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個治療痛風有特效的配方,朱丹溪都沒給它起名字,但卻流傳千古

一個治療痛風有特效的配方,朱丹溪都沒給它起名字,但卻流傳千古

世間萬物,真的有很多東西很奇妙,「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比如中醫的傳承,也是這樣。比如後人尊稱的醫聖張仲景,在東漢末年他並不出名,而是因為王叔和在整理醫書時,發現了張仲景遺作的價值,經他整理併流傳,影響了中醫後世一千多年。又比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他發明的一個治療痛風的特效配方,都沒給它起個正規名字,但卻被明代醫家吳鶴皋在《醫方考》中更名,於是後來就廣為流傳了,而且療效經得起檢驗,成為治療痛風的常用配方。

對於痛風這種疾病,中醫自古對它的認識就比較深刻,只是在很長的歷史長河中,並沒有稱它為「痛風」,而是把它放在關節疼痛的疾病之中的,而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卻在《格致餘論》里旗幟鮮明的把痛風單獨作為一個病種來論述,只是在《格致餘論》里沒有給出具體的治療方葯,但是在《丹溪心法》里卻對痛風的治療做了進一步研究,並提供了很多比較經典的方子,比如二妙散、趁痛散、四妙散、八珍丸、控涎丹、龍虎丹等,但是這個治療痛風的經典方,好像當時朱丹溪都不是很重視。

據《丹溪心法·卷四·痛風》記載,「又方,治上中下疼痛。南星(姜制)、蒼朮(泔浸)、黃柏(酒炒)各二兩,川芎一兩,白芷半兩,神曲(炒)一兩,桃仁半兩,威靈仙(酒拌)三錢,羌活三錢(走骨節),防己半兩(下行),桂枝三錢(行臂),紅花(酒洗)一錢半,草龍膽半錢(下行)。上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湯下。」從這裡不難看出,在朱丹溪時代,還真沒把這個方子當回事,連個正經名字都沒有。但是令朱丹溪沒想到的是,明代著名的醫學家吳鶴皋卻發現了這個方子的奇妙之處,並且為它更改了名字——丹溪主上中下通用痛風方。也就是後來的上中下通用痛風方。

吳鶴皋不僅僅給這個方子改了名字,還指出這個方子是「治痛風之套劑也」,充分體現這個方子的通用性。並對這個方子的藥用配伍做了研究和解析,「南星燥一身之痰,蒼朮燥上下之濕,羌活去百節之風,而白芷則驅風之在面,威靈仙驅風之在手,桂枝驅風之在臂,防己驅濕之在股,川芎利血中之氣,桃仁、紅花活血中之瘀,龍膽、黃柏去濕中之熱。乃神曲者,隨諸葯而消陳腐之氣也」。不僅如此,還對這個方子的配伍特點做了進一步論述,「羌活、白芷、威靈、桂枝,親上藥也;防己、杏仁、龍膽、黃柏,親下藥也,二者並用,則上行者亦可以引之而下,下行者亦可以引之而上,顧人用之何如耳?」

經過吳鶴皋的改名之後,這個方子的命運也就從此改變了,變得廣為流傳了,而且在清代名醫汪昂時期,在《醫方集解》對本方更是大加讚譽,並指出,「黃柏清熱,蒼朮燥濕,龍膽瀉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濕與熱也;南星燥痰散風,桃仁、紅花活血去瘀,川芎為血中氣葯,四者所以治痰與血也;羌活祛百節之風,白芷祛頭面之風,桂枝、威仙靈祛臂脛之風,四者所以治風也;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陳積之氣也。疏風以宣於上,瀉熱利濕以泄於下,活血燥痰消滯以調其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也」。

那麼,為什麼要取名上中下通用痛風方呢?一是在《丹溪心法》里就有「治上中下疼痛」的論述,又加上全方的用藥以及配伍特點,也剛好說明了這一點。全方中的羌活、白芷、桂枝、威靈仙、蒼朮、天南星6味葯,重在疏散風寒濕邪於上;而龍膽草、防己、黃柏3味葯清泄濕熱於下;神曲、川芎、紅花、桃仁4味葯既能行氣消滯於中,又能活血化瘀於臟腑經絡之中。就這樣,十幾味葯合起來運用,在中的瘀滯將得以消解,而在上中下的關節疼痛也就自然解除了。

由此看來,還真是令人感慨萬千,一個在《丹溪心法》里連正規名字都沒有的一個方子,沒成想經過吳鶴皋、汪昂等醫家的「慧眼」,卻成了如今治療痛風的特效配方,而且應用還十分廣泛。現代研究表明,上中下通用痛風方還可用於三叉神經痛、肩關節周圍炎、腰肌勞損、坐骨神經痛、陳舊性腰部軟組織損傷、增生性膝關節炎、陳舊性跟骨骨折等疾病的治療。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脾虛不比腎虛危害小,自查佔了這3點,需引起注意,吃藕可以緩解
要想把脈萬無一失,首先得找准診脈的位置,這些常識你不得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