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醒醒,已經沒有法租界了!

醒醒,已經沒有法租界了!

今天下午,微博@無印良品MUJi發布了一條活動微博。

文案中提到,活動的名字叫「都市WALKER-一-在法租界紅燈右轉」,活動內容為「以MUJI淮海755旗艦店為起點,在法租界梧桐樹夾道間慢跑,行至路口,若是紅燈便右轉,綠燈則直行。」其中,「法租界」三個字,引起了部分網友的不滿。有網友認為,這個伴隨著侵略與屈辱歷史的辭彙,不適合用來作為地名指代現在的上海。

也有人認為,「法租界」只是一個地名而已。

法租界是上海的兩個租界之一(另一個是上海公共租界),主要位於上海市的盧灣區(已併入黃浦)和徐匯區兩區內,東部狹長地帶則伸入今黃浦區。上海法租界是近代中國四個法租界中開闢最早、面積最大、也最繁榮的一個。

鼎盛時期的法租界,東至黃浦江,北部以福煦路(今延安中路)及愛多亞路(今延安東路)一線與英美公共租界相隔

中英《南京條約》後,法國在1845年與清政府簽訂了《黃埔條約》(又稱《中法五口貿易章程:海關稅則》),獲得了在廣廈福寧上五口開設領事館以及享受治外法權等一系列的特權。1849年4月6日上海道台麟桂與敏體尼正式簽字換文,上海法租界就此建立,此時的法租界僅有986畝。

1853年,法國駐滬公使與英美公使在未知會清政府的情況下一同簽署了《上海英美法土地章程》,該章程名義上統一了三國的租界,同時明確了租界各國將原本交給地主的地租直接交給清政府,實質上將租界變為了各國的自有領地,否定了原有業主對土地的所有權。一年後三國合議成立工部局,租界內人士從此只向工部局納稅,租界成為國中之國,清政府也只能接受這個現實。1860年,法租界第一次擴界,面積增長到1124畝。1869年,駐華各關係國公使同時批准了法國的《公董局組織章程》以及英美的《土地章程》,法租界的獨立地位正式得到確認。

1882年的法租界全圖,此時法租界已經完成第一次擴界,北界洋涇浜以北的英美租界也已合併為公共租界

1900年時公共租界已經完成了兩次擴界,總面積達到三萬餘畝(22平方千米)。1912年法國公董局投票表決要求法國領事向當時的北洋政府要求擴張法租界。1913年,時任法國駐華公使的康德(Maurice de Conty)正式向北洋政府要求承認其越界所築之道路的警察權,其實就是強迫北洋政府承認法租界對於這些道路的主權。這在租界史上可是第一次,以前租界擴界好歹還會和政府協議進行,這次乾脆連表面功夫也不做了。當時的袁世凱政府由於害怕革命黨人在租界內部進行的反袁活動,以法方抓捕租界內的革命黨人為交換條件同意了法方的無理要求。1914年9月正式劃界,法租界一舉擴張到了一萬五千餘畝,比先前的面積擴大了六倍有餘。

由此為開端,越界築路正式成為了一種實際意義上的擴張租界的手段,越界築路區成為「准租界」。公共租界因此大受鼓舞,此後二十年間進行了大規模的越界築路行動,到日軍侵華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築路區達到四萬七千畝,甚至超過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積。可以說這一切的開端就是法租界的第二次擴界。

西區(Secteur de l』ouest)、中區(Secteur central)以及南區(Secteur sud)就是法租界第二次擴界奪取的地盤

法租界的大規模擴張正好趕上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此後的俄國十月革命,大批的俄羅斯貴族巨賈來到上海,選擇在法租界興建豪華的公館。同時因為公共租界內商業更為發達,出現了工廠區以及工人住宅區等等平民住宅區。公共租界內的石庫門民居也較法租界來的更多。與公共租界充斥著的繁忙的各國銀行,洋行以及廉價住房不同,代表法租界的是霞飛路(今淮海路)上的咖啡廳、麵包房以及路兩邊參天的法國梧桐。環境優美的法租界也吸引了在公租界工作經商的英美人士以及民國上海的中國富豪們前來興建住宅以及公館,法租界也逐漸成為上海灘公認的高級住宅區。今天的原法租界區域也依舊是上海西洋感最足的一塊地方。

淮海路的梧桐

法租界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達到發展的頂峰,此後隨著日軍全面侵華,法租界短暫地成為日佔上海中的孤島,並在1943年由當時的傀儡維希法國政權移交給傀儡汪精衛政權,正式退出了歷史舞台。法租界在其存在的將近一百年中,見證了法國的興衰榮辱,也見證了舊中國在內政外交上的混亂以及屈辱。法租界的一次次擴界,幾乎都是強加給中國政府的。法租界的繁榮也是建立在買辦階級出賣國家利益的基礎之上的。

今天當我們流連於原法租界的那些精美的洋房中時,也不要忘了這些精緻的建築的背後是我們國家曾經落後貧窮的歷史。

目前,無印良品MUJi官微已經刪除了該活動的微博。

本文來源:觀察者網風聞社區綜合自微博、澎湃新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時報軍事 的精彩文章:

載有86名移民船隻在地中海沉沒 已造成82人失蹤1人死亡
美軍確認被伊朗擊落無人機型號為RQ-4A 正在打撈殘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