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表現出攻擊性,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哪吒》這部動畫片看得我從頭哭到尾,不光是初為人母一看到涉及親子關係的題材就淚點奇低,更多的是幾次被哪吒的父母對他全然地接納而感動,李靖夫婦真正做到了「愛他如他所是」,這個「所是」指的是,即使他是魔丸轉世。

尤其在哪吒表現出攻擊性的時候。

影片一開頭,剛剛降生的哪吒橫衝直撞、毀壞房屋,就在百姓都主張除掉這個妖怪的時候,哪吒的媽媽衝過來一把護住了哪吒,就在這時,哪吒在她的手臂上狠狠咬了一口,印出絲絲血跡,媽媽的表情卻絲毫沒有變化,依舊溫柔地看著哪吒,也就在這時,哪吒眼裡的恐慌和戾氣突然消失不見,他也同樣溫和地望著媽媽。

這一幕,濃縮了一位母親接納、抱持並轉化攻擊性全部的過程。

這一幕也讓我想到幾天前朋友和我聊天,說孩子和她鬧著玩,拍了她臉一巴掌,孩子的姥姥看見後馬上教育了孩子:「你怎麼能打媽媽呢」,然後轉過頭來繼續教育她:「你現在就讓他這麼打你,長大以後還不知道會什麼樣呢」。

我聽了之後覺得有點驚訝,姥姥好像把孩子的打鬧看成一件非常嚴重的事,姥姥的反應可能是我們父母輩比較代表性的一種,對孩子打人攻擊別人的行為習慣性地喝止,並且有一些負面評價。

到了我們這一輩呢,朋友說覺得媽媽有些大驚小怪,但說實話自己也猶豫,擔心孩子是不是生性就愛打人呢,未來孩子會不會成為問題孩子?應該如何應對他打人的行為呢?

我想恰當地回應孩子具有攻擊性行為的前提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攻擊性。

1

攻擊性的釋放伴隨孩子的成長

攻擊是孩子的成長信號

攻擊性是人與生俱來的本能。溫尼科特說,最早形式的攻擊從子宮中就已開始,那就是嬰兒的胎動。成長的動力本身包括攻擊性的釋放,《如何應對孩子的憤怒和攻擊》一書中提到,當孩子經歷一個成長節點時,攻擊性情感就會浮出水面。

剛會爬的嬰兒喜歡亂扔東西,學步期的兒童有咬人打人的行為,到兩歲左右孩子突然脾氣大增,處處跟父母對著來,這些攻擊性的釋放都伴隨著成長的重要節點發生著,孩子會享受製造混亂與激怒父母所帶來的快感,他試著用新的方式和父母溝通,這個行為的背後是他對於分離在做進一步的準備。

攻擊的同時孩子也有和父母保持連結的複雜心情,所以孩子會非常關注攻擊之後父母的反應。

攻擊是孩子試探邊界的表現

一歲半的悅寶最近特別喜歡咬人,經常突然地就在我胳膊上咬一口,我先是大叫一聲:「哎呦好痛啊」,他看到我的反應後,還想再咬一口,我指著他留下的一圈牙印說:「你看,你把媽媽咬痛了,給媽媽揉揉好嗎」,這時,他就會用小手拍一拍再搓一搓咬的地方。

在我反覆告訴他媽媽會很痛之後,他仍舊會忍不住想咬我,但不會用力咬,會假裝地咬我,他在試著控制自己,也在試探邊界在哪裡。

大一點的孩子會因為搶奪玩具攻擊其他小朋友,這其實也在試探自己和別人的邊界,只不過通過搶玩具表現出來,所以攻擊的行為很多時候是在學習怎麼和他人打交道而已。

攻擊是無法表達的親密

為人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孩子和你玩得正開心時,會突然抓一把你的頭髮,或者摳你的鼻子,戳你的眼睛,看見你假裝發怒還會笑個不停,這些行為都是在表達他有多想和你親近。

遊戲中的一個小孩突然打了另一個小孩的行為,也可能是為了表達親密,因為他還沒有學會其他表達方式,比如說語言。

就像我能感受到悅寶咬我時有某種原始衝動在支配他,讓他停不下來,他也還沒有能力把攻擊和愛的能量分開,就一股腦地全部投注到他喜歡的人身上。

兩個孩子的家庭里我們更容易觀察到孩子之間的互相攻擊,這時父母如何解讀這種行為就尤為重要,如果你說這是兩個孩子之間的競爭,他們在爭奪父愛母愛,當然是對的,但對於幫助他們減少這種行為意義不大,實際上除了競爭成分還有天然的親密成分,看我們選擇哪一部分去解讀。

曾奇峰老師曾經說:就是對小孩來說,攻擊哪個,或是在哪個身上用了力就表示喜歡哪個,如果不喜歡就不會用勁,喜歡哪個東西我們才會用勁。

小孩子還分不清楚他的攻擊是喜歡還是純粹的攻擊,因為這兩者可能本身就是聯繫在一起的。

攻擊為了引起父母關注

曾在繪本館看到一個兩三歲的小女孩,她拿起繪本旋轉一圈就把繪本丟了出去,撿起來之後再丟出去,她重複了幾次,並且每次把繪本扔到地上後,她都會去看一眼不遠處坐在凳子上看手機的一個男人,我猜想那個男人可能是小女孩的爸爸,她在用扔繪本這個動作試圖引起爸爸的注意,但是她的爸爸好像並沒有察覺。

直到她開始把繪本丟到其他小朋友身上,被打到的小朋友家長走過去批評小女孩時,小女孩的爸爸才反應過來,走過去和那位家長寒暄並道歉。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小女孩當時的表情,相對剛剛她一個人亂丟繪本時的獃滯,這時她的臉上有了一些生動和放鬆的神情。

很多時候孩子表現出的惱人行為僅僅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根據他們的經驗,只有當他開始攻擊別的孩子時父母才會出現。

我們談論孩子的攻擊行為,實際上在談孩子是如何建立關係的,攻擊也是關係建立的一種方式,在他還沒有學會用語言表達,或者他還沒有完全被社會化之前,攻擊是孩子能選擇的建立關係的為數不多的一種方式。

通過觀察父母在自己攻擊行為後的反應,形成關於我是好的還是不好的,我是可以被接納的還是不被接納的體驗,這樣的反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形成了自我認知和自我如何在關係中存活的經驗。

2

理解了孩子的攻擊性,回應的方式就有了

意識到孩子的攻擊性是在經歷一個成長節點時,接納他的攻擊性,陪他度過這個節點。

如果媽媽不能承接住孩子的攻擊,她的反應是劇烈的,指責孩子,甚至給孩子貼上願意打人咬人的標籤,孩子要麼認同這個標籤,攻擊行為越來越多;要麼被自己的攻擊性嚇住了,感覺自己可以摧毀母親,而需要把攻擊性隱藏起來或攻擊轉向自身。

壓抑的攻擊性等待日後的爆發,比如成年後的暴怒、肢體攻擊,甚至是犯罪,這種爆發就是嬰兒期的攻擊性沒有得到轉化的集中顯現。

攻擊性轉向自身就會變成自我攻擊,典型自我攻擊的行為是有很多自我否認,總覺得自己是不好的,也會有不配得感。

如果媽媽接納了孩子攻擊性,孩子的經驗是「你接受了我本然的樣子,或者我可以成為的任何樣子。」這種對自我的認可使得攻擊性獲得日後升華的機會,比如通過正當競爭取得好的學習成績,社會成就等。

給孩子一個清晰的邊界

接納並不是一味地縱容,接納的同時也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一個清晰的邊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安全的。

設定邊界的時候要溫和而堅定,溫和的意思是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厭惡和懲罰的情緒,讓孩子理解到不當的是行為,而不是他本身,堅定的意思是規則明確,不是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也可以。

比如當他咬你的時候,你可以和他說:你咬媽媽的時候媽媽會很痛,咬人不是一個好的行為,下次你想咬媽媽的時候,可以輕輕地親媽媽一下,或者在媽媽手臂上吹一口氣。

讓孩子逐漸意識到他和你是兩個個體,他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的影響,他的邊界感就此慢慢建立。

言說孩子的衝動

當哪吒的父親將他巨大的攻擊力解釋成靈珠的力量,告訴他可以用這股力量保護百姓時,哪吒就挺身而出去追打海怪;但當百姓們圍追哪吒,一口咬定他就是妖怪時,他大喊道:那我就妖怪給你們看!

孩子非常容易認同他人的評價,因為他的自體還非常弱小,他需要通過他人的反饋來建立和認識自己。

當你的小孩因搶玩具打人時,你可以問他:你是不是想和這個小朋友一起玩啊,那你可以擁抱他一下,或者和他握握手。

先解釋他的衝動是什麼,再告訴他一個替代攻擊的行為,而不是直接打壓他的攻擊。

3

應對孩子攻擊性的目的是幫助他學會自控

父母如何對待孩子的攻擊行為,首先意味著孩子從中認識到了一個什麼樣的自己。父母的負面評價不但不能制止住攻擊行為,也給了孩子一個不好的暗示,這是最得不償失的地方。

說到父母的負性評價,實際上和父母的投射有關。

回到開頭朋友和她媽媽對待孩子咬人行為的回應,兩種不同回應體現了對孩子投射了不同的內容:

父母一輩的人迫於社會環境和養育環境的惡劣,很多攻擊性都被壓抑了,在看到孩子打人時攻擊性被激活,通過訓斥孩子來緩解自己的攻擊慾望。

相對父母而言我們的攻擊性壓抑得沒那麼厲害,還是有一些地方可以釋放攻擊性的,不會把過多的攻擊性投射給孩子,覺得一個有攻擊行為的孩子就是一個暴力的孩子,所以孩子的攻擊行為不會引起我們激烈的情緒反應。

在一個情緒穩定的狀態下更容易運用智力,也就是可以運用上述我們介紹過的那些理解和應對攻擊的方式。

除了這些出現攻擊行為後採取的方式之外,平時我們也可以安排孩子通過繪畫、運動和遊戲的方式來釋放攻擊性,尤其是繪畫,簡單易得,有時悅寶大發脾氣或亂扔東西時,我就會把他帶到小桌子旁給他幾根畫筆讓他畫畫,很容易安撫他的情緒,屢試不爽。

說到底,父母應對孩子攻擊性的目的不是控制他,而是幫助他學會如何自控。當孩子情緒爆發或出現破壞性行為時,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怎麼做實際上是在給他做示範,讓他意識到他的攻擊慾望是可以被接納的,也是可控的。

最後,想用溫尼科特說的一句話做為結尾:一個母親最可敬的行為,是她能夠被自己的孩子深深傷害,而她自己能深深憎恨孩子卻不會向孩子報復。

繼續閱讀:什麼樣的孩子會自暴自棄?

--------End---------

作者簡介

高高 第三季傳播師學員。動力學取向心理諮詢師,心理學入門私教,新入職媽媽。假性自我和真實自我都是我。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註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中年婦女心中最後的小公主
20年後讓孩子感恩的原生家庭是怎麼做的?這兩個真實故事給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