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入園,是寶寶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小朋友進入幼兒園前兩三年都是和家人在一起,突然要入園了,要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的老師、小朋友相處、甚至是吃飯、睡覺、便便等,這種變化對於孩子是非常巨大的

他會面臨很多挑戰,需要去適應新的變化:自己不再是世界的中心,沒人整天圍著自己轉,沒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只有陌生的老師和同齡的小朋友。

入園是他們成長過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如果能順利適應新環境,將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能力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由於生活環境,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後易出現分離焦慮,產生一些恐慌、不安、害怕的情緒。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幾歲是孩子的最佳入園年齡?

月月已經三歲半了,月月的媽媽於是趕緊找人把月月送進了幼兒園。園長安排月月進小班,可月月媽媽不同意,她看看小班的孩子們,覺得月月無論從個頭上還是能力上都比他們強。而且她覺得跟著小孩子容易幼稚,而要是跟大孩子們在一起生活學習,就能學到更多的東西,能力的進步也能更快。

於是她向園長提出,直接讓月月上中班。園長一開始不同意,說月月沒有上過幼兒園直接上中班,怕她跟不上。月月媽媽說,幼兒園又不像小學,沒有正規的課程,不存在能不能跟上的問題,還是堅持要讓孩子進中班。最後園長只好答應月月媽媽的要求,但強調這只是「實習」,一個月後視情況再做調整。

不料只過了四天,月月媽媽就又找到了園長,說還是讓月月到小班吧。原來月月到了中班之後,和周圍的孩子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

首先,其他孩子都是從小班升上來的,在幼兒園已經待了一年,對園內的情況、老師、同學都非常熟悉,而月月初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很不適應;

其次,和大孩子在一起,月月的「優勢」一點都沒有,無論做什麼,上課也好、遊戲也好,她都成了「尾巴」,孩子很不開心,回到家裡都悶悶不樂,每天早上也不願意去上學。月月媽媽為了改變這種情況,主動找到園長,要求讓月月重新進小班。

月月到了小班之後,這種情況很快就得到了改善。由於月月比同一班級的孩子大上幾個月,所以在自理能力和認知能力上還是有一定優勢的,老師經常讓月月充當「小助手」,比如幫助老師排排碗筷啊什麼的,月月很積極,也很開心,她很享受這一過程。漸漸地,笑容又回到了月月的臉上,甚至每天開始盼著上幼兒園。

月月媽媽這才意識到,什麼「超前發展」之類的都比不上孩子的自信和快樂來得重要。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孩子幾歲上幼兒園是最合適的?

這個問題想必很多家長都曾困擾過。的確,看到別人家的孩子兩歲就送去了「小小班」,自己的孩子如果不去,生怕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心有不甘;可是假如孩子兩歲就送去幼兒園,又怕孩子太小,無法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和教學,擔憂太多。

那麼,孩子究竟在幾歲上幼兒園最合適呢?

只要孩子有以下表現,就可以去幼兒園開啟新世界:

● 能自己吃飯,並且吃飯期間不隨便亂跑

● 睡覺有規律,最好做到早睡早起

● 可以正確表達自己的需求,如大小便、口渴及身體不適

以上這3大類型的習慣養成,基本在3歲左右,所以國家建議上幼兒園的年齡是2.5-3歲。

但要知道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是不一樣,是不是上幼兒園要根據寶寶的表現來決定的!有些孩子早點,有些孩子遲點,這都算正常。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柔和地平復孩子的入園焦慮

剛入園,不少孩子會產生入園焦慮、恐懼,每天哭鬧著不願上幼兒園,很多的家長們也常常覺得束手無策。

其實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只要我們給予適當的幫助,上幼兒園就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父母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就責備老師或不讓孩子上學,盡量安撫孩子不要責怪孩子,離開時和孩子道別,並溫柔而堅定的和孩子說,你會準時來接他,然後堅定的離開。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專家斯坦利·格林斯潘的研究發現,3歲左右的孩子,幾乎每隔15分鐘就會找一次親密看護人。

從過去隨時能回到家人熟悉的懷抱,到現在一整天都見不到家長的狀態,會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產生焦慮。

每個孩子都或多或少地會有「入園焦慮症」,只是表現不同而已:

● 有的孩子用哭鬧來表示抗議;

●有的孩子用沉默來無聲反對;

● 有的孩子變得「叛逆」,在幼兒園故意搞破壞;

●還有的孩子甚至拒絕吃飯和睡覺……

當孩子出現這一系列情況時,父母千萬不要太過於緊張,自己也染上「焦慮症」,這樣的話問題解決起來就更加困難了。

父母首先要盡量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給孩子一些心理暗示,讓孩子覺得幼兒園是一個很好玩、很有趣的地方,盡量消除孩子的恐懼和抗拒心理。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記得看過這麼一個小故事:


一個小朋友在跟爸爸媽媽玩的時候,突然的問他們:「你們可以每天陪我這樣玩嗎?」

爸爸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就跟孩子說:「爸爸媽媽願意跟你玩,但是如果有更多的小朋友跟你一起玩,你不是覺得更有意思嗎?」

孩子說:「那肯定會更開心的。」

爸爸說:「馬上你就可以上幼兒園了,那時候會有很多小朋友跟你玩,而且你還可以回來後教爸爸媽媽怎麼做遊戲。」

這一段對話,不僅抓住了孩子喜歡玩的心理,也讓孩子意識到幼兒園是會讓自己感到快樂的地方,這樣在孩子入園的時候產生的排斥心理肯定會小很多。

當孩子入園產生焦慮心理和行為之後,父母要放鬆心情,不要過於緊張,給孩子多一些時間和鼓勵,並及時與老師聯繫,了解孩子每天在幼兒園的表現,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及時表揚和讚賞,漸漸地,孩子的自信心就培養起來了,這對讓孩子愛上幼兒園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父母把他送到幼兒園絕不是一種「拋棄」,不能用偷偷消失的方法將孩子強行留在幼兒園。

當孩子感覺自己被遺棄時,就會產生強烈的不安,這是他們拒絕幼兒園和老師最大的心理障礙。

總之,孩子剛上幼兒園時出現各種不適應癥狀是正常的,第一天就能高高興興上學的孩子畢竟是少之又少,父母不要過於擔心。只要努力做好銜接準備,盡量減少孩子的不適感,就能讓孩子更快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與學習。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擔心孩子出問題,和老師的正確溝通是關鍵

在孩子第一次入園時,難免會有分離焦慮,不僅僅是孩子,家長也有。

除了孩子的入園焦慮,父母也不要忽視了和老師溝通這件事。

父母迫切希望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情況與表現,與老師的溝通與交流是獲得孩子信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

曾經問過一個幼師,父母的哪種溝通方式會讓你覺得不舒服:


我個人比較不喜歡被懷疑。比如有個孩子中午在幼兒園吃得不錯,給家長的記錄上也有,但是家長几次三番問我:「老師,我家孩子每天晚上回去要吃很多東西,很餓的樣子,他中午真的吃得還好嗎?他周末在家的時候晚上都不吃那麼多呢!好奇怪!」

我解釋過孩子在幼兒園的作息、食物種類、是不是吃零食,還有活動量都不一樣,所以這種不同是有可能的,我在這樣的問題里就感受到了不信任。

孩子上幼兒園,父母心中總有許多的放不下和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為了讓孩子在幼兒園能得到「特殊照顧」,一些父母想到給老師送禮。其實照顧好每個孩子是老師的職責,除了個別的老師,大部分老師對待孩子都是盡心儘力的,父母完全不必擔心。

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父母和老師是平等的,父母既不用對老師刻意巴結討好,有問題也不敢提,也不能抱著「我給你送禮了,你就必須罩著我孩子」的心態。

孩子幾歲入園最合適?年齡不是衡量的標準,有這3個表現就可以送

要消除擔憂,有比送禮更好的方法,那就是和老師正確地溝通,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打電話只是其中一種:

●平日里接送孩子時,可以和老師簡短地聊兩句,了解孩子一天在幼兒園的情況,如果出現問題就能夠及時解決;

● 很多幼兒園都有家園聯繫本或者BBS家長論壇,父母要盡量抽時間認真記錄、及時反饋、積極交流;

●還有最便捷的電話交流,但是要注意一點,打電話要注意時機,要避開老師上課和休息的時間,並且言簡意賅,盡量不要佔用老師太多的時間。

上班期間也不要給老師發信息,因為按照規定,老師在上班時是不可以看信息和回信息的。

總之,和老師交流溝通的方法有很多種,父母要善於利用多元化的溝通方式,隨時和老師保持最真誠、最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小結:

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無論是孩子的人生中,還是父母的人生中,都會有無數次的別離,愛和別離是永恆的主題。我們相信為人父母者,都願意收起自己的焦慮,陪伴孩子邁出跨向成長的第一步。

有些人說,如果把人生視為一趟旅程,上幼兒園就是出門前穿鞋的階段。鞋子穿好了,也就做好了啟程的準備了……


關注【涵妮媽媽育兒經】,在這裡獲得更多的育兒知識,幫你解決育兒難題,如果你有好的育兒心得和體會,歡迎一起分享,讓我們科學育兒,努力做不吼不叫育兒有道的好媽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涵妮媽媽育兒經 的精彩文章:

讓孩子真正成長,父母從4個方面學會放手,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
在孩子敏感期,給予正確引導很關鍵,這4個方面父母一定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