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了不讓外國公使入駐北京,皇帝直接放棄關稅,滿朝文武強烈反對

為了不讓外國公使入駐北京,皇帝直接放棄關稅,滿朝文武強烈反對

1840年的中國陷入列強侵略的困局,大清君臣面對來勢洶洶、船堅炮利的西方軍艦沒有多大的抵抗力,在絕對的軍事實力面前一切都是虛妄。愛面子不愛里子是大多數封建君主的大缺點,若說這是無端放矢,肯定不行。虛浮「面子」的作用很多時候比實際「里子」更重要,清廷稍露怯懦,民間反清勢力就會噴薄而出,大肆宣揚出去,告訴底層民眾:大清要完了大清要完了。但在一些時候,里子可比面子重要太多了,基本維持統治的里子都沒了,何談權威的面子?這其中的輕重還需自己考量,沒有明確的標準答案給出。

第二次鴉片戰爭清廷不敵,簽定下《天津條約》,其中有一條講的是:外國可以派出公使進入北京長駐。在現代人眼中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兩個國家平等建交,互設大使館、消息互通有無,不進行同盟共進退,但方便國家交流。其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西方列強都是懷揣著些許「善意」對待中國的,在大清看來的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不過是西方文化(當然也有許多讓大清不以為然的辱國條約)。

1858年6月,清軍在蒙古親王僧格林沁的得力指揮下,擊沉擊傷敵艦10艘,敵軍死傷近500人,其中英方艦隊司令何伯重傷生死未卜。遭次大敗,清廷舉國振奮,有些理智的滿清高官知道此次大勝並未對英法兩國傷筋動骨,因此就坡下驢地簽訂下《天津條約》。列強提出外國公使入駐北京城,割出一塊小地方做大使館。如此作為是西方國家厭倦了大清時不時撕毀條約,損害自己國家和自己國人在中國的利益,希望有公使在大清中央,一旦有變可及時提醒,避免太大的損失。

清代有一特殊規定「外國人不得在中國城市裡定居」,不是清廷一廂情願去限制的,而是中國國民所選定的,當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外國人提出要入住廣州城,清政府同意了,廣州民情洶洶,群起反對,掀起「反入城鬥爭」。由此可見,幾千年的封建國情不是一紙條約能改變的。當時的咸豐皇帝十分害怕「外國公使入京」,不惜再次發動戰爭毀掉條約。

不過大清不是咸豐皇帝一人的大清,咸豐只是個領頭羊大家長。咸豐這一瘋狂想法註定會被群臣否定,而且他自己也沒有再啟戰端的決心和信心(誰知道下次是輸還是贏)。他選擇退而求其次,洋人崇利輕義,只要利益足夠,條約他們也不會在乎。那什麼樣的利益會讓他們動心呢?大清有點東西不多,土地不能隨便給,錢不能給,國庫已經沒多少銀兩了。但咸豐終究是皇帝,不是一般人,一條路行不通,走別的路不就行了?

用錢收買洋人不進京,什麼錢?洋商的錢和中國商人的錢。大清關稅不要了,免除所有洋人的商稅,只要他們別到北京。咸豐皇帝下諭說:「此時須將全免稅課一層,明白宣示,使知中國待以寬大之恩,此後該夷獲利無窮……所許各項,自可全行罷議。」如果這一想法得到實踐履行,那中國將成為人類歷史第一個不設關稅的國家,這是創舉,更是將中國拖向無盡深淵的黑手。

不要關稅,意味著中國經濟很快就會崩潰,近代中國將無商業利益可言,清政府垮台更是必然的事情。1853年因鎮壓太平天國,內務府存銀一度達到四萬一千兩,勉強維持大清皇室開支,而清政府海關關稅是朝廷重要的財政收入之一,每年有數百萬兩之多。可咸豐依舊選擇要「全免關稅」,換取外國人不入北京。這項提議肯定會得到洋人的支持,他們渡過重洋、不遠萬里的來到中國,不就是為了錢嗎?現在不收關稅了,你們還圖個什麼,還建什麼大使館,進什麼北京,打什麼仗,都沒必要了啊。

咸豐皇帝的這一想法嚇壞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大臣,如此兒戲國事。若洋人知道,定會欣喜若狂,馬上同意此事敲定條約。關稅是經濟利益,是維持大清統治的里子;公使駐京是朝堂顏面,是面子;孰輕孰重不夠明顯嗎?大臣們蜂擁而起上奏反對,「務以尊崇國體為先,尤以收回利權為要,胥天下之利柄歸於該夷,而我民窮財盡矣」,全免關稅,國不將國。面對群臣反對咸豐皇帝硃批回罵「未見該夷,何以知其勢必不行?」,但大勢所向,咸豐漸漸明白全免關稅一事是「亡國之舉」。

最終結果是什麼想必大家都清楚,接著戰吧,導致北京被占,圓明園被燒,咸豐帝北逃,病逝熱河承德避暑山莊。一場大戲,悄然落幕。

參考文獻:《曾國藩傳》《曾國藩家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今人說古啊 的精彩文章:

某國想用百萬美金購置一刀,中國人不同意,蓋因刀上九字讓人氣憤
古代的「見危不救罪」有多嚴重?既違背道德,又違反法律

TAG:今人說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