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有一個小男孩愛打人,每一次見到別人有玩具就衝過去搶,搶不贏就抓臉;有時小朋友蹲地上撿石子,他也衝過去推倒別人……其他小朋友每次見到他,都會故意躲開。這不,有個小女孩每次見到他都會大哭,還主動交出手中的玩具。小女孩的媽媽很沮喪地對我說:「經常鼓勵孩子反抗,但孩子就是膽小,不敢。也不知道讓孩子反抗是否對……」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經常有父母諮詢小朋友行為的問題,例如有些孩子愛打人,屢教不改;例如有些孩子總被人打,父母們心疼糾結。

研究:孩子打人與被打的行為關係

心理學家Gerald Patterson與同事曾經做過一項研究,地點是在一所幼兒園。他們觀察小朋友打人與被打之間的行為關係。在詳細記錄了相關數據後,發現了下面的一些規律:

1、被欺負的孩子:哭/退縮/沉默,會有什麼後果?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如果孩子被打時,不進行反擊,而是表現出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或多種:哭泣、逃跑退縮,或沉默,那麼就相當於打人者的行為被強化。被欺負孩子的「軟弱」助長了打人者的暴力行為,這些打人的孩子或許會繼續欺負「軟弱」的孩子,或以相似的方式打其他孩子。

可以說,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欺負。

2、被欺負的孩子反擊,或大人阻止欺負行為,會有什麼後果?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如果孩子被打之後立即反擊,或者現場的大人、老師阻止了打人的孩子,攻擊他人的孩子的打人行為會得到收斂,或尋找其他攻擊對象,有些孩子甚至因此改掉了打人的行為。

而對於那些通過反抗而遏制了攻擊者的打人行為後,曾經的這些被攻擊者可能會變成攻擊者,因為他們的反抗獲得了積極的效果,部分孩子也可能因此嘗到了甜頭而學會了攻擊他人。

身邊有個小朋友正是這樣的典型例子。一開始,他帶玩具在小區的花園玩耍,總會被一個小男孩欺負,被推打、被搶玩具。孩子的爸爸很惱,便頻繁鼓勵他「打回去,不打回去就不是我兒子」。有一次,他的玩具又被搶,他突然鼓起勇氣,在大吼中推了對方一把。欺負人的孩子嚇壞了,丟下玩具就跑。慢慢地,這個曾經被人欺負的孩子出現了喜歡推倒他人的行為。

攻擊者父母的態度:如何讓孩子改掉打別人的行為?

正如上面提到的,如果欺負人的孩子被對方反抗,或被大人及時阻止批評,在一定程度上能改變攻擊者的行為,但有時也不一定,因為孩子打人、欺負人的行為背後,常常是同理心的缺失。

那麼父母們該如何教育愛打人的孩子?

可以採取反省與同理心引導的做法。小朋友越小,是越不懂自我反省的,這時「隔離區」就是一種形式,幫助孩子知道,每一次媽媽讓Ta站在隔離區,就意味著自己犯了錯誤。隔離時間一般是孩子對應年齡的分鐘數,例如孩子3歲就「隔離」三分鐘,以此類推,與此同時,鼓勵孩子思考自己的錯誤。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隔離時間結束時,父母就詢問孩子的反省情況。接著,同理心引導。例如媽媽可以問:「你打了小樂,小樂哭了,你說說,他為什麼哭?」「假如被打的是你,怎麼辦?小樂打了你的臉,你會不會覺得很疼……」引導孩子換位思考,理解別人的感受。《時代周刊》曾經有研究指出,早期的同理心培養,能幫助孩子改掉欺負他人的行為,同理心也能幫助孩子未來收穫良好的社會人際關係。

被攻擊者父母的態度:我不想孩子被欺負,又不想他們學會暴力,怎麼辦?

下面是一些父母的做法,看看哪一種更適合你?

做法1:讓孩子看起來不好惹

北美有一位小女孩名叫MilLa,她在學校經常被欺負,父母鼓勵她鍛煉身體,進行極限挑戰,一段時間後,小女孩不僅變得身體強壯,還很自信。那些曾經欺負過她的孩子都不敢再欺負她了。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但情況不總是這樣的。有一位日本的小男孩佐藤在學習了武術後,雖然學得不錯,但在欺負他的孩子面前,他還是採取了退縮的態度。

所以,這種做法有些孩子可行,有些孩子不可行,但父母們可以讓孩子先試試,如果無效就尋找別的解決方法。

做法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可以通過「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做法,別人打我,我就反抗或打回去;當別人沒欺負我,我也能當個好孩子。當父母知道孩子被欺負後,還可以通過遊戲模擬的做法,讓孩子演練被欺負時該如何應對。這種做法已經被不少家庭採用,也幫助了不少被欺負的孩子保護了自己,又沒學會暴力。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例如當孩子被打了,爸爸或媽媽可以扮演欺負人的那個孩子,在孩子的頭髮被人抓住的場景中,這時孩子可以大喊「老師」,找老師幫忙;如果身邊沒有大人,那麼就只能孩子自我解決了。當孩子的頭髮被抓時,可以雙手抓住對方位於自己頭上的手,然後做卷臂的動作,對方疼痛就會迅速放手,繼而視情況是否要反擊。

小朋友欺負人的手法很多,父母們可以在演練中幫孩子找到合適的反抗做法。原則是既保護了自己,又不傷害到他人。

無論孩子打人,還是孩子被打,父母都要重視和適當介入

如果2,3歲的寶寶打人,我們常常可以歸因於他們不懂正確的表達方式。如果孩子到5,6歲了還喜歡打人,那麼就是幼兒行為和教育方面的問題了。挪威心理學家Dan Olweus有研究發現,6歲左右有頻繁攻擊他人習慣的孩子,成年後容易有打架或爭鬥行為,未來也趨向於有更多的家庭暴力。

育兒科學謎:孩子被打了,不反擊就是鼓勵對方?

相比之下,被頻繁欺負的孩子也趨向於有行為問題,《兒科學》發現,僅觀察5歲的孩子,與沒被欺負的孩子相比,那些經常被欺負的孩子的行為問題更多。被欺負的孩子,常常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壓力,他們委屈、害怕、憤怒,但常常不懂反抗或反抗不了。所以,父母們平時多關心孩子,有與孩子交流的習慣。當孩子遇到困難,父母便能及時發現。一開始,父母們可以詢問孩子,是否需要父母的幫助,如果孩子嘗試自己解決,父母們是需要支持的;當孩子自己解決不了,欺凌還在繼續,這時父母就有必要介入,或直接向對方家長反映,或找老師幫忙解決。

無論是孩子打人還是孩子被打,這些都是常常困擾家長們的狀況。採取適合孩子們的做法,幫助孩子獲得安全快樂的成長吧!



關鍵字:欺負欺凌、行為習慣、親子成長、幼兒人際、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一種錯誤的孩子玩耍細節!非常普遍,趕緊改掉!會吞噬孩子探索力
別不斷提醒孩子!父母越提醒,後果越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