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這一教養細節,父母該改變

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這一教養細節,父母該改變

一個3歲左右的小男孩在廣場上看到其他小朋友玩跳繩,便沖向前搶別人的跳繩,搶完之後還說了一句「我是最棒的」。他甩了甩跳繩,開始模仿別人跳,可是跳了幾下就絆倒了,嘗試了好幾次都是如此,最後崩潰大哭……

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這一教養細節,父母該改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看得出,這孩子沒有經歷過輸贏教育,他或許總是在「贏」中成長,也許被贊得太多了,所以不僅搶別人的東西表現自我,還脫口而出一句「我是最棒的」。

現狀: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

如今,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小朋友,都輕易地處於焦慮或沮喪的狀態。有人認為這是社會和學習壓力造成的,但也有很大比例的原因是,如今小朋友從小都在「鼓勵」和「讚揚」中成長,他們很可能患上了一種名叫「自戀」的流行病。他們從小或許總是得到父母或老師們「很棒」、「幹得好」等正面評價,即使是吃飯、穿衣、收拾玩具等普通的事情,孩子們在父母的讚揚下常常覺得自己「了不起」;那些課堂上搗蛋、頻繁打擾別人的熊孩子,他們仍舊在每個學期末都能獲得好幾個「學習行為優良」獎狀。可以說,無數小朋友在充滿嘉獎的「蜜糖罐」中成長,他們從小的自我認同感很高。

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這一教養細節,父母該改變

可是,當他們長大後,情況就不同了,他們將獲得更客觀的評價,有時甚至是被帶著偏見地對待,他們的自我認同感遭受強烈的衝擊,所以焦慮和沮喪便輕易地發生了。聖地亞哥大學心理學家Jean Twenge發現,那些患「自戀」流行病的人,常常說他們的童年很快樂,但成年後卻很難過,因為他們是「裹著」讚揚長大的。所以,如果你還把孩子養在「蜜糖罐」中,便要考慮是否要改變一下了。

前段時間,我聽一位當老師的朋友說,有家長要求她批評孩子時要蹲在孩子面前,而不是站在孩子面前,否則會嚇到孩子;還有家長要求老師批改孩子作業時,不能用紅筆,因為紅筆會讓孩子感覺難過……家長的要求雖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他們或許忘記了,孩子長大後,這些父母便沒有能力要求孩子的老闆蹲在地上說話,或要求老闆們忽視員工的無能而一味地積極評價了。

「輸」給孩子帶來的意義

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這一教養細節,父母該改變

適度地經歷「輸」,孩子的自尊心成長得最好。

父母們常常擔憂「輸」會傷害孩子的自尊,他們認為至少在孩子小時候要避免「輸」。可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小朋友小時候適當地經歷「輸」,自尊心成長得最好。這或許是基於長遠的考慮得出的結論,也正因為孩子的心靈在適當強度的錘鍊下,會成長得更堅韌。相比之下,那些從小在「蜜糖罐」長大的孩子,一旦遇到真正的挫折時,會像玻璃罐般脆弱,甚至輕易地患上心理疾病。

可是,「輸」得太多,卻會給孩子帶來習得性無助。

在實驗室中,有這樣的一項研究。三隻狗分別被放進箱子里,A狗早已被訓練並學會了用鼻子按壓電源開關;B狗經常被放進箱子電擊,雖然它曾經進行各種自救和反抗卻無效,以至於習得性無助;C狗是剛被領進實驗室的,未受到任何的訓練或對待。

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這一教養細節,父母該改變

這一次,三隻狗被放進了各自的箱子里,箱子門沒上鎖,研究者又打開電源。這時三隻狗的反應很不同:A狗完美地一躍而起,關掉電源;B狗趴在箱子內一動也不動;C狗經歷各種嘗試,最後從箱子門沖了出去。

幼兒說提出這個研究的目的,是要告訴父母們,如果孩子從小歷經各種挫折和「輸」,無論他們如何努力都沒能得到改善,那麼這些孩子就容易習得性無助,行為態度消極被動。這好比一位腿部有殘疾的孩子,被鼓勵與訓練有素的同齡孩子賽跑,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贏」,也應成為孩子成長的一部分

羅格斯大學的兒童行為心理學家Carolyn Rovee-Collier發現,即使是9周大的寶寶,也會因為「贏」而帶來更積極的行為。研究者在嬰兒床上的寶寶的腿部綁一根繩子,繩子的另一頭系著風鈴。當寶寶踢腿的時候,風鈴發出清脆的響聲。當寶寶頻繁地踢腿時,清脆的聲音更密集,寶寶們繼而踢得更起勁。

為什麼「自戀」孩子越來越多?這一教養細節,父母該改變

背後是心理的控制感,孩子的行為變得更積極。即當孩子們通過努力而獲得了積極的後果,他們會更樂意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並且精神愉悅。

所以,無論是「輸」還是「贏」,都應該成為孩子們成長中的一部分,適當地經歷兩者,孩子便得獲得堅韌和樂觀。

記得兒子阿瓜4,5歲時,他和別的孩子下飛行棋,總會贏了別人。後來有一次,他和我下 飛行棋的時候就輸了,他委屈地問:「媽媽,你為什麼不讓我贏?」

我說:「你以後長大了,就會慢慢明白,有些人比你差勁,有些人比你厲害,這才是真實的人生啊。如果我故意讓你贏,那麼你就不知道自己應該從哪裡努力,就會很可惜啊!就像你踩三輪車,你發現小南哥哥比你快,所以你才懂得要加快速度……」

兒子聽完後,覺得有道理,臉上委屈的表情沒了,他說:「媽媽,我會努力打贏你的!」

所以,「輸」和「贏」,有時就像一道菜的調味料,剛剛好,才能烹飪出美味的菜肴……



關鍵字:輸與贏、親子互動、心智成長、育兒方法、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幼兒說 的精彩文章:

研究:孩子們在假期需要的三種時光,看看你家漏了啥?
幼兒心理研究:二胎矛盾、手足衝突,95%的原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