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含山:凌家灘文化燦爛運漕古鎮繁華 千年文風鼎盛含弓戲唱腔悠揚

含山:凌家灘文化燦爛運漕古鎮繁華 千年文風鼎盛含弓戲唱腔悠揚

CCTV-10

2019.9.20 16:52 播出

《中國影像方誌》安徽卷 含山篇

含山篇 預告片

含山,地處長江下游北岸,皖中東部的巢湖之濱。

濡須山位於含山縣城西南36千米。東漢末年,曹操和孫權在此大戰,史稱「濡須之戰」。

濡須山

公元623年,唐朝朝廷根據被群山所含的地勢特點,將這裡命名為「含山」。含山之名第一次被載入史冊。

含山之「含」,不僅為群山所「含」,更在於它以包容的襟懷,「含納」八方移民。

凌家灘:沉睡了五千年的文明之光

1985年12月,安徽省含山縣凌家灘村,一個村民在為母親安葬挖墓穴時發現了很多奇怪的石頭和陶片,經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確定,這是一處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遺址,距今在5300年到5800年之間。

考古隊展開了長達近30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如今,凌家灘遺址被公認為是與紅山文化遺址和良渚文化遺址相提並論的史前文化遺址,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三大發源地之一。

1987年,考古隊發掘出一組神秘的玉器。這組玉器包括玉龜和玉版,玉版上有著繁複的圖案,邊緣鑽有若干孔洞。玉龜則由上下兩片龜甲組成,形象逼真。出土時,玉版夾在兩片龜甲之間,這樣的組合極其罕見。

玉版

玉龜

從玉版上的圖案來看,最中心的八角星圖代表太陽,最外面的四個箭頭代表四季,八個箭頭則代表八種方位,這是古人對時空和自然規律的認識和總結,與洛書上數字與符號的功能如出一轍。具有極其重要的考古和文化價值。

除了玉龜和玉版,凌家灘還出土了各種精美的玉器,玉鷹、玉豬、玉龍、玉人等等,精湛的工藝、獨特的造型讓人大為驚嘆,其中蘊含著輝煌的文化和文明成果。

運漕古鎮 重塑繁華

朱元璋登基後,欽定運漕為江北十二圩鹽引岸,一時鹽商雲集、商業繁榮,運漕鎮也迎來了歷史的第一個盛季。

公元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一年後,蕪湖開埠,在李鴻章的建議下,清政府將鎮江米市遷到蕪湖,而距離蕪湖不遠的運漕鎮也就成為江北重要的糧食集散地。此後,各路官員、商人紛紛湧入,經營糧食、興建商鋪、修建住宅,運漕鎮達到了繁華的高點。

今天,裕溪河上激昂的龍舟號子,次第浮現的古建築,顯示出古鎮重塑繁華的決心。古鎮運漕,正在進行華麗的轉身。

傳世名文 千古佳話

褒禪山,位於含山縣城東北7.5千米處,唐朝高僧慧褒曾在此立寺傳經,得名褒禪山。

公元1054年,王安石卸任舒州通判,回南京祭拜父親,途徑褒禪山,駐足遊玩。

與王安石同行的還有他的兩個弟弟和兩個朋友。遊覽褒禪寺後,五個人來到山上的一個天然溶洞——「華陽洞」。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不久,火把將滅,同行者心生膽怯,催促眾人出洞。探險之旅無果而終,王安石深感遺憾。

王安石寫下千古名文《游褒禪山記》。

公元1120年,游酢在官場傾軋中,受到牽連,被罷官後寓居含山。在這裡,他大力興辦教育、著述講學、啟發民智。在游酢的帶動下,含山學風盛行,人才輩出。

公元1123年,游酢病逝於含山。死後追封朝奉大夫,葬含山縣林頭鎮車轅嶺。

據《直隸和州志》記載,含山人為了追念這位理學家,為他修建了三座祠堂。

含弓戲:縈繞含山人耳畔兩百多年

清朝嘉慶年間,含山盲藝人手持二胡,走街串巷,賣唱謀生,他們唱的是含弓調。「含」是含山,「弓」是弓弦,二胡之意。

後來含山發生饑荒,盲藝人也外出逃荒,其間他們吸收了崑曲和徽調等唱腔的精華,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含弓戲。

20世紀60年代在江淮大戲院上演的《劉二姑吵嫁》反響巨大,掀起了一股長達20多年的含弓戲的熱潮。飾演父親的馬正德與飾演劉二姑的許萍甚至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偶像。很多年輕人慕名加入含弓戲劇團,肖美義就是其中之一。

1993年,肖美義組建了一個民間劇團。除了不斷創作新的含弓戲,他還一直專註於含弓戲的傳承和發展。2015年,肖美義的劇團被含山縣政府評為含山縣含弓戲傳習基地。

2018年,含山縣政府為保護傳統文化,決定復排全本《劉二姑吵嫁》。2018年12月14日,闊別36年的全本《劉二姑吵嫁》在馬鞍山保利大劇院上演。

創新發展 守衛家園

1959年國慶前夕,位於含山縣東關的瓷土礦窯爐正處在最緊張的時期,他們要燒制兩件瓷碗,向國慶十周年獻禮。10月1日這一天,也成為了含山縣瓷廠的建廠時間,含山的日用陶瓷產業在這一天開始起步。

1979年,彭有才進入含山陶瓷廠,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作為廠長的彭有才帶領全廠推動技術革新,完成了粗瓷向普瓷,普瓷向細瓷、單一蘭邊向彩瓷歷史性的跳躍。

2009年,含山縣政府為了全面推廣環保理念,大力支持陶瓷企業燒造環保的骨瓷。

和彭有才共事多年的張世全是陶瓷行業的技術專家,他和團隊接受了任務,從一次次的試燒到批量生產,最終推出了質地純正的骨質瓷。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為農具需求量增加,許多含山人建起了鑄造作坊,產品更加精密、複雜,環保標準也不斷提升。

如今,含山鑄造行業正在不斷進行科技創新,全面邁向智能化。

含山人用堅實的行動保護環境,守衛家園。這片山水印記了他們維護綠色的決心,更宣告著他們迎接未來的雄心。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

中國影像方誌

《含山篇》

播出時間:9月20日 16:52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胡悅 李牧宸(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4000年前的陶器,居然比蛋殼還薄?
蒼南:青花魚盤「拔五更」 畲族夾纈白礬如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