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原來,孩子這些「不經意」的舉動,表明他真的很愛你

原來,孩子這些「不經意」的舉動,表明他真的很愛你

1

周末,我在書房做報表,女兒拿著爸爸切好的蘋果跑過來,說:「媽媽,吃蘋果」。

看著女兒可愛的笑臉,我親了她一下,說:「謝謝寶貝,媽媽真幸福」。

女兒也親了我一下,高興的跑出去找爸爸了。

女兒今年5歲,今天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經常發生。

我逐漸發現了一條規律:如果她做了某件讓我和她爸爸特別感動的小事,只要我們高興的誇讚了她,她就會樂此不疲地常常做這件事。

我們一直以為孩子小,所以總是把注意力放在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卻時常忽略了孩子也有給予我們愛的能力。

記得有一位心理專家說過:

如果孩子在接受愛的同時,給予愛,就能更好地與他人連接,這是孩子幸福生活的源泉。

但有時,家長常會拒絕孩子給予我們的愛,而傷了孩子的心。

博主羅套套講了一件高鐵上發生的事。

一家三口,大約十歲左右的孩子買了三份高鐵飯,高高興興地回到座位上。

媽媽看見孩子手裡的三份飯,一下就火了,大聲吼道:「你怎麼買這麼多?不是讓你買一份飯嗎?」

兒子頓時懵了,說:「我想著你們也要吃飯呀,我們三個一人一份。」

一直沒說話的爸爸說:「我不餓,我不吃。」

媽媽更是怒吼:「我也不吃,去把飯退掉」。

兒子委屈地哭了起來。

我知道高鐵上的盒飯並不便宜,父母也許只是覺得太浪費錢,只要孩子有的吃就行了。

而孩子猜不到父母的真實心意,他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讓父母生氣,他只是單純的怕爸爸媽媽肚子餓,想要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父母。

即使是在生活的重壓之下,也捨不得委屈孩子的肚子,寧可自己不吃也要給孩子吃。

卻忽略了,孩子愛父母是與生俱來的天性,孝,是孩子給父母最真誠的回報。

拒絕孩子愛的表達,省下了錢,卻傷了孩子的一片孝心。

而接受這份愛,孩子會比之前更愛你。

2

愛不是單向的,是相互的

有些父母即使付出全部,也換不來孩子的一聲感謝。

想起幾年前機場弒母的留學生汪佳晶。

他留日五年,從未打過工,學費和生活費都靠母親每月7000元的收入承擔。

他心安理得地享受著母親給予他的一切,卻從未想過勤工儉學替母親分擔一點。

最後一次,他問母親要錢,母親四處舉債實在拿不出錢,他竟在機場捅了前來接機的母親9刀。

每個父母都認為,只要愛孩子,為孩子付出能給予的一切,孩子就會感激,會孝順。

真相是:嬌寵習慣了的孩子,只要有一件事不能滿足他,他就不能容忍,還會一哭二鬧三上吊。

要想得到愛的平衡,必須學會讓孩子付出愛,也就是學會給孩子表達愛的機會。

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

孩子手裡拿著吃的東西,大人總是逗孩子:「給媽媽吃一點好不好」。

孩子高興的把手裡的東西舉到媽媽的面前,媽媽擺擺手說:「寶寶真乖!媽媽不吃,你吃吧。」

孩子很困惑,就自己吃起來了。

然後第二次,第三次……

直到後來,孩子再也不會把東西給媽媽吃。

這時,媽媽會說孩子不懂愛,是個小「白眼狼」。

其實是因為媽媽一次次拒絕了孩子愛的表達,孩子以為媽媽不需要他的愛,才會心安理得的自私起來。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只教會了孩子接受愛,卻沒有教孩子如何付出愛。

曾看到這樣一句話:

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在童年幫助他建立「心理幸福感」,這是一種根植於心,源源不斷地製造快樂和幸福的力量。

而孩子,全盤接受父母愛所產生的的幸福感,遠遠沒有接受愛,並給予父母愛來的完整而強烈,因為這種愛是互相流動的。

所以父母給孩子提供表達愛的機會,鍛煉孩子付出愛的能力,愛才能平衡。

3

讓貼心成為日常,愛就變成了習慣

閨蜜是個特別捨得讓孩子幹活的媽媽。

不是使喚孩子去幫他拿拖鞋,就是使喚孩子去丟垃圾,買東西,有時甚至還會讓孩子給她按摩。

我們都開玩笑稱她是個「後媽」。

令人嫉妒的是,孩子卻甘之如飴,並且越來越主動。

比如,閨蜜加班晚回家,會給閨蜜端一杯熱水;閨蜜姨媽肚子疼,會主動給閨蜜拿一片暖寶寶;我們一起聚餐,還會給閨蜜夾她喜歡吃的食物……

一想起家裡幫你抽張紙都嫌累的「小祖宗」,我特別想知道閨蜜的育兒秘訣。

閨蜜說:每次孩子幫我做事,我就使勁誇他,感謝他,他就特別開心,特別有成就感,後來,就變成了習慣。

每一個懂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會教育的媽媽。

閨蜜滿足了孩子想要表達愛,給予愛的心理,而與媽媽的親子互動也讓閨蜜的孩子獲得了一種愉快的美好體驗,從而形成了一種良性的循環。

久而久之,孩子對媽媽越來越愛。

心理專家曾說:

給予愛的過程中,內心得到的滿足感就像被愛一樣,都使人非常快樂,事實上給予愛比被愛更能使人幸福。

正是這種幸福感,督促著孩子把付出愛變成自覺的行為習慣,並不斷的從中獲取養分,而親子關係也會在一次次互動中越來越甜蜜。

4

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需要父母這樣做

《相約星期二》中,有這樣一句話:

人生中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增長給予愛的能力,在對別人的關愛中我們會獲得生命的價值。

讓孩子學會施愛,離不開父母的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折射,不懂愛的孩子都有一個不懂愛的父母。

那麼,父母該如何做才能讓孩子擁有愛的能力?

學會享受孩子的愛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存在性焦慮」。

當孩子無論說什麼做什麼,父母都始終保持一種冷漠敷衍的態度時,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沒什麼存在感的,他們找不到親情中的安全感。

對他們而言,被無視相當於被拋棄。

同理,如果孩子對父母愛的表達,沒有得到父母積極的回應,孩子就會失落,會沒有安全感,甚至不確定父母是否真的愛他。

孩子只有通過自己的行動不斷的反覆的確認父母是否愛自己,才能建立自己愛的安全感。

而孩子衡量父母是否愛自己的標準,就是看父母會不會愉快接受自己愛的表達。

所以,當孩子向我們表達愛的時候,我們要接受孩子的愛,使孩子的愛得到積極地回應,這樣才能建立一個充滿安全感的親子關係。

學會向孩子「索愛」

父母老是覺得自己比孩子「強大」、比孩子有「實力」,所以總是一味地給予孩子愛,他們覺得孩子沒有表達愛的能力。

世界著名幼兒教育專家瑪麗亞·蒙台梭利曾說:

兒童,有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我們要相信,每個孩子都有內在的潛能和優點,而父母,就是幫助他(她)把這份能量有效地釋放出來的主導。

如果父母常常「索愛」,比如一句關心的話,一個簡單的家務幫忙,一個小小的安慰……

孩子能敏銳的捕捉到父母的需求,並從父母的「索愛」里獲得自我滿足感。

孩子會因為能夠幫助父母做點事,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存在感,使命感,越來越懂得如何愛父母。

學會向孩子「示弱」

生物學上有一條規律,當某種物質過於濃烈時,感覺會迅速遲鈍麻痹。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一味付出不求回報,孩子會變得麻木,會覺得你根本就不需要他的愛。

所以,別光顧著付出,適當的向孩子示弱:

當你疲憊的時候,告訴孩子,讓他知道心疼你,體諒你;

當你生病的時候,不要刻意隱瞞孩子,將你的真實感受告訴給孩子,讓他知道你需要他。

愛,是流動的。

只有孩子知道自己被需要,他才會付出愛。

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與孩子的愛應該是相互的,平等的。

父母是孩子背後的大樹,孩子是父母疲憊時的港灣。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溫床,孩子是父母前行的動力。

……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能量,更不要拒絕孩子愛的表達。

你不知道孩子遞過來的那雙拖鞋,端過來的那杯熱茶,或者是下雨及時來到的那把傘,飽含了孩子多少深情。

孩子渴望父母接受這份深情,因為這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最後,祝天下父母都因愛而倍兒幸福!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二胎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不會「玩」的孩子,很難幸福
未能兒女雙全,卻依然幸福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