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抗戰時日本鬼子為何愛修中國的城牆

抗戰時日本鬼子為何愛修中國的城牆

古老中國每一座「舊城」都有環繞它的城牆,高矮不一的城牆在千百年里是城市防禦的核心工事。它們見證了無數戰火,以及永不停歇的風吹雨淋銷蝕,塌了再建。當抗戰爆發時,城牆還能如過去一樣守護它的子民嗎?

對日抗戰中,城牆已是無用的擺設。於抗戰軍興之時,中國守軍普遍拆除城牆,改以現代化的野戰陣地守城。然而,日軍卻反其道而行,於佔領區積極整修古老城牆,作為防禦工事。拆城牆與修城牆兩個極端,來自中日兩軍的實力差距。

炮兵是城牆的剋星。而民初軍閥混戰年代攻城的主要武器不是火炮,而是雲梯。

黃埔建軍,東征北伐的血戰史就是一部雲梯攻城戰史。攻城先編敢死隊,扛起雲梯大無畏向城牆衝鋒,山炮與機槍向城牆頭猛烈射擊,掩護架起雲梯爬城的敢死隊。黃埔校軍有75毫米俄造山炮,但小山炮打不破城牆,反而經常幫倒忙。北伐時最慘烈的武昌攻城戰,城牆更高,達到2丈8尺(9.3米),雲梯爬城更難如登天。不爬城,只能炸城,只是當時TNT來源稀缺,炸藥仍是古老的黑色炸藥。北伐軍攻南昌城,爬城失利,工兵出身的第2師第4團團附熊綬雲親率奮勇隊爆破德勝門。炸了3次,都因為黑色炸藥的爆破力不夠猛烈,只炸破一個小洞口。熊綬雲在煙塵中以為爆破成功,率部向爆破口衝鋒,卻被城牆擋住,重傷殉職。最後北伐軍放棄攻城,迂迴贛北,迫使南昌守軍棄城。

1930年中原大戰,中央軍仍然靠雲梯攻城。雲梯爬城的失敗率很高,即使面對華北小型村寨的矮牆時也很難攻克。「大城鐵不如,小城萬丈余。」軍隊尚未得到攻城的利器,古老城牆因此繼續發揮餘熱,在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中扮演要角。

民國初年拆城牆蔚為風氣。城牆包圍城市,只留城門進出,嚴重局限城市發展。將城牆拆除,道路四通八達,城市才能快速擴大,拆城的經濟效用是非常顯著的。蔣介石定都南京之初,差點拆了南京城牆。

蔣介石熱衷拆城牆的另一個原因,是中央軍炮兵力量不足,堅固城池一旦陷入敵手就難以奪回。因此,蔣介石每次攻克堅城後立即拆除城牆,東征後拆惠州城,北伐時拆南昌城與武昌城。1928年5月,日軍製造濟南事件,蔣介石憂心日軍攻山東,急令拆除魯西兗州與魯南臨沂兩大名城。「鋼鐵打的兗州城」握在北伐軍手裡,抵擋不了日軍炮兵,但握在日軍手裡則是無法奪回的金城湯池。

於中國政府火速拆城牆的同時,日軍卻反其道而行,積極整修城牆。

中國炮兵雖有卜福斯山炮等具備攻城威力的火炮,但數量太少,一般野戰部隊只有82迫擊炮,攻城毫無用處。因此,城牆對日軍仍有高度防禦價值。日軍扶植的偽政權,首要軍事任務不是清鄉擴軍,而是重修城牆。在戰痕斑駁的南京,光華門至水西門間的城牆損毀嚴重,偽府於1938年10月趕修城牆。因工程緊急,汪偽竟將守城殉國士兵的忠骸一併砌入牆中,直到1958年拆城牆時才被發現。

日軍依靠城牆守城非常輕鬆。典型如1939年7月,獨立第9旅反攻潮州城。獨9旅是當時廣東裝備最齊全的野戰部隊,每個步兵團編製82迫炮連與37戰防炮連各1個,步槍兵每人一頂法式鋼盔。擔任攻城的第625團第3營營長黃廣修,於深夜摸到潮州城前,發起猛烈夜襲,頂著日軍火力,猛烈射擊南門,使南門兩次起火,於大火焚燒城門時乘機突入。日軍潮州警備隊於巷戰中節節敗退,於日出之前,已被第3營壓迫到開元寺日軍司令部附近的最後據點。萬分不幸的是,城牆最終拯救了日本侵略者。

獨9旅位於城外的主力,先後被日軍與城牆阻擋,無法進城。日軍的援軍卻由東門進城,於巷戰中將第3營切割分裂。第3營試圖突圍,但被城牆阻隔,無法出城。長達兩日的激烈巷戰後,第3營全軍覆沒。在最後一刻,黃廣修營長以必死的決心,於深夜裡向開元寺日軍司令部發起最後衝鋒,壯烈殉職於門口。

不能正面攻城,只好游擊襲擾。1940年,各戰區成立「混城隊」,由軍統局編練精幹便衣突擊隊混入城市,發動暴動。抗戰時於第九戰區混城隊當兵的郭如岳回憶道,混成隊於各部挑選優秀班長與士兵300名,編成10隊,潛伏到淪陷區城市中,待命發起暴動,郭如岳被分派到九江隊,但混城隊只能便衣輕裝,武器是駁殼槍、手榴彈與炸藥,無法大打,暴動前只能潛伏。日軍得到情報,即於各城市加強管制。「老百姓發安居證,不是定居的發良民證。老百姓進市鎮或走路,日軍哨兵及巡邏兵檢查安居證、良民證。沒有的就捕去,夜間用小汽艇拋到長江。」

混城隊潛伏不易,在潛伏階段即已傷亡慘重。1941年12月8日午夜,日軍於陽新城突然發動全城大盤查,「圍城搜捕非本地口音人民,凡79人均遭殺戮。我陽新混城隊正副班長隊員等共27員於同時死難」。即使成功潛伏,進出城門也是一大考驗。1941年11月22日,已經混入南昌城、以拉車掩護的隊員姜秋春於通過進賢門時被日軍憲兵識破,「嚴刑逼供,堅不吐實,竟於廿九日因傷重身死獄中」。原定的南昌暴動被迫停頓。

少數混城隊創造戰績。第六戰區宜昌混城隊擅長火攻,1941年10月宜昌反攻,宜昌混成隊前後燒毀楊岔路、土門埡新場與鼻子崗穆家大屋的日軍營房。1942年4月,第七戰區混城隊於廣州沙河焚毀蘇記茶樓的日軍俱樂部,斃敵十餘人。

只是混城隊稍一活動,日軍即以屠殺鄰近無辜百姓作為報復,中方很難全面開展城市暴動。1942年4月20日,戴笠命各戰區混城隊同時起事,發起「哿日暴動」,但成效不佳,戴笠只好將混城隊調出城市,到野外破壞鐵路,襲擊日軍據點,反而取得優秀戰果。

攻城繼續位居無解難題。抗戰期間若能光復一個二三線城市的縣城,就是《中央日報》全國頭條報喜的超大捷報。同樣的城牆,對中國守軍是累贅,打仗必須緊急拆城;對日軍卻是守城屏障,展現了軍事歷史辨證的複雜多變。圍繞城牆的故事,也是抗日斑斑血淚的一部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中法戰爭的黑旗軍,其實效忠的是越南
武昌—南京—北京,民國初年的首都之爭