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日軍三款主流輕機槍,從十一式到九九式,都有哪些改進?

二戰日軍三款主流輕機槍,從十一式到九九式,都有哪些改進?

二戰時期,日本的工業能力在亞洲地區位列第一,但若放眼全世界,日本又遠遠遜於歐美國家,尤其是軍工研發這一塊,日本的設計明顯偏離了主流風格,比如奇長無比、影響行動力的三八式步槍(三八大蓋);又比如形狀怪異、性能又差的百式衝鋒槍等等,都足以證明日本設計師的奇葩理念。

說起二戰日軍的輕機槍,許多人會想到歪把子,幾乎所有抗日神劇都會出現它的身影。不過實際上,當時日軍的主流輕機槍一共有三種,而歪把子只是其中之一。

1.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即「歪把子」,誕生於1922年,因為當時是大正天皇十一年,所以正式名稱又叫「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歪把子並非純國產產品,它的源頭可以追溯到法國哈奇開斯M1897重機槍,日本引進圖紙與生產線後,設計出了國產三年式重機槍,一戰之後又改良出了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

換句話說,歪把子可以看做是哈奇開斯的輕量化產物,也是日本陸軍第一款國產輕機槍。

歪把子採用導氣式原理,發射與三八大蓋通用的6.5毫米彈藥,槍長1105毫米,全重10公斤,有效射程600米,射速100-500發/分鐘。繼承了哈奇開斯的特點,歪把子的壽命較長,結實耐用。

值得一提的是,歪把子最開始用的是法式5發橋夾,火力持續性較弱,後來從義大利那裡學來了供彈漏斗(一個漏斗內裝有多個橋夾,由彈藥手負責將橋夾壓入,操作同樣繁瑣),看似提升了火力持續性,但供彈漏斗是開放式,也就是說沙塵很容易沾染在子彈上,進而污染彈膛,影響射擊精度。

當時的供彈漏斗安裝在歪把子左側,不僅影響槍械平衡,還遮擋瞄準基線,為此日本設計師不得不把照門、准心、槍托統統向右移動,而正因為槍托變歪了,才有了「歪把子」的稱號。

另一方面,彈藥方面也出現了問題。三八大蓋使用的6.5毫米彈藥裝藥量過大,對於槍管長度達到797毫米的三八大蓋來說,這當然不是問題,然而歪把子的槍管只有485毫米,過高的膛壓經常容易導致抽殼失敗等事故,所以後來日軍又為歪把子特製了一種減藥量的6.5毫米彈藥,這才解決問題,但也導致後勤工作量更大。

2.九六式輕機槍

即拐把子,誕生於1936年,日本武器的命名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根據在位天皇的年號,比如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二是根據日本歷進程,比如拐把子誕生於神武2596年,因此命名為九六式。

上世紀30年代,日軍陸軍對於歪把子的不滿越來越多,於是以捷克斯洛伐克的ZB-26輕機槍為基礎,研製出了九六式輕機槍。採用氣冷式原理,槍長1070毫米,全重8公斤,有效射程600米,最高射速550發/分鐘。

嚴格意義上來說,拐把子是在歪把子的基礎上,增加ZB-26先進設計而成的結合體,比如歪把子沒有上方的提把(這種提把可以說是九六式與十一式的區別,也是拐把子稱號的由來),而拐把子則根據捷克的先進經驗增加了這個小零件,握持起來相當方便,增加士兵在移動狀態下的設計穩定性。

3.九九式輕機槍

九九式誕生於1939年,槍長1181毫米,全重11.4公斤,最高射速500發/分鐘,採用7.7毫米專用彈藥,有效射程2000米,所以有時日軍會把九九式當狙擊武器使用。

歪把子和拐把子都是6.5毫米口徑,為何九九式改為7.7毫米呢?主要是在與中國軍隊的戰鬥過程中,日軍發現6.5毫米彈藥的遠距離殺傷力遠遠不如7.92毫米彈藥(漢陽造、中正式),為了增加遠距離攻擊力才設計了專門的7.7毫米彈藥。

從外形不難看出,九九式總體繼承了九六式的設計,但同時也多了很多細節方面的改良。比如九九式的槍口有一個錐型避火罩(消焰器),又比如九九式取消了上油器等等。

這款武器基本都配給了南方軍(日本陸軍六大總軍之一,主要負責太平洋戰場),所以美軍繳獲的比較多,中國戰場比較少見。

日軍輕機槍有一個很奇葩的設計,無論是十一式,亦或是九六式、九九式,槍口下方都有刺刀座,拿著二十斤的輕機槍上陣刺殺,也只有發動萬歲衝鋒的日軍能夠想到了。

另一方面,九九式刺刀座設計得最為尷尬,因為錐形避火罩正好擋住了刺刀,日軍機槍手在上刺刀之前,必須先拆掉錐形避火罩,非常麻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防暴盾牌不是俄軍專屬,法國警察裝備更豪華,重型、輕型盾牌齊全
蘇聯說俘虜64萬日軍,日本卻說107萬士兵被俘,哪個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