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南京人融入蘇州,從喜歡蘇幫菜開始……

南京人融入蘇州,從喜歡蘇幫菜開始……

關於蘇州的印象,最早是從小學課本里得來的,葉聖陶老先生那篇《蘇州園林》,把曲徑通幽、匠心打造的蘇州園林,描述的「如在畫圖中」一般。從那之後,在內心裡,總感覺蘇州的任何東西,都得有這種美麗而又虛幻的色彩,尤其是打小就貪吃的我,對蘇州的美食也充滿了期待。實在是記不清第一次是什麼時候去的蘇州,應該不大,跟著長輩過去的,當地的朋友盛情款待,在蘇州道前街里找了一個地方,一進門,就看到滿大桌的食物,每樣菜肴都很精緻,可等到坐下來動筷子,卻突然發現自己下不了口,那種明明很餓卻吃不下的焦灼感,很讓人受傷,還沒能等結束,就哭著鬧著去吃火鍋,讓家裡的長輩很是尷尬。

無疑,蘇州的美食是享譽一方,但是,吃慣了咸、辣的我,對這種酸中透甜,甜中帶酸的口感,著實不適應:還是南京的鹽水鴨吃得下飯,蘇州鹵鴨讓我食不甘味,總覺得天下的鴨子本來都是鹽水泡出來的,怎麼突然還帶了點甜味?看到奧灶面里黑黝黝的湯汁,就忍不住想起南京的皮肚面,湯清面軟,看著就清爽,關鍵分量足;響油鱔糊就不要說了,硬著頭皮吃了兩口,就被我扔在一邊,彼時,我無比懷念南京做的紅燒鱔節,還有油渣鱔節,又脆又香,過癮!……擁有一個南京胃的我,彷彿一個鄉下小子,突然跑進城裡的大飯店,每樣都新奇,又每樣都不習慣。

說起吃的,南京的確很「土」,給人的感覺就是喜歡吃鴨子,滿大街的飯店都喜歡賣鴨子:鹽水鴨、桂花鴨、鹵鴨、烤鴨……鴨血和鴨腸還能做成鴨血粉絲湯,如果老闆感覺你不夠味,還會大聲問你:阿要辣油?除了家家戶戶都愛的鴨子,還有就是豬頭肉、活珠子、各種腌肉等等,聽起來都很重口味。南京人對自己自嘲式的稱謂同樣帶著一股嗆味——「南京大蘿蔔」!蘿蔔,多土、多衝的一道菜,唯一的好處就是:通氣!也難怪有一位家靠蘇州的同事跟我說,年輕那會每次回去,都會被家鄉人噓寒問暖:又瘦了!南京那邊苦,吃得不好,回家鄉要多吃點哈!不經意間,流露出蘇州人淺淺的優越感。

成年工作以後去得多了,也慢慢發現,蘇州人的「眼高於頂」里,多少含著一點道理:拿得出你的金剛鑽,我就給你這個瓷器活。記得有一次,蘇州有家醫院有個醫療糾紛,我們介入後,起初醫院很排斥,但我們主動幫忙協調,而不是一味的指責,最終醫患雙方達成了和解,醫院還退還了所有的費用;還有一次,採訪當地一位主要領導,聯繫了很久對方才同意,一開始對我漫不經心,後來言談甚歡,最後有問必答、和盤托出,結束採訪後,她還出門送我到電梯口。通過這一點點的接觸,越來越多的新、老蘇州人認可了我,這也讓我深有感觸:你預見的傲慢,往往是因為你能力的展示還沒讓人心服口服,用現在流行的話:打鐵還需自身硬。隨著蘇州的朋友多起來,蘇州過去給我的那種距離感,也慢慢消失了。

這些年,走在蘇州的街頭,很多都是新蘇州人,我的不少同學也在蘇州紮根落戶、娶妻生子、做強做大。其中有一位少年時就不大愛讀書的哥們,剛到蘇州的時候,褲兜比臉還乾淨,白手起家,先是打了兩年工,然後租下一個門面房,做起小商品代理生意,如今房、車都有了,每次一聽說我到蘇州,就嚷嚷著要喊幾個同學一起熱鬧熱鬧,每一次都要換不同的飯店,都要點上幾個飯店拿手菜,這其中少不了醬方、醋溜鯉魚、西瓜雞、巴肺湯、暖鍋等等當地正宗蘇州菜。如果大家吃得少,他會覺得是不是對他有意見。而喝醉了酒以後,他會絮叨著他在蘇州奮鬥的日子裡,受過多少白眼、流過多少眼淚,同時也收穫多少成功。用南京話說,他有點「韶道」(嘮叨),但我們都明白,憑藉著雙手,最終他在這裡找到了歸屬感。

胃跟鄉土一樣,喝慣了一方的水,終究也能慢慢融入。於我,漸漸也不再像剛開始那樣排斥蘇幫菜,以友情為酒,松鶴樓松鼠桂魚、蜜汁豆腐乾也都能吃了,也覺得沒那麼「齁」了;閶門皋橋頭的啞巴生煎更是越嚼越有味。有兩年,蘇州木瀆鎮邀請我去那裡做文化節的報道,發現藏書羊肉的口感綿柔、清爽,膻味比徐州羊肉淡了很多,更加宜口,吃得我不亦樂乎。對於街頭巷尾的奧灶面,我現在能一吃兩碗,有時連湯汁都連碗幹了。前年,託了一位朋友的福,平生第一次吃到了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果然味美鮮嫩,黃和膏都要比南京這邊的螃蟹多一些,最後還忍不住舔了手指。蘇州的朋友說:「就喜歡你這沒見過世面的樣子。」

或許,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是酸是甜還是咸,行走在城裡的人最知道。無論是蘇州的甜,還是南京的咸,都是「蘇味」的一種,就像蘇州的西瓜雞,也可以和南京鹽水鴨放在一個桌子上,為熱愛美味的人們大快朵頤。如此,南京和蘇州,雙峰對峙間,是生活的接納和感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上海第二批19個人工智慧試點應用場景公布
「錦囊妙計」相送,家鄉菜熱氣騰騰…華理迎新生,暖心還暖胃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