國民主最黑暗的一天。英國媒體述評,此舉旨在壓縮議會在「脫歐」期限前展開辯論、推行計劃的時間,為政府推行「無協議脫歐」鋪平道路。

面對洶洶民意,約翰遜否認有任何不當行為,稱此舉符合允許首相制定新政治計劃的慣例,並堅稱議會有時間討論「脫歐」事宜。也有支持者為約翰遜撐腰,認為在持續混亂和效率之間,政府有理由選後者。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認為,這一做法可能合法但不合理,是約翰遜政府試圖用技術性手段阻止議會對「硬脫歐」的干擾。

上海歐洲學會副會長、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葉江解釋道,目前在保守黨內部,「硬脫歐」派佔到上風。而約翰遜一直是「硬脫歐」派代表,他的態度和立場很明確,就是可以和歐盟再談協議,但無論是否達成協議,到10月31日必須「脫歐」。於是,約翰遜援引了英國的法理傳統,延長議會休會期,希望能夠快刀斬亂麻。一般來說,英國議會正式復會後都會舉行一場英國女王的演講,現在約翰遜請求女王將復會演講推遲到10月14日,也就意味著新一期議會從10月再開始。

《西班牙日報》稱,延長議會休會期是英國的慣常式序。在整個英國現代政治史上,在任政府使用這種手段來削弱反對派的例子並不少,只有兩次被認為是有爭議的。第一次是在1948年艾德禮首相領導的工黨政府在與議會就鋼鐵工業國有化的爭鬥中實施;第二次是1997年,兩名保守黨議員被指控受賄,受到議會正式調查,時任首相梅傑為避免議會辯論此事而實施,最終導致政府更迭。

「約翰遜的決定並不意外,」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田德文指出,「延長休會其實是利用了英國議會程序設計、制度上的模糊地帶,這屬於首相的權力範圍之內,他眼下也沒有更多辦法。」

事實上,英國廣播公司(BBC)指出,約翰遜自競選黨首起,便把自己的政治前途押在10月31日讓英國「脫歐」上,無論是否達成一項協議。他是「脫歐」公投以來的第三任首相,但與兩位前任不同的是,他敢於挑戰試圖阻止他的「留歐」聯盟,也時刻準備著測試自己的權力極限。

「約翰遜的初衷是避免陷入特雷莎·梅的困境,」崔洪建指出,無論政府拿出什麼方案,結果都在缺乏共識的議會陷入泥潭,他乾脆就做得決絕些,剝奪議會的「脫歐」主導權。在英國國內引起的反彈,應該也在他的意料之中。與此同時,他也有向歐盟施壓、逼歐盟認真考慮的意味。儘管歐盟此前堅持不會重談,但種種跡象表明,英歐9月將展開密切磋商,可能會朝著重談一些條款的方向靠攏。葉江也認為,約翰遜的最終目標,不止是避開對手,還在於威脅歐盟。

攤牌

法新社稱,約翰遜的舉動還表明,政府和議會之間的關係糟糕到了怎樣的程度。《華爾街日報》稱,議會「被放假」將為議員們展開利害攸關的較量埋下伏筆。路透社稱,在1000多天的爭吵、鋪天蓋地的頭條和讓人眼暈的英鎊暴跌之後,眼看就要收官的「脫歐」大戰可能掀起新的高潮:未來一周,反對黨將與約翰遜在議會攤牌。

在葉江看來,聲勢浩大的遊行和反對黨的批評固然會對約翰遜造成一定壓力,但更多只是象徵意義的,約翰遜頂得住。一方面,一些想通過民事訴訟取消議會休會的努力已經被法官駁回;另一方面,議會和政府內也有相當多支持和力挺約翰遜的聲音。目前來說,最關鍵的是反對派能在議會採取什麼反制措施。

「真正能對約翰遜施加壓力的是保守黨內部和工黨,」崔洪建判斷,他們的選項無非兩種,第一魚死網破,通過不信任投票,趕現政府下台,提前大選——但各黨都有自己的小算盤,比如工黨就不認為現在是重新大選的最佳時期;第二用技術手段對技術手段,通過一項避免「無協議脫歐」、尋求再次延期的法案。

有觀點認為,多數議員可能會更傾向於後者。不過,這一進程充滿挑戰。它需要下議院議長伯考對約翰遜「暫停」議會的舉動提出譴責,以便暫時控制立法進程和議會程序;還需要各個政治光譜上的議員團結一致。

目前,約翰遜領導的保守黨在650個議席中只佔據一個多數席位。有消息人士表示,大約有兩位數的保守黨人願意「倒戈」反抗政府。反對派在議會形成多數看似不難,但有觀點認為,約翰遜手頭也有一大堆行政「資源」可以用來拖延議會進程,比如用固定事件干擾時間表、在上議院阻撓立法等。即使他在不信任投票中落敗,他也可以利用2011年通過的選舉法的灰色地帶,拒絕辭職。這將剝奪反對派組建政府的機會,並將選舉推遲到英國「脫歐」之後進行。

英國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湯姆·基巴斯(Tom Kibasi)指出,一場選舉甚至可能正中這位首相下懷,他上任以來的五個星期一直都在進行事實上的競選活動。約翰遜的真正目標是利用英國「脫歐」贏得大選,而不是利用大選確保英國「脫歐」。通過迫使對手採取行動,他為一場「民眾對陣議會」的選舉規划了道路。反觀工黨領袖科爾賓,即使是工黨內部一些成員也認為,這位極左翼人物政治色彩太濃,無法領導跨黨派政府,其反對「脫歐」的立場也被視為「外交軟弱」。

葉江認為,退一步說,即便議會真的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投票,情況也較為微妙,反對派有可能得不償失:約翰遜仍有14天時間出任看守首相,也有機會再次組閣;如果組閣失敗,解散議會,重新選舉就要到7周以後,在此期間英國還是可以在看守政府的領導下,擺脫議會干擾,走完「脫歐」程序。

「就議會而言,無論是通過不信任投票或者新法律均非易事,」田德文判斷道,議員們圍繞「脫歐」並無一致立場,很難針對約翰遜的「設計」給出有效回應。

教訓

有觀點認為,最新的「脫歐」鬧劇源於英國沒有正式的成文憲法,英國的民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傳統和慣例指導。對於那些心懷惡意的人來說,都是可乘之機。「人們並不知道真正的規則是什麼,」倫敦國王學院政治與現代史高級講師安德魯·布里克(Andrew Blick)表示,對於什麼是恰當的憲法行為,什麼不是,存在著不同的版本。也有觀點認為,英國正在經歷公投所表達的直接民主和代議制民主之間的真正衝突。英國議會號稱西方「議會之母」,不但歷史悠久,且以集思廣益著稱;但「脫歐」在議會辯論了三年,換了三任首相,結果還是一地雞毛。

《華盛頓郵報》稱,街頭示威也好,議會攤牌也罷,都是英國社會在「脫歐」泥沼里混亂迷茫的縮影。自1973年以來,英國一直是歐盟這個貿易集團兼政治工程的成員國。在2016年的公投中,1740萬選民(52%)支持英國「脫歐」,1610萬選民(48%)支持「留歐」。自那以後,從政府內閣成員到普通家庭的餐桌,英國各個階層都被分成了兩派,且幾乎沒有任何和解的跡象。

「約翰遜上台之初可能還被寄予完成政治整合的厚望,但如今,英國國內、議會內部仍然一分為四(有協議軟脫歐派、有協議硬脫歐派、無協議脫歐派、不脫歐派),約翰遜的整合能力並無體現。」田德文如是說。

專家認為,英國「脫歐」僵局給出的教訓是,其一,「脫歐」是一件技術性很強的事,英國領導層最初把決定權交給全民,可能有傳統政治體制難以為繼、尋求變革突破的考量,但隨後出現的激烈鬥爭和混亂局面遠遠超出預期,可以說領導層的政治遠見不足。其二,英國政治制度的設定是「混權制」,由多數黨組織政府,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都來源於議會。政黨是否團結是議會能否達成共識、有效運轉的關鍵。但近年來,由於政治碎片化、民粹主義興起等原因,缺乏擔當的政黨、政客都朝著自身利益方向使勁,利用制度漏洞展開博弈,政黨和社會幾乎沒有共識。什麼是國家利益?怎樣做符合國家利益?不同政黨、群體會有各自不同的解讀。「各種矛盾與衝突在『脫歐』過程中集中展現。議會已成為立法權與行政權鬥爭的主要場所,代議制民主自然也就喪失了其應有的功能。」崔洪建指出,「『脫歐』能不能倒逼英國反思和改革制度缺陷、運作體系、政治方式?英國能否處理好『脫歐』危機?或將成為這個昔日強國能否在政治上實現轉身、或是得不償失的一項指標。」

不過,在英國諾丁漢大學政治史教授史蒂文·菲爾丁(Steven Fielding)看來,英國公眾內部圍繞「脫歐」存在根本分歧,至少在一代人的時間內,它都無法消除。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世界人工智慧大會@教育:數據驅動下,大規模與個性化地教育並不矛盾
1名醫生為何能為1000名用戶24小時服務?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