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個中原大省的命運是被什麼改變的?

這個中原大省的命運是被什麼改變的?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1164-鐵路改變河南

作者:丁大耳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河南中原之地,歷史上就是南來北往客商的必經之地,在和平的大一統年代始終享受著國家內部發展帶來的豐厚經濟成果。到了明清時期,全國四大名鎮就有一個在河南(朱仙鎮),其下還有周家口、賒旗、道口等中原名鎮,是傳統農業社會的很少見的商業繁茂之地。

時光到了清末,新的交通工具和生產方式對河南造成了巨大的衝擊。過去的交通重鎮衰落了,新的工商大城卻拔地而起。

近代鐵路的修建,深刻改變了河南這個中原大省的內部格局。

兩個時代的交會

鐵路出現之前,水路是古代社會最重要的交通管道。它的大運量和低成本都遠勝於陸路,能在大河邊發展的城市,往往會成為古代的交通重鎮。河南當然也不例外。

像這麼一船糧食

如果從蘇州走陸路運到汴京(河南-開封)

可能要多上一倍的糧草供給畜力,水運成本則低太多了

(清明上河圖,圖片來自wikipedia)

按現代的河南省境來看,重要的水系一共有四個:豫北的衛河、串聯主要城市的黃河、中南部的淮河和西南部的漢江。這其中,又以衛河和淮河水系對河南的價值最高,四大水系之間還有交叉混流的各種支流,這形成了河南在古代社會的主要交通格局。

黃河雖然是河南最著名的河流

但在流域範圍和面積面積其實頗為狹窄

在流域面積上佔據壓倒性優勢的乃是淮河

這些淮河支流正是早期南北運河的基礎,可直達江南

那些名震河南的大鎮,就都是因河而發達的。比如道口鎮,位於衛河和南運河交叉點,在清代被稱為「小天津」。而淮河水域則串聯了朱仙鎮和周家口鎮,在淮河水道不受到黃河劇烈干擾的時代,是串聯河南各部分的大動脈。

河南有廣闊的平原和物產

但要有河流才能運出去成為商品糧

可見在農業時代,水利的興衰同時左右著生產與流通

(圖像來自google map)

然而,黃河始終是懸在這些中原重鎮頭上的一柄利劍。這把劍在道光年間真的掉到了河南人頭上,河工失修的黃河徹底崩潰,橫掃下游平原,朱仙鎮、周家口的商業幾乎被摧毀。名鎮被摧毀,河南經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但好在鐵路的出現,給河南帶來了新的希望。

清朝晚期的黃河大改道

對蘇北、豫東、魯西、魯北都造成了嚴重的破壞

蘇北一次一蹶不振,豫東接入大運河水路也遭破壞

1889年,光緒皇帝下令修建從盧溝橋直達漢口的盧漢鐵路,也就是京漢鐵路的前身。這條鐵路的中段,就要經過河南,全省一時歡呼雀躍。但很可惜,由於東北告急,這條本應以民族資本修建的鐵路被擱置了十年。

但在清末的動蕩中,朝廷還是下了決心,與比利時合辦,用貫穿中國南北的鐵路線取代已經不堪使用的大運河。

1901年的北京正陽門車站

(圖片來自wikipedia)

這條鐵路最終永久改變了河南內部的交通格局。

在路線的南段,設計人員首先遇到了選線的問題。當時的首選方案是從漢口修到襄陽,然後經南陽盆地進入河南。這顯然是受到了河南與湖北之間的漢江傳統商路的影響。在水利時代,由漢江順江而下到達武漢是河南唯一的選擇。

南北方的起點和終點是確定的(北京、漢口、上海、廣州)

問題在於中間線路的選題

曾經依託水路的可能會落選,路線上筆直的可能會勝出

誰會成為新一代的樞紐城市呢?

可是到了鐵路時代,河谷不再重要,平原上的直線距離才是最關鍵的因素。由漢口,過廣水、武勝關入河南信陽,能比傳統路徑縮短160公里路程。而且這條路上沒有丘陵地形,唯一的地形阻隔只是河流,「橋樑大費工事者,亦不過一、二場所。」

穿越豫南山地可能建設成本會高一些

但收益將遠比繞道南陽-襄陽的老線路要高

(不過鐵路的建設確實使傳統的水上運輸行業被淘汰)

因此最終,盧漢鐵路南段帶動了信陽、許昌的發展,而傳統的豫西南大鎮方城和賒旗就此衰落了。而南陽,在鐵路布局中也始終很難堪,步步錯過了鐵路提速和發展,在高鐵時代也一直等到了今年才有開通的消息。

京漢線最終還是帶動了信陽、許昌等

而南陽修高鐵也是為了鄭州能直達萬州-重慶-成都

最終都服務了鄭州

鐵路北段的選址則影響更大,直接導致了河南政治經濟中心的轉移。

坊間傳說的版本是,盧漢鐵路選址過黃河時,開封的官僚們擔憂軍閥/日本人進入,便要求把鐵路挪到西邊,成就了鄭州。但只要看看盧漢鐵路的修建時間就會知道,此時大清朝還活著,沒有到軍閥混戰的時候,更沒有日本侵略。鐵路成就鄭州,完全是地形因素造成的。

黃河以南這麼多城市,怎麼就選了鄭州呢?

(圖像來自google map)

原本設計師們在北線也是想走傳統時代的老路,由封丘連入開封,這樣還可以向南延申到名鎮朱仙。然而工程師們勘探後發現,滎澤(今鄭州滎陽)附近的黃河寬度只有二里,遠遠短於其他河段。而且除汛期以外,此處水位平穩,水深不過數尺,施工難度小得多。

開啟了鄭州新時代的大橋,現在遺址還在

(圖片@圖蟲·創意)

因此,他們把黃河大橋修在了滎陽,這就是鄭州的舊黃河大橋。

而在此之前,1904年,隴海鐵路的中段汴洛鐵路也已經修建完成,把開封到洛陽之間的千年河岸古道用鐵路連接了起來。

這兩條鐵路幹線的交界點,就是鄭州。

鄭州從此就厲害了

鐵路對農業經濟的改造

鐵路的出現,讓傳統意義上的交通優劣勢徹底被顛覆,讓平原條件較好但是缺乏水路交通的城市活了過來,而鐵路修築成本高的城市衰落了下去。在農村也同樣是如此,那些靠近鐵路樞紐,或是能優先通過支線連接樞紐城市的鄉鎮,也在鐵路的帶動下活躍了起來。

當然,近代因鐵路而崛起的城市不止鄭州和河南

石家莊、濟南、徐州、蚌埠等都是代表

比如豫西的三門峽陝州,那時候還叫陝縣,自唐以後政治中心移出關中,始終沒有成為重要交通通道沿線的城鎮,經濟不溫不火。但鐵路到來之後,陝縣的棉花得以借汴洛鐵路到鄭州,再沿盧漢鐵路進出南北。

洛陽以西地區向東的交通在農業時代一直難以解決

定都長安的時代也是以很高的成本強行運輸

直到鐵路才解決這個問題,陝州棉花才能低成本東進

時人記載:「每年發運於上海,為出產一大宗。市面之繁榮與蕭條全視棉業之發達與否。」一座函谷關外被中條山、黃河、崤山包圍小小縣城,能將棉花送到當時中國最先進發達的大上海,經濟必然為之一振。

畢竟,資本在上海,棉紗的交易中心也在上海

(延安東路邊的華商紗布交易所大樓)

(圖片來自wikipedia@Legolas1024)

類似這樣的棉花縣城在當時的河南非常多見。1936年的民國年鑒顯示,當時全境111縣中,以棉花為主業的縣就達到了90個。這些縣主要集中在豫西和豫西南的山區,棉花是當地最重要的農特產品。而即使供應如此充足,棉花價格也高達14.4元/擔(主糧小麥4.3元/擔),可見種植棉花為農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我們現在認為棉花只是一般的工業原材料

但對於很多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就是重要的外匯支柱

而且在那個年代,紡織業可謂民用工業的關鍵財源

(一把烏茲別克的棉花,圖片@圖蟲·創意)

經濟作物當然也不止棉花一種,還有煙草和芝麻。

煙草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大規模進入河南的。英美煙草公司看中了豫中優秀的農業條件,引進了美國煙草種,在許昌等地試驗,成果不錯。而豫西和豫北出產的煤炭,又為煙草熏烤提供了廉價的原料。於是一時之間,煙草公司紛紛湧入,將許昌、開封、新鄉、安陽等地變為了自己的煙草基地。

每年經由盧漢鐵路運出河南的煙草產品超過1萬噸,遠銷上海、武漢、天津、北京等地。一擔煙草的收購價格最高時高達80元,是糧食的20倍,河南農民紛紛改種煙草。

辛辛苦苦把煙種

(圖片@圖蟲·創意)

芝麻則主要分布在河南南部,漯河、駐馬店、信陽等地,是豫南的農業特產。在蘆漢鐵路修通後,漢口市面上的芝麻和芝麻油,有90%都來自於河南,而且其中大多數都來自鐵路沿線的縣市。豫南由此因芝麻而變得富裕。

可見鐵路的出現可以大規模激發河南省的經濟作物生產

全省種棉種煙奔小康...

然而過於發達的經濟作物農業也為河南埋下了悲慘的禍根。從事經濟作物的農民太多,豫北豫中等地一度完全依靠外省進口的糧食糊口,一旦出現全國性的天災,河南人就一口飯都吃不上了。1942年的饑荒,正是這一經濟結構缺陷的總爆發。

保障口糧生產還是很重要的

(圖片@圖蟲·創意)

另外,經濟作物對土地肥力消耗嚴重,精處理更是需要機器和人力。為了趕上種經濟作物的快車,很多貧農不得不借高利貸投資作物,一旦市場價格變動則血本無歸,自殺者亦有之。

在農業經濟方面,貫穿河南全境的發達鐵路系統,既是一個天使,又是一個魔鬼。

河南本身就是一個超級人口大省(現在接近1億)

本身就要消耗大量的糧食,加上長期要向東部沿海輸出糧食

彷彿就被定義為一個農業省

(圖片@圖蟲·創意)

現代河南城市格局的奠定

無論如何,鐵路在出現初期對河南的拉動作用是很大的。那些傳統上並非商貿重鎮的城市得到了新的關注和投資,城市成長速度遠快於往常。而為了吸收這些投資,賺得更多的利潤,河南各地的城市工商業、服務業也必須快速成長。

現在很多都是大棚種了

(圖片@圖蟲·創意)

最新的技術和商業思想就這樣滲透進了河南,讓這個農業大省的工商氛圍越來越濃郁了。

在盛產煙草的許昌,原本幾乎沒有什麼商業。但在成為了周邊縣城的煙草中心之後,許昌在全球煙草市場都有了地位,前來落戶的商戶越來越多,洋貨、絲綢等奢侈品在許昌多有行銷。在許昌城內,還出現了專門製造熏煙設備的作坊,而且「一切工藝莫不競求新法」。

熟悉的味道,關鍵是物美價廉

豫北安陽,位於洹水漳水之濱,在水運時代就能直達京津。在鐵路時代,由於盧漢鐵路的出現,這裡更是成為了發達的水陸碼頭,城市規模快速擴張,全縣30年代的大小商鋪達到了六七萬家,儼然已經是大城市的模樣。

一批又一批的糧食等著往外運

(圖片@圖蟲·創意)

衛河上游的新鄉也不遑多讓,這裡是豫北煤礦外運的中心,發展速度極快。和英國19世紀服務於煤炭開採業而出現的工業革命類似,新鄉還為整個豫北的煤炭和鐵路提供技術服務,引進了大量新技術。而新鄉和安陽的發展,也帶動了整個豫北的經濟,使其與黃河南岸的河南主體形成了分庭抗禮的態勢。

在歷史上一度存在過的以新鄉為省會的平原省,就是這樣一個在「河北」的「小河南」。

其實新鄉也是當過省會的

不過平原省的任務似乎更主要是治理黃河

當然,鐵路時代最大的贏家還是非鄭州莫屬。

最早進入鄭州的主要是鐵路工人。此後,由於鄭州成為了全省棉花原料的集散中心,為了節省運輸空間,商人們乾脆就地把棉花紡成棉線和棉布。這讓鄭州擁有了早期輕工業,一直到新中國建立之後,棉紡業仍然是決策層對鄭州的定位。

航拍鄭州國棉廠紅房子建築群

旁邊就有一條路叫棉紡路

(圖片@圖蟲·創意)

而當鄭州佔據了棉花轉運和棉花預紡的壟斷地位之後,東部沿海的商會乃至洋行紛紛前來鄭州拜碼頭。這些採購人員隨身攜帶購買棉花的大量貨款,極為不便,鄭州的現代金融服務也就因此誕生了,也就是負責貸款、存取款、中介棉商甚至提供食宿的「花行」。這是綜合了期貨交易和銀行功能的高級金融機構,只會在鄭州這樣的大宗貨物集散中心出現。

而服務於這些採購人員的飯館、旅店、文化設施、日用品店也開始在鄭州爆髮式增長。這座鐵路開通前只是小縣城的城市,只用了20年,就成長為年貿易額400萬兩以上的商業大都市。強大的貨運能力,甚至讓鄭州開始吸收煙草之都許昌的業務,成為了河南煙草集散中心。

鄭州在河南的江湖地位,也就此奠定,時至今日都是中原當仁不讓的核心,於此同時還對兄弟城市擁有一定的輻射帶動作用。

米字型的鄭州鐵路網,或許還可以輻射全國

中原之地,自古就是通商大道,也是四戰之地。但在古代的交通條件下,河南的大平原優勢還是因為交通方式高度依賴河道而沒有得到發揮。而到了鐵路時代,這個連接中國東西南北的平原省份終於顯示出了驚人的爆發力。

鐵路徹底改變了河南,而河南也一直在歡迎和呼喚更多鐵路來改變自己。

參考文獻

尚姍姍. 京漢鐵路與沿線河南經濟變遷(1905-1937)[D]. 華中師範大學, 2008.

方平. 京漢鐵路與近代信陽地區經濟發展研究(1902—1949)[D]. 2016.

李廣勇. 京漢鐵路與民國時期許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D].

張玲. 鐵路與鄭州城市地理變遷(1904-1954)[D]. 天津師範大學, 2014.

馬義平. 鐵路與近代河南的棉業發展(1906—1937)[J].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0, 25(1):50-59.

劉暉. 鐵路與近代鄭州城市的興起 (1905-1937)[J]. 大阪大學中國文化フォーラム?ディスカッションペーパー, 2009, 2009: 1-11.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圖蟲·創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黃金之國的黃金,怎麼就挖不出來了?
青海能餵飽中國人?這不是在吹牛,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